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苓+陳睿+王瑩瑩+鄒天鴻
摘要:“國培計劃”項目縣承擔的“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項目是一種新型的培訓方式,科學、規(guī)范地實施并掌握有效的評價策略進行監(jiān)管,才能保障項目縣取得預期的培訓效果。教育部連續(xù)兩年印發(fā)了《送教下鄉(xiāng)培訓指南》,足見規(guī)范送教下鄉(xiāng)培訓的重要和國家對這一培訓項目的重視。筆者通過規(guī)劃、設計的“送教下鄉(xiāng)”培訓評價策略和方法,進行兩年的實施驗證,探索切實可行的省縣兩級“送教下鄉(xiāng)”評價策略體系,進一步指導培訓項目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送教下鄉(xiāng);評價策略;國培計劃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12-0001-06
一、“送教下鄉(xiāng)”培訓評價策略的現(xiàn)實意義
“國培計劃”工作需要完善的評價體系。對于項目縣來說,國家和省級重點評價項目就是“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針對“送教下鄉(xiāng)”培訓評價的范疇很廣,其中包括教育部對省級項目及項目縣的評審;省對項目縣的評估;縣區(qū)對本區(qū)域“送教下鄉(xiāng)”的整體評估;縣區(qū)對培訓團隊的評估;培訓團隊對學員的評價。除此之外,還有教育部組織的學員對培訓過程的匿名評估及過程性考核等。
作為省級評價主體部門,首先應該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并在項目實施前頒布,有效指導各培訓機構參照和遵循。
對于項目縣組織的評估,第一,要研究好評估的類別,這是項目管理的一部分。其次,要制定好各類的評價標準,按其部署和調整好工作,也為最后的評價結論打好基礎。同時,在評價過程中評價部門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則,有效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
二、培訓評價建立科學依據的認識
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學說:馬克思在人的學說中指出“需要是人活動的目的”。通過建立與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創(chuàng)立一個能滿足教師自身發(fā)展需要的空間和環(huán)境,讓教師在這一空間和范圍內得以充分、自由、和諧地發(fā)展,正是充分調動教師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要與意愿。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需要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而在需要層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培訓評價機制,會最大限度地從教師的自身發(fā)展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需要出發(fā),從而更有效地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培訓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高和發(fā)展,改進教學,提高質量。培訓也絕不是讓培訓對象記住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把培訓內容轉化為可以解決問題的智慧。在培訓評價中應建構送培專家團隊、參培教師、基層學校的全面而完整的評價體系,達到以評促訓、以評促改的效果。
三、“送教下鄉(xiāng)”培訓評價策略體系的構建與案例分析
為提升教師培訓質量,通過對承擔吉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培和省培項目的院校(機構)開展專項評估檢查,建立省縣兩級的評價策略與方法。
(一)省級評價
針對各項目縣承擔的送教下鄉(xiāng)項目整體實施情況,采取組織專家組深入培訓現(xiàn)場檢查與省平臺監(jiān)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
1.聽取匯報。包括項目實施的主要做法、成效、經驗、問題、意見與建議等。
2.查閱材料。查閱有關項目的培訓方案、學員研修手冊、日程安排表、學員登記表、相關管理制度、培訓簡報及平臺生成性資源等檔案資料。
3.組織座談。專家組與參訓學員(10人左右)進行座談,進一步了解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效果等,收集學員的意見和建議。
4.考察現(xiàn)場。專家組以聽課方式進行課堂現(xiàn)場觀察,實地查看培訓機構為學員提供的教學場地與設備條件、學員生活安排、住宿服務等。
5.反饋結果。專家組就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省平臺各項目縣監(jiān)管主頁的數據反饋及取得的成效和檢查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進行交流反饋,形成總結報告,報省教育廳備案。具體評價細則見表1。
(二)縣區(qū)評價
縣區(qū)評價是整體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包括縣區(qū)對本區(qū)域送教下鄉(xiāng)的整體評估;縣區(qū)對培訓團隊的評估;培訓團隊對學員的評價;教育部組織的學員對培訓過程的匿名評價。
在評估方式上,可分為過程評估(階段評估)和終結性評估。一般來說,各類評估應事先定出評價標準,項目縣在送教下鄉(xiāng)實施過程中,應時時對照標準去衡量和校正培訓工作,有的放矢地規(guī)范操作。
