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 玲
“有效對話”是實現(xiàn)師生、生生平等交流,在共享知識智慧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不斷達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活動。課堂是師生實現(xiàn)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主要場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睂W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痹诮虒W中教師通過巧妙對話,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發(fā)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這些引導學生質疑,勢必能培養(yǎng)學生不拘于教材和教師、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創(chuàng)造個性?!百u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有這么一處描寫:“小女孩嘴邊露出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苯處焼枺骸按竽暌故呛⒆觽冏羁鞓返臅r候,這個小女孩卻凍死在街頭,她會微笑嗎?安徒生爺爺是不是用詞不當?”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教材看似矛盾處品讀,理解,并給予點撥,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及語言表達技巧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此外,讓平等對話促進交流。小學生大都具有好與人交流好自我表現(xiàn)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huán)境,就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
【案例】《鸕鶿》
師: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耙荒ā笨梢杂媚男┰~代替?
生:除了“一抹”,還有“一揮”“一撥”“一劃”“一掃”等。
師:為什么要用“一抹”?(小組討論交流)
生:“一抹”顯得很輕,顯得寧靜。與第一節(jié)的意境相吻合。
生:用“一揮”或“一擦”等詞,動作粗魯,沒有“一抹”來得溫柔。
師:同學們想一想,漁人為什么早不站晚不站,偏偏這個時候站起來?
生:噢!我明白了,如果用“一揮”或其他詞,力氣太大了,會發(fā)出響聲……
師:同學們,為什么用“一抹”?好戲往往在后頭,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呢?(小組討論)
生:這輕輕“一抹”,抹出了波紋和浪花……
師:我覺得很有審美力,你能將那么美的意境讀出來嗎?
生:抹出了許許多多的魚……
師:是呀!這“一抹”是平靜的湖面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現(xiàn)在請合上課本,讓我們一起走出課本想一想,還能抹出什么?
以上案例,教師抓住“一抹”這個關鍵詞語大做文章,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讓語言的魅力得以充分彰顯,使學生的思維在文字間“翩翩起舞”,讓學生的情感體驗真切豐富。
著名教師李吉林的經驗是:作文指導的功夫就是在寫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閱讀課上。通過“讀”來促進“寫”,通過“寫”反過來促進“讀”。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將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悟到寫的方法,并在日后將這種方法運用于習作之中。
人教版第六冊“檢閱”一課,在語言形式上最有特點的是由5個問句組成的第6自然段,這里既是語言學習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反復讀,把句子讀通、讀懂;然后讓學生閱讀。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時吸收的事情,從閱讀中咱們可以領略人家的經驗,接受人家的心情;寫作時發(fā)表的事情,從寫作中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由此不難看出,閱讀和寫作雖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但又有共通之處:經驗與心情。這就為二者間找到結合點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