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法清
摘 要:本文主要是針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實現(xiàn)的策略進行全面的闡述,首先分析了利用實踐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其次說明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倡導自主學習的觀念,最后總結(jié)了根據(jù)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的策略。旨在為小學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論保障,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一、實踐體驗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本身就屬于實踐性比較強的教學活動,品德與社會不能只是依靠老師進行知識的講解,實踐才是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實現(xiàn)的關鍵。所以,老師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利用實踐的作用,提升小學生的品德思想,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讓小學生從中進行體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樣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加具有說服力,本身學生在學校中進行學習的資源就比較有限,針對實踐性比較強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需要加強對校外資源的利用,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針對學生的品德和社會能力進行全面的訓練。利用實踐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還體現(xiàn)在進行課本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生活實際情況進行聯(lián)系,將抽象的課本知識進行具象化,這樣學生能夠更加清晰明了的知道應該怎樣去做。
例如:在進行綠色環(huán)保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主要是針對環(huán)保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但是小學生屬于成長的階段,智力發(fā)育還不完全,所以在理解上不能全面理解,因此,老師應該針對綠色環(huán)保的相關情況進行實踐活動的設置,可以組織學生在一個公園內(nèi),進行垃圾的收集,將人們隨意扔在地上的垃圾進行收集整理,全部放入老師設置的垃圾堆放處,同時需要針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在實踐活動完成之后,老師再針對同學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并且針對同學們對于垃圾的分類狀況進行說明,面對分類不準確的狀況進行詳細的說明。
二、自主學習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一味的將學習重點放在實踐活動中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結(jié)果,為了保障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同時需要利用課堂進行相關品德與社會相關知識的講解,這樣利用課堂和實踐的結(jié)合能夠加深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主要是進行知識的被動接收,這樣的形式不利于學生針對知識的自我消化,接收的效率也比較低,所以老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進行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同時還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活躍性。
例如:在進行法律知識保護小學生成長的課程,就需要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這類課堂可以在課堂中利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先是老師針對相關的小學生應該知道的法律知識進行全面的介紹,然后進行案例的展示,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討論案例中的法律知識,學生怎樣去保護自己,然后老師根據(jù)案例的情況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去體會自己面對問題時應該怎樣去應對,最后針對角色扮演的情況進行總結(jié),并且學生應該針對自己在扮演中的體會進行詳細的總結(jié)。
三、師生互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生正是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于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面對一切的事情都想要去知道,所以,老師是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的制定中就可以根據(jù)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的制定中,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制定的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的興趣點相同,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也能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積極的討論與研究,從而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活躍度,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
例如:在對誠信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進行相關課本知識的理解,然后從中找出自己不懂或者是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老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將其進行整理,然后在進行相關課堂內(nèi)容的制定中主要是按照這些問題進行設置,帶著問題去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可以將問題在班上進行總結(jié),然后讓學生來進行問題的回答,針對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老師應該實行相應的獎勵政策,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之上,老師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最后老師在針對學生們提出問題以及解答的情況進行全面的總結(jié),再針對課堂的內(nèi)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保障學生在比較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在整個小學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能夠提高小學生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為小學生成長提供相應的保障,同時在新課程的改革下,也比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學校需要加強對小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在進行小學生品德和社會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制定適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策略,為小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志華.淺談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3):93.
[2]黃英.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魅力中國,2017,(36):202.
[3]楊春葦.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6):1-1.
[4]李明山.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界,2015,(2):137-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