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溪
【摘 要】歷史思維是指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歷史視野和發(fā)展規(guī)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和指導現實工作的科學思維。深刻理解十九大報告蘊含的歷史思維,對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以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歷史思維;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7)012-0004-02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報告以歷史為基礎,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思維方法,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在廣闊的歷史視野中思考民族的未來,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
一、以“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為邏輯起點,以歷史為基礎謀篇布局。
十九大報告開宗名義,在第一部分就明確指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fā)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fā)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chuàng)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些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報告從歷史維度評價了5年來發(fā)生的變革,并以此為實踐基礎和現實依據,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政治判斷?!斑@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這個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展史上、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甚至于在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和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明確方位才能找準方向,把握大勢才能贏得未來。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們必須明確回答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等重大問題。十九大報告深刻闡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和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根基”。報告以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為基礎,從四個歷史維度認識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政治判斷,呈現出巨大的歷史感,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和基礎,舉旗定向,統攬全局,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
二、以唯物史觀揭示規(guī)律作出判斷,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力量。
十九大報告,具有深厚的歷史縱深感和強大的震撼力、感召力,關鍵就在于傳承弘揚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報告通篇體現著歷史唯物主義的高遠理論智慧,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作出了許多重大論斷。
采用社會矛盾分析法,科學分析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的新變化。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社會矛盾分析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體系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一段時期,曾將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偏離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奥浜蟮纳鐣a”已不能完全反映我國當前的實際,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和差異化的特點,社會發(fā)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十九大報告立足國情,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边@一判斷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社會矛盾分析法的科學運用,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具體實踐。
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強調“兩個沒有改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科學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一度對社會存在做出錯誤判斷,黨所做出的部署超越了社會發(fā)展階段,夸大了社會意識的作用,最終欲速則不達。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發(fā)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作出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準確地把握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從,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直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21世紀中葉前夕,尚未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仍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zhàn)。黨的十九大從我國實際情況和當前的社會物質條件總和出發(fā),在報告中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對中國現階段社會存在的科學認識。endprint
遵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將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作為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早在1927年,毛澤東就在其發(fā)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出要相信和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的思想,此后又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凝練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從生產力的角度考慮人民的利益問題,提出要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鄧小平群眾觀的核心和精髓;江澤民提出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明確了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胡錦濤則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思想,強調權為民作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報告始終強調“為什么人”問題,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叭嗣袷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边@是十九大報告的鮮明態(tài)度,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這些重要論斷是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定運用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十九大報告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總結歷史,把握規(guī)律,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
三、以深邃的歷史思維和宏闊的歷史視野,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
以深邃的歷史思維和宏闊的歷史視野,思考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前途命運,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鮮明品格。十九大報告中,歷史一詞出現了40多次,如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歷史方位、歷史使命等一系列“歷史”話語。而與歷史相關的表述就更多了,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等,向世界展示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獨特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表達。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九大報告,以宏大的歷史眼光和宏偉的時代格局,為中國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確定了清晰的前進方向。報告回顧了過去五年的工作,為當前2017—2020年鎖定了目標。報告還綜合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fā)展條件,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作了兩個階段的戰(zhàn)略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大報告以清晰的路徑,貫通了歷史、現實和未來。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歷史的時間軸。無論是總結過去、關照現實還是擎劃未來,都需要用宏大的歷史視野和時空格局,跳脫當下一時一地一國的局限,站在時代發(fā)展和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解決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十九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中華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和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發(fā)展史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長河中進行審視,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探索、開創(chuàng)到不斷發(fā)展、進入相對成熟的一個新階段,展現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的強大生命力;在與世界的互動中,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置于世界舞臺上思考,以自己的經驗和開放的姿態(tài)提供新的發(fā)展模式樣本,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碑斘鞣絿颐媾R政黨交疊,為了選票內耗不止,中國共產黨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鮮明的態(tài)度和深刻的歷史思考,以超強的歷史擔當和博大的人類情懷,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這段歷史也必將載入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史冊。
[責任編輯:秦 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