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娜??
摘 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高閱讀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自主閱讀、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進行自主閱讀、引導學生自創(chuàng)情境進行自主閱讀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促進自主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提高
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閱讀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是許多語文教師要著力去解決的問題。對此,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有過專門論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彼哉f,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側(cè)重于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引導他們深入地去閱讀文段,從中獲得自己獨特的理解,并且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相應的語言文字,掌握不同的文章體裁,提高相應的閱讀能力。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真正地獲得第一手的閱讀精華,而不是被動地聽取教師的理解與分析,把原本生動有趣的閱讀行為變成索然無味的死記硬學。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進行閱讀理解訓練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方式、方法呢?
一、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自主閱讀
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都知道,閱讀文段里的重點詞、句、段能否很好地理解是直接關(guān)系到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的。在很多時候,對于重點詞、句、段的理解甚至關(guān)系到學生對文段的理解程度。因為這些重點的詞、句、段往往濃縮了作者的情感與態(tài)度,對于文意的把握影響很大。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段理解的時候,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通篇閱讀文段,對文段大意先有個整體的把握,然后再著重對一些不能理解或者是理解得還不夠深入的重點詞、句、段進行反復誦讀、分析,而不是粗粗閱讀一遍文段,對于那些重點詞、句、段理解不夠透徹就置之不理。這樣的話,學生閱讀理解的程度就高不了。長久下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沒法得到鍛煉、提高。
比如說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一文的時候,學生如果沒能夠抓住“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詞語和“是……也是……”“既……又……”“連……都……”等重點的詞、句,沒有通過反復的朗讀去加深對文段的理解,那么小學生是很難對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的愉快心情有個正確而深入地理解的,也不可能對草原的風光特點進行準確的把握。所以說,教師的分析無論多么的精彩都不可能代替學生的自主理解的,小學語文教師還是應該側(cè)重于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入理解重點的詞、句、段的。
二、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進行自主閱讀
應該承認,不同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是有差距的。有的學生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對閱讀文段的中心意思有準確的把握,而有的學生則不能。在傳統(tǒng)的教法中,遇到學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文段的時候,往往是由教師的分析與講解來代替的。不過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來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做法其實是輕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變相地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quán)力,使得他們無法進行個性化的理解與學習。那么,碰到學生在理解上有障礙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操作呢?新課程改革理念告訴我們,在進行學生閱讀理解訓練的時候,應該側(cè)重引導他們通過反復朗讀來促進他們的自主閱讀,并且在學生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多多去聯(lián)系作者的經(jīng)歷、寫作風格、時代背景等等因素,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同的思維方式去多角度理解文本,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理解能力。
比如說在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少年閏土》一課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世道的不公、生活的艱辛造成了閏土在容貌上的巨大變化理解不來。這個時候,我不是急于去通過自己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而是引導他們多遍地反復朗讀,啟發(fā)他們從時代背景,從作者的經(jīng)歷、寫作風格去做著重分析與理解。通過這樣的處理,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很快就能通過比較閏土前后的相貌變化,找出其相貌之所以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深層社會原因,進而較好地理解了課文的主旨。
三、 引導學生自創(chuàng)情境進行自主閱讀
不論是對哪一種文體來說,情感都是文章的生命。因此,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牢牢抓住情感這個生命線,引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進一步理解課文主旨,觸摸作者的脈搏,準確把握文章內(nèi)涵。特別是對于那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文章來說,沒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來閱讀文本就味同嚼蠟,是沒辦法很好地完成閱讀理解的任務的。所以說,引導學生自己充分調(diào)動想象能力,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在閱讀情境中感同身受對于提高其閱讀效率并進而提升閱讀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八冊《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描寫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詞句不感興趣。究其原因,原來是學生們從來就沒去過桂林,對于桂林山水沒有具體可感的印象,感覺這些優(yōu)美的景色和自己關(guān)系不大,因此對于這些美景抒寫就沒興趣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先是播放背景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許多有關(guān)桂林山水美景的圖片,接著再引導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設想自己置身于優(yōu)美的桂林山水之中,通過這樣的辦法促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文的理解與學習中去。正是因為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地把握了學情,做了靈活的變通,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我在這堂課上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賀凈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之我見.學周刊,2012.
[2]梁定.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語文學刊,2013.
[3]林新建.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探究.新課程導學,2015.
[4]周靈.關(guān)于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考試周刊,2016.
作者簡介:
高靜娜,現(xiàn)就職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高新園區(qū)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