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愛與戰(zhàn)爭
      ——論美國印第安女詩人喬伊·哈玖①的民族責(zé)任與平衡策略

      2018-02-10 01:33:09付玉群
      關(guān)鍵詞:印第安印第安人白人

      付玉群

      (西南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四川綿陽 621010)

      1969年,美國印第安作家蒙馬德(N. Scott Momaday)小說《黎明之屋》(TheMadeofDawn, 1969)榮膺當(dāng)年普利策獎,由此拉開了蓬勃的美國“印第安文藝復(fù)興”的帷幕,一大批優(yōu)秀的小說家、詩人涌現(xiàn),其中蒙馬德、詹姆斯·韋爾奇(James Welch),萊斯利·馬蒙·斯?fàn)柨?Leslie Marmon Silko)等被廣泛認為是這場文藝復(fù)興的第一代領(lǐng)軍人物,受到學(xué)界極大關(guān)注;而作為被業(yè)界公認為此次文藝復(fù)興第二代作家之翹楚喬伊·哈玖,在國內(nèi)學(xué)界卻遭受到冷落。喬伊·哈玖從上世紀(jì)70年代開始發(fā)表詩歌、出版詩集,1983年她出版了詩集《她有過一些馬》(She Had Some Horses, 1983)為其贏得詩名,同時她迎來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進入90年代,哈玖斬獲美國文學(xué)界和印第安文學(xué)界多項重要獎項,可謂獎項等身。1991年,其詩集《在瘋狂的愛和戰(zhàn)爭里》(In Mad Love and War, 1990)為其贏得了四項重要大獎,包括美國圖書獎和美國詩歌界的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獎。1995年,年僅44歲的哈玖便獲得了美國印第安作家界重要的終身成就獎。而同年,又以詩集《從天而降的女人》(The Woman Fell from the Sky, 1994)獲得俄克拉荷馬州圖書獎。進入21世紀(jì),她首先因其詩集《通往下一個世界的地圖:詩歌和童話》(A Map to the Next World: Poetry and Tales, 2000)獲得美國筆會公開圖書獎,其后又以《如何成人:新舊詩選1975-2001》(How We Became Human: New and Selected Poems 1975-2001, 2004)獲得了俄克拉荷馬州終身文學(xué)成就獎以及年度作家獎等。

      在美國學(xué)界,對于喬伊·哈玖的研究熱潮始于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哈玖幾乎每出一本詩集都會受到媒體專訪。至今國外學(xué)界對其詩歌研究方興未艾,其詩歌中的語言特征、女性主義視角、生態(tài)觀都曾被仔細解讀,毫無疑問哈玖及其詩歌是學(xué)界不容忽視的璀璨之星。國內(nèi)學(xué)界從上世紀(jì)90年代以降,也早已開始注意到美國文學(xué)中印第安文學(xué)這一不可忽視的文學(xué)力量,但研究多聚焦于印第安文學(xué)復(fù)興的第一代作家,如本文開篇提到的三位作家作品;而對于印第安文學(xué)第二代作家或當(dāng)代作家的研究卻有所或缺,其中對于喬伊哈玖,雖有數(shù)人提及其名,但卻未能深入研究其作品;對其有專門列述的就是陳文益的兩篇文章了。毫無疑問,哈玖在美國印第安文學(xué)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要研究當(dāng)代印第安文學(xué)或印第安女性文學(xué),哈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本文旨在從其民族意識的覺醒與表達、民族抗?fàn)幍膮群?,與包容的民族抗?fàn)幉呗匀矫鎭碚撌龉猎谄湓姼柚畜w現(xiàn)出的強烈的民族責(zé)任感及其民族平衡策略。