(三)實例一:五段式“送教下鄉(xiāng)”培訓的評價
教師培訓評價具有激勵和導向功能,是培訓工作的指揮棒。五段式“送教下鄉(xiāng)培訓”的評價是在省項目辦和縣教育局的指導下,由培訓機構進行設計并執(zhí)行的。培訓機構、基層學校和參培教師三方構成了一個多向性評價系統(tǒng),每一方都是評價的主體。下面從五個方面闡述具體評價方法。
1.對培訓團隊的評價(見表2)
項目辦對培訓團隊的評價,有8項:
1)用得上——對培訓團隊成員的要求是能克服個人困難,積極主動地做好團隊的工作安排。即“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
2)干得好——這是對團隊成員工作完成質量情況的要求。即“戰(zhàn)之能勝”;
3)能力強——團隊成員除了要業(yè)務能力強之外,還需要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
4)自主性——團隊成員能夠主動思考、勇于擔當,有自己的看法,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團隊的目標;
5)合作性——要求培訓團隊具有凝聚力,有問題一起解決,協(xié)作性好;
6)創(chuàng)新性——培訓團隊能不斷地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問題,在工作中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
7)引領示范——在診斷示范、研課磨課等階段,團隊成員對培訓教師的示范、引領課起到的作用或示范引領的效果;
8)特殊貢獻——在整個“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過程中承擔了很多團隊之外的工作。
這方面的評價,是希望促進培訓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互助,也是希望每一個團隊在整個培訓項目中主動擔當。endprint
如果得分率在69%以下為不合格,團隊成員或負責人要調整。
2.對學科專題培訓效果的評價(見表3)
參培教師對專題培訓的評價,有10項。參培教師在參加五段式“送教下鄉(xiāng)”集中培訓時,對專題培訓的課程和主講教師進行評價。培訓要有針對性,課程為教師的需求而設;培訓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可達成、可檢測;主講人的授課方式要有可借鑒性,方法能為教師所接受。
在每個專題講授完成后讓參培教師填寫評估表,及時統(tǒng)計。在測評統(tǒng)計結果中,得分率在90%以上者為優(yōu)秀,給予教學質量優(yōu)秀獎;得分率在80%~89%者為良好,主講教師要根據測評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得分率在70%~79%者為合格,亮“黃牌”警告,主講教師要重新調整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項目辦通過后方可開講;得分率在69%以下為不合格,本專題堅決取締。
3.對參培教師的評價(見表4)
對參培教師的評價,是五段式“送教下鄉(xiāng)”培訓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要從出勤情況、課堂表現(xiàn)、理論
考查和實踐考核四個方面制訂相應的考核評價辦法。出勤情況,實行兩個“一票否決”,一是缺勤超過1/3者考核不合格,一是缺交考核材料者不合格。課堂表現(xiàn),主要考察學員課堂上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由主講教師課堂及時評價。理論考查,主要是寫學習心得或論文,由班主任或主講教師評定。實踐考核,主要是教學設計、公開課、課后反思、總結等,由學員任職單位組織實施。考核結果分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次,獲考核成績優(yōu)秀者可以被評為優(yōu)秀學員,頒發(fā)證書??己瞬缓细裾?,不予結業(yè)。
4.參訓教師對培訓機構的評價
教師作為參加各項培訓的個體,既有接受學校、培訓機構評價的義務,也有評價培訓機構工作的權利?;镜淖龇ㄊ怯膳嘤枡C構統(tǒng)一印制調查表,如《“送教下鄉(xiāng)”培訓參培教師對培訓機構的評價表》,下發(fā)到各基層學校。由基層學校在年度專項培訓工作結束時實施調查,統(tǒng)計調查數據,填寫好《“送教下鄉(xiāng)”培訓參培教師對培訓機構的評價表》,并上交給培訓機構。培訓機構得到測評統(tǒng)計結果后,認真對待,得分率在90%以上為優(yōu)秀的培訓機構;得分率在80%~89%為良好的培訓機構,培訓機構負責人要根據測評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得分率在70%~79%為合格的培訓機構,亮“黃牌”警告,培訓機構要重整課程內容,重新調整工作程序、管理模式等;得分率在69%以下為不合格的培訓機構,應重新調整培訓機構負責人及工作人員。
5.培訓機構對基層學校培訓工作的考核評價(見表5)
培訓機構對基層學校的評價包括對五段式“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過程中的支持程度,也包括培訓結束后基層學校校本培訓開展情況的跟蹤觀測?;鶎訉W校在接受“送教下鄉(xiāng)”培訓后,是否能持續(xù)開展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
總之,多向性評價機制,有利于培訓者和參培教師開展自我反省,有利于調動培訓者的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和參培教師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參培教師將培訓習得的知識技能內化、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踐。這種評價格局,改變了消極被動評價的機制,引導項目縣教師繼續(xù)教育模式的自我革新,從而整體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
