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武
摘 要:就乙酸乙酯制備實驗中出現(xiàn)的兩個問題進行了實驗探究,闡明了影響實驗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乙酸乙酯制備實驗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乙酸乙酯制備;演示效果;實驗探究
一、研究背景
傳統(tǒng)的乙酸乙酯制備實驗,容易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制出的乙酸乙酯在飽和碳酸鈉溶液中一開始分層,經震蕩后有機層消失。二是因為乙酸乙酯和飽和碳酸鈉溶液都是無色透明的,分層現(xiàn)象不明顯。這兩個問題都極大地影響了實驗的演示效果。針對這兩個問題設計實驗,試圖從根源上找到原因,并加以改進。
二、乙酸乙酯震蕩后有機層消失的原因探究
1.提出猜想
該實驗用飽和碳酸鈉溶液作吸收劑可能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飽和碳酸鈉的堿性較大,可能會使乙酸乙酯發(fā)生堿性條件下的水解。
2.設計實驗
選用純凈水、飽和NaCl溶液、飽和碳酸氫溶液、飽和CH3COONa溶液,飽和CH3COONa和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混合溶液作為吸收劑,看其他吸收劑的吸收效果,并試圖找出最佳的吸收劑。純凈水是為了作空白對照。飽和氯化鈉可以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吸收乙醇,但可能不能中和乙酸,最后得到的乙酸乙酯中會混有乙酸。碳酸氫鈉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所形成的飽和溶液濃度較小,雖可以吸收乙酸,但在降低乙酸乙酯溶解度上顯得不足。飽和CH3COONa溶液堿性比飽和碳酸鈉小,而且根據(jù)平衡移動的原理:CH3COOCH2CH3+OH-—CH3COO—+CH3CH2OH,加入CH3COONa能促進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進行。但CH3COONa溶液不能用于吸收乙酸。飽和CH3COONa溶液和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混合溶液不僅可以抑制水解,而且還可以用于中和乙酸,吸收乙醇,從理論上分析其吸收效果優(yōu)于其他吸收劑。
3.實驗指標的設計
本實驗良好的吸收劑需要達到的效果是:乙酸乙酯分層明顯,酯層達到一定的高度,便于觀察實驗。震蕩后酯層不消失,且不含乙酸,所以乙酸乙酯層的pH應接近7。綜上所述,本實驗的指標設定如下:
震蕩后分層是否明顯:明顯→不明顯
10分→0分
酯層高度:大于1.5cm:10分;0.5-1.5cm:5分;0-0.5cm:2分;0cm:0分
pH:6-7:10分;5-6:5分;<5:0分
4.實驗過程
在試管中以此加入3mL乙醇,6滴濃硫酸,2mL乙酸,加熱,分別用相同體積的上述吸收劑吸收,2min觀察現(xiàn)象。平行兩次實驗。
5.實驗結果
6.實驗結果分析
在實驗中,共發(fā)生三次震蕩后乙酸乙酯層消失的情況,所用吸收劑分別是飽和CH3COONa溶液,飽和NaHCO3溶液和飽和Na2CO3溶液。這說明并不只有在飽和Na2CO3溶液作吸收劑時乙酸乙酯層才消失。所以得出震蕩后有機層消失的原因并不是由于Na2CO3溶液的堿性過強,乙酸乙酯發(fā)生堿性條件下的水解。
在實驗過程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當反應液被加熱至沸,逐漸由液滴滴入吸收劑的時候并不能聞到乙酸乙酯特有的水果香味,而是在大約一分三十秒的時候開始聞到水果香味。這就說明了一開始滴入吸收劑的并不是生成的乙酸乙酯。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沸點分別是78.4℃,117.9℃,77℃,而乙酸乙酯的大量生成需要較高的溫度,所以筆者大膽猜想,一開始蒸出來的是大量的乙醇和少量的乙酸,并不含有乙酸乙酯。在進行實驗時,若實驗者持續(xù)加熱使反應液升溫過快,那么乙醇還沒參與反應就被蒸出。所以在震蕩之前看到的分層實際上應該是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震蕩之后便溶解在水中,有機層消失。
7.改進措施
為了驗證猜想,筆者決定用水浴加熱的方法來提供反應所需的溫度,最后收集到的乙酸乙酯層高度達到2.4cm,并且分層明顯,震蕩后有機層不消失。但是采用水浴加熱,酯化反應進行較慢,不適合課堂演示實驗。
最后筆者還是采用直接加熱的方式,通過移動酒精燈來控制反應的溫度,不讓反應液劇烈沸騰。用以上的吸收劑進行乙酸乙酯的收集,得到的乙酸乙酯都分層明顯,且酯層高度都在2cm左右。這說明即使不用飽和Na2CO3溶液作吸收劑,同樣能夠獲得很好的實驗演示效果。
三、分層不明顯問題的改進
1.問題的提出
在課堂演示實驗時,由于乙酸乙酯層和水層都是無色透明的,雖近距離能看到明顯分層,但是若在課堂演示該實驗,學生是無法看到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的。那么如何改進才能增強演示效果呢?
2.分析問題
要想清楚地看到乙酸乙酯層和水層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那么必須對有機層或者水層進行染色。水層染色應該選用水溶性的染色劑,如石蕊、甲基橙、酚酞試液等。對有機層染色的話可以選用油溶性的紅色筆芯里的油墨,同時也可以用亞甲基藍對水層和有機層染色。
3.實驗過程及現(xiàn)象
在制得的分層液中分別加入紫色石蕊試液、甲基橙、酚酞試液、亞甲基藍、紅色油墨等染色劑,震蕩,實驗現(xiàn)象如下:使用紫色石蕊試液,水層紫紅色,酯層無色。使用甲基橙,水層黃色,酯層無色。使用酚酞試液,水層紅色,酯層無色。使用亞甲基藍,水層藍色,酯層紫紅色。使用紅色油墨,水層無色,酯層紅色。
4.實驗結果分析
根據(jù)以上的實驗現(xiàn)象,這五種染色劑可以對水層或者有機層進行染色,從而增強實驗的演示效果。在進行公開課教學時,選用亞甲基藍和紅色油墨作為染色劑演示效果會優(yōu)于其他,原因是亞甲基藍既是水溶性的又是油溶性的,可以分別對有機層和水層染色,從而看到兩種不同的顏色,分層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孔令琦,丁偉.正交試驗優(yōu)選實驗室制備乙酸乙酯的方法[J].化學教學,2014(4).
[2]唐勁軍,鄭景娟.乙酸乙酯制備實驗教學中的問題探究[J].化學教育,2013(6).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