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嬌
摘 要:近年來,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就業(yè)機會越來越來,吸引了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農村地區(qū)兒童留守現象愈發(fā)嚴重。留守兒童長期缺少家庭的關愛,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生活習慣不夠正確,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典型特征。留守兒童學困問題嚴重制約著小學語文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本文針對小學語文留守兒童學困生的轉化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村教師教學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教學;學困生;轉化
一、引言
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教育設施不夠完善,教育條件不甚先進,導致語文學困現象日益嚴重。其中留守兒童學困問題受到了地方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如何利用先進教學方法、趣味性教學手段,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鼓勵學生勇于突破自我,敢于走出學習困境,從而迎來更大的成功,實現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雙向發(fā)展,是農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語文課堂留守兒童學困問題應被作為重點項目進行針對性解決,有利于開創(chuàng)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格局。
二、農村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學生原因
學困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學習效率與學習成績往往不好,他們無法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指導,甚至產生了極強的抵觸情緒和叛逆心理,擾亂課堂秩序,干預其他學生學習,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擾。學困生學習方法掌握不當,學習過程不夠高效,遇到復雜問題常常選擇主動退縮,這對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學習能力的綜合發(fā)展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留守兒童學困生對于語文學科有著復雜情感,他們從心底渴望學習,但是卻表現的十分自卑,難以控制自身行為,學困生不重視教師布置的作業(yè)練習,貪玩、搞小動作等現象一直阻礙著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長此以往,學生就有了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學習思想,成為了課堂上最為沉默的一角。
(二)教師原因
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教師因為教學方法不當,導致部分學生適應艱難。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過多,而對學生的練習關注過少,學生的思維處在被動應付的狀態(tài),缺乏主動思考和及時鞏固知識,使部分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出現片面性而又沒有得到及時矯正;作業(yè)設計不合理,學生普遍把作業(yè)當成任務來完成,作業(yè)的完成效率低;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都提出過高的要求,從而加快了學生的兩極分化;教師對學生進行“好學生”“中等生”與“差生”的分類,對學困生采取批評或忽視的態(tài)度,學生往往因為喜歡一個教師而喜歡上一門課,同樣因為討厭一個教師而討厭一門課。
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正確進行思想教育
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但大部分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正是需要我們引導的時候,學困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刻不容緩。在實際工作中,我主要從課本和生活兩方面進行教育。在課堂上,我利用名人故事,給學生指引方向。同時,我利用查資料的方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名人生活的背景,通過對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理解能力差、對知識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沒有興趣是留守兒童學困生的共同特點。學困生絕大部分是基礎水平很低。為此,教學中要合理控制教學進度,減少難度,降低坡度,循序漸進地教學。語文教學以實用為基礎,不像數學可以“舉一反三”、“舉少勝多”,而常常是“舉十反三”、“舉多勝少”。教學中應指明語文學習特殊而具體的目標,要求學困生掌握、運用一定數量的詞匯,會說基本的交際口語,會選擇能表達真情的話贊賞別人,會寫一些常用應用文如請假條、留言條、通知等,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激勵,產生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興趣。課堂上學困生的表現和練習測試的結果等,都給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反饋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及深淺度,對學困生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恰當地糾正,并有針對性地輔導答疑,有效縮小學困生數量,這是轉困的基礎。
(三)善于發(fā)現學困生的閃光點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表揚,最討厭和害怕的是老師的批評與諷刺。為此,我們在保護學困生自尊心的同時,還需要對他們進行仔細的觀察,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如:有的學生孝敬爺爺、奶奶,有的同學父母打工回來能給父母問好、倒水,有的同學能關心、尊敬鄰居等。一旦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和長處,就及時給予他鼓勵和表揚,要求同學們向他學習,同時也采用委婉的語言提出對他學習中的新希望。這樣,就給了他學習上的動力,覺得老師一直在關心自己,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讓老師高興。
(四)注重家長溝通與交流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習慣的養(yǎng)成更離不開家長。學困生的自覺性本來就不高,這就更加需要家長的督促與配合。學困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長期缺乏家庭關愛,心理問題相對嚴重。針對此,我經常把作業(yè)利用校訊通發(fā)給家長,讓他們督促學生完成作業(yè),回到學校再有小組長檢查,及時把情況匯報給我。在步步監(jiān)督下,學困生不得不完成作業(yè)。而且,這樣常抓不懈,不給學困生偷懶的機會,也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是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的首要任務。
四、結語
總之,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來對待。我堅信,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安芳.關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探討[J].中外交流,2016(4):131-132.
[2]袁子倫.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學困生轉化個案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5(19):44-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