(四)實例二:多維立體評價,提升培訓質效
多維立體評價是科學而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培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手段與途徑。經過實踐與探索,我們總結出了基本做法與經驗。
1.確立培訓評價理念
培訓評價要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利于提升培訓的質效,利于促進培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構評價體系,要尊重學校差異、學科差異、教師的年齡差異。
2.確定培訓評價范疇
培訓團隊、培訓學員、基層學校。
3.明確培訓評價維度
從培訓項目的管理、培訓組織的實施和培訓的效果三個維度來構建評價的內容。
4.明確培訓評價目標
通過評價機制的功能與作用,提升鄉(xiāng)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情意、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等,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5.確定培訓評價對象及路徑
針對“培訓團隊”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重點評價對培訓方案的落實,對培訓課程的實施,對培訓過程的管理,對培訓有效性的考核。
針對“培訓學員”采取分層次評價與反思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從反應層次即學員對培訓滿意度進行評價;從學習層次即學員對知識獲取、技術掌握、技能提升程度方面進行評價;從行為層次即學員在工作中行為有無改善進行評價;從結果層次評價即考察參培教師的工作績效是否有提高。進而引導教師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針對“基層學校”采取“回訪式跟蹤評價”的方法。主要從參培學員的參培情況,學校的支持力度、學校參培學員教學行為的變化、學員輻射影響作用的發(fā)揮等層面考察基層學校。
6.明確培訓評價方法
在培訓評價過程中,除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如問卷、訪談、座談、觀察法、數據分析和專項測評法等,還針對培訓主體的一崗多責的特點,進行多層面的考核評價。
1)建立培訓團隊“雙向”評估體系:即“置換培訓”學員的受訓與“送教下鄉(xiāng)”的施訓雙向評估。
2)建立領導干部“雙責”評估體系:既要完成好自身的參訓任務,更要組織好所在學校教師的培訓。
3)建立基層學?!叭墶痹u估體系:即校內自評、團隊評估和縣內評估。
4)建立培訓學員“四級”評估體系:即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團隊培訓者評價、縣內綜合評價。
在實施評價中,還要注重體現(xiàn)“四個結合”,即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績效與發(fā)展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
7.注重培訓激勵機制與考核結果運用
1)個人評價結果運用:送教團隊成員、培訓學員,考核優(yōu)秀者,與評職晉級、評先選優(yōu)掛鉤;對于成績不合格者,個人評優(yōu)一票否決。
2)基層學校評價結果運用:對于學校培訓學員的出勤、培訓成果等情況與,年末目標責任書掛鉤;對于成績不合格者,學校評優(yōu)一票否決。
四、結束語
通過兩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切實體會到省縣兩級以有效工具和機制開展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項目評價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了培訓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xiàn)了以評價促建設、以評價促發(fā)展,構建省縣兩級逐組行之有效的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項目評價體系。
(一)對培訓評價標準的認識
送教下鄉(xiāng)培訓的評價要以提高鄉(xiāng)村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為取向,要突出重點內容,注重導向激勵,選擇培訓項目最基本、最核心、最關鍵的要素,構建省縣兩級的多維立體評價體系。
(二)對培訓評價機制功能的認識
1.導向功能:在評價體系中,其“導向”不僅表現(xiàn)在把培訓教師由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向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導引,還表現(xiàn)在培訓教師要把所學新理念、新方法在其他教師中進行傳播和引導,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
2.激勵功能: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能有效地激發(fā)培訓教師的內驅力,使教師的自我價值得到肯定與滿足,形成積極向上的動力,以便能向更高“需要的層次”進取。
3.監(jiān)督功能:培訓評價的監(jiān)督功能是指有效發(fā)揮檢查、督促培訓教師的功效。評價其是否達到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程度,使其明確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徑,朝著評價目標前進。
4.反思功能:科學合理的培訓評價,能夠較為客觀地衡量教師參培質效的差距,促使教師不斷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