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運
摘要: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設疑,巧妙地設疑,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求知欲,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課堂提問的設計、實施和對學生答問的評價三個方面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提問;設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0-0023
一、設計課堂提問應遵循三個原則
1. 提問設計要有啟發(fā)性原則(利用思考,富于啟迪)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應設計一些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數(shù)學問題,通過回憶已有知識、演示實驗、敘述現(xiàn)象、出示練習題、閱讀資料、觀察掛圖、參觀或其他實踐活動等,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利用矛盾,設疑于結尾,引起思索。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fā)學生去探究“為什么”,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一堂好課也應設“矛盾”而終,使其完而未完,意味無窮。在一堂課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tǒng),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同時也可以激發(fā)起學生新的求知需求,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國章回小說就是常用這種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每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沖突激化到頂點的時候,當讀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結局時,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結尾,迫使讀者不得不繼續(xù)讀下去!課堂何嘗不是如此。
(3)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問題,具有深刻性。教學中教師應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lián)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答途徑,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揭示規(guī)律,準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
2. 問題設計的導向性(強化“雙基”,突出重點)
(1)抓住教學重點設疑,不在枝節(jié)問題上周旋。
(2)抓住知識的難點設疑,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3)對學生認識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關鍵詞及制造矛盾為突破口來設疑,幫助學生將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學的認識轉化為全面的、辯證的認知結構。
3. 提問設計要有層次性
系統(tǒng)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提問的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范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最后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后,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提問的實施
1.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喜悅。提問對應答人數(shù)要有量的要求,每個問題根據難易及重要程度提問1至3人,形成一種討論的氛圍。每節(jié)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到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特長的時機讓他們參與,爭取每節(jié)課全班大多數(shù)學生能有解答問題的機會,更好地激發(fā)班級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
2. 提問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課前設計的具有系統(tǒng)性、邏輯性的提問,教學中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地實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備課中的設計,應圍繞提問的中心內容,根據學生答問的反饋信息,適當變通。對難以回答的問題采用分解、引導的方法,或鋪墊問題的背景,把問題分成幾個具有一定梯度的小問題;對回答不明確、不全面、不深刻的學生,可進一步追問或啟發(fā)答問的思路;對離題的回答,要及時改變語言角度或改換提問方法,或暗示問題答問的范圍,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使他們答出正確的回答。
3. 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問題提出后,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時間力求照顧到全體,以中上等水平的學生為準。這樣的標準,對于水平差一點的學生,雖有難度,但經過努力也可跟得上;對于水平高的學生,也不至因為節(jié)奏太慢而影響學習興趣。提問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問題。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fā)問。
4. 提問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
培養(yǎng)學生學科的思維方法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內容。思路往往比結論更為重要。學生只有學會了思考,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多問幾個“為什么”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提問的評價
“目標、教學和評價”是現(xiàn)代教學觀的三要素。在提問時,教師對學生的答問要及時點評,否則不但會影響提問的效果,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慎重處理學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回答,及時矯正其認識缺陷。評價的方式包括:重復學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確認;從不同角度轉換敘述方式,強調學生的觀點和例證,使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歸納學生回答的要點,對學生所答的內容加以評論,對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以示范;依據學生的回答,聯(lián)系其材料,對某一個問題進行延伸或追問,促使學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對學生的回答補充新信息,提出新見解;對回答中的錯誤傾向、模糊認識,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評價、矯正和擴展。因為學生回答得不正確,不僅表明學生沒有掌握這個內容,也反映了他們在學習上的具體困難,要盡量讓學生“吃一塹,長一智”。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要堅持表揚為主,時刻給學生以鼓勵,即使回答完全錯誤,也應聽他說完,再給予評價,或許他的這種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積極因素,給予某一方面、某種程度的肯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