      一、民族意識的覺醒

      哈玖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年近三十歲,此前研習(xí)繪畫,在其生子過程中,因其印第安女性的身份在醫(yī)院中備受歧視和不公平對待,這段經(jīng)歷引發(fā)其對自身的民族身份與意識的思索。面對以歐裔白人為中心的美國后工業(yè)時代,哈玖意識到她應(yīng)該做點什么[1],因此她棄畫從詩,開始了為民族發(fā)聲為女性發(fā)聲之路。在其詩歌“我們必須要召集一次集會”中,哈玖明確地表達:“新舊祖先的魂靈在我肩頭棲息。”[2]9可見,她自發(fā)擔(dān)當(dāng)起了民族圖存之重任。在對其專訪中,她曾寫道:因其血統(tǒng)的原因,處于集體焦慮的印第安文學(xué)界把她看著一個部族的典型代表;為自我生存權(quán)利,為傳承部族文化,為部族興亡而執(zhí)筆,也是她棄畫從詩的原因之一。[3]由此,其詩歌創(chuàng)作主題大多與印第安部族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正如洪流所言,哈玖早期詩歌“著眼于印第安民族傳統(tǒng),主張通過記憶實現(xiàn)向印第安神話世界的精神回歸?!盵4]而哈玖也不斷通過代表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意象,如土地、口頭文學(xué)、語言等,表達對“美好過去時光”的憧憬與民族斗爭的疾呼。

      土地是印第安人引以為民族生存之基的根本,也是歐裔白人與印第安人引發(fā)歷史沖突與爭端的源頭。土地代表著生存、權(quán)利與自主;又正是這土地,成為印第安人長久以來的痛楚。哈玖在詩歌里反復(fù)吶喊失去的“土地”。在“自傳”(“Autobiography”)一詩中,哈玖把個人命運與印第安人命運相結(jié)合,在提到土地時均以“我們神圣的土地”、或者“迦南美地”表達,詩中,哈玖還無所畏忌地高呼,“我們是遭竊的民族,住在被偷走的土地上?!盵2]14同時,詩人深切地敘述到:

      “這里的故土不曾

      期待購物商場和酒店的遺跡。夢想不是玻璃和鋼鐵,而是由

      鹿群的心臟,成群的黑豹閃爍的眼神構(gòu)成。詮釋

      那些夢要理解阿拉巴馬的死亡數(shù)、對子孫的

      破壞,和故事的荒蕪。”[2]14

      從詩歌中,詩人對印第安人原生態(tài)的狩獵時代的渴望以及對于后工業(yè)時代鋼筋玻璃建筑和消費時代的購物中心和酒店的排斥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對于市區(qū)的故土也充滿了眷戀,對后工業(yè)時代的憤怒。哈玖的父親是印第安的克里克族,其祖先曾居住于阿拉巴馬地區(qū),但后來被白人一路驅(qū)趕離開家園到達更為偏僻荒蕪的地方;在極寒的氣候里一路遷徙中,傷亡人數(shù)不計其數(shù)。詩人這種失去故土的情節(jié)在其詩歌中比比皆是,阿拉巴馬的被迫遷徙也是她時常提及、難以忘懷的傷痛。

      一個臭名昭著的白人將軍曾大言“印第安文化只存在于死去的人身上?!睆拇艘部筛Q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危險境地。為了頌揚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傳統(tǒng),哈玖還竭力沿用印第安人古老的“講故事”的口頭文學(xué)習(xí)俗,以強調(diào)和突出其部族口頭文學(xué)中“重復(fù)”這一典型敘事方式。在詩集《她有過一些馬》中,這種刻意凸顯的“重復(fù)”敘事變得顯而易見。在同名詩歌“她有過一些馬”(“She Had Some Horses”)[5],哈玖刻意單一重復(fù)這句話,把重復(fù)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重復(fù)中,讓讀者反復(fù)去咀嚼馬的意象和馬所代替的早已逐漸消亡的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詩學(xué)進化與文化映射在重復(fù)中得以生動體現(xiàn)。

      此外,語言也是詩人用以表達失落與民族意識的一個主要意象。在《我們必須召集一次集會》(WeMustCallaMeeting