張琴
摘 要: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爾的經(jīng)典之作,作者通過對畢司沃斯先生對于追求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為線索,表明了作者對于自己文化身份認可的追求。本文通過從空間轉(zhuǎn)換的角度分析了畢司沃斯先生的文化身份,表明先生因為無法在現(xiàn)實中得到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從而轉(zhuǎn)換到自己心理空間的焦慮。從空間轉(zhuǎn)換的角度來說,小說中先生一直期望有屬于自己的一間房子,實質(zhì)上表明了先生對自己文化身份認可的追求,也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文化身份認可的探索與追求。
關(guān)鍵詞: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空間轉(zhuǎn)換;文化身份;奈保爾
中圖分類號:I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067-01
維·蘇·奈保爾,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西印度特立尼達島。他的父親是一位印度的工人,奈保爾早期就經(jīng)歷了他人的排擠和孤立,他遠離了自己的本土家鄉(xiāng)。起初,他在皇后皇家學院接受教育,1950年,他只身去了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對于奈保爾來說,英國反倒是更像是他的家鄉(xiāng)。1961年,《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出版被認為是奈保爾的杰作之一?!懂吽刮炙瓜壬姆孔印芬廊皇且蕴亓⒛徇_島的生活環(huán)境為背景,用幽默清晰的語調(diào)寫了畢司沃斯先生想要一件屬于自己的房子并為之奮斗一生的歷程,并且刻畫了20世紀早期的社會現(xiàn)象,同樣也是20世紀的經(jīng)典之作。
在小說中:“在阿瓦克斯的大街上,坐落在那些搖搖欲墜的木頭和波狀鐵皮搭成的房子中間,哈奴曼大宅就像一座異軍突起的白色堡壘,宅子的混凝土墻依然厚實;當圖爾斯家底層那些商店的窄門關(guān)上的時候,整個大宅子顯得龐大,堅不可摧,然而空白無物。兩側(cè)的墻壁沒有窗戶,在上面兩層樓的窗戶也不過是正面墻上的狹長的裂口”,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看出哈奴曼大院營造的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實際上這種隔絕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物理空間的隔離,而是作者為了守護自己心中的宗教信仰,想要保持純正的印度文化的一種內(nèi)心欲望,因為這是作者心中的精神寄托。在建構(gòu)空間的過程中,作者不自覺寫出了歷史事跡和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任何空間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留下歷史的痕跡和意識形態(tài),這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就像屋頂?shù)膰鷻谥械暮锷窆牡裣癖砻髁诉@個家族本身留有印度教的痕跡和對于印度教虔誠的信仰。從直觀看到的雕像到對于印度教的追蹤,這是一種從外部空間轉(zhuǎn)向內(nèi)部空間的過度方式,家庭內(nèi)部空間建構(gòu)實際上反映的時家庭人物內(nèi)部之間的關(guān)系矛盾。
在這個小世界中,所有人的生活都以圖爾斯太太的玫瑰房為中心鋪展開來。家庭成員中居住房子空間的大小以及與圖爾斯太太的關(guān)系,決定了這個人在家庭當中的位置。在這個家庭當中,有一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感覺氛圍,像極了中國式的封建制度,皇帝是整個國家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圍著皇帝一人在轉(zhuǎn)。從圖爾斯太太的家實際上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秩序井然的微型封建社會.家庭內(nèi)的空間的安排說明了人們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人們信任的社會關(guān)系類型和維持這種關(guān)系的活動性質(zhì)。就像古代的封建社會,對于皇帝的親信自然與皇帝的關(guān)系密切,而且擔任朝廷中的要職。在哈奴曼的大院中,畢司沃斯先生所處的位置是個比較令人尷尬的地位,他一直都是圖爾斯太太的附庸品,扮演的角色永遠都是配角,也就是說他一直都處于被壓制的對象,理所當然,在房子空間的問題上,畢司沃斯先生住在離圖爾斯太太較遠的房間。小說中是這樣描寫先生的房子“他待在長形的屋子里,他所能擁有的空間十分的狹小,這件長屋子原來是陽臺,陽臺被封閉并且分割成臥室”。先生就是居住在這樣一間房子,房子的條件十分的惡劣。他和圖爾斯太太之間也屬于一場利益的交換。先生想借助圖爾斯家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并且有可能獲得一筆豐厚的嫁妝,努力成為圖爾斯家族中的一員。圖爾斯太太也又自己的如意算盤,她看中了先生的婆羅門種姓,可見在圖爾斯太太的心中還是非??粗械燃夁@一東西,也反映了當時殖民地印度的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圖爾斯太太并不尊重先生,現(xiàn)實的殘酷慢慢的吞噬著先生的夢想。先生想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他想有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可是現(xiàn)實卻是他在圖爾斯家族的居住并沒有改善自己的地位,也沒有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先生的生存空間并沒有一絲絲的隱私,他的心里是不安的,而這種不安的感覺恰恰也填滿了先生的內(nèi)心空間,造成了他內(nèi)心的擁擠。先生的無空間與先生自己的內(nèi)心空間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對比促使先生想要有屬于自己生存空間的欲望,因為就生產(chǎn)方式而言,有組織的空間會引發(fā)各種主要的矛盾,激發(fā)有轉(zhuǎn)換性的潛能。這種欲望來源于人強烈的內(nèi)心渴望。先生在對空間的爭奪過程就是對他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獨立人格的追求,以及想實現(xiàn)自己主體身份的表現(xiàn)。
畢司沃斯先生一生都在追求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這間房子并不是單純能夠解決人們基本的生存需求的物質(zhì),實際上它是作者對于文化身份實現(xiàn)的隱喻表達。如果從這個方面來說,那么這件房子就是從一個具體的物質(zhì),實實在在存在的物質(zhì)上升到了一種抽象的精神意義。小說通過對房子這個獨立空間的追求,追求自己的尊嚴與身份的認可,表達了作者渴望一種文化身份的自由。要達到真正的自由,必須先要擁有真實的生存空間。畢司沃斯先生因為受到真實生存空間以及固有文化空間的限制,一直只能處在文化身份認同的游離狀態(tài),也表達了作者一直追求自己文化身份的愿望。
參考文獻:
[1]奈保爾,余珺珉(譯).畢司沃斯的房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5.
[2]齊雪艷.空間書寫與文化身份——奈保爾<畢司沃斯的房子>的闡釋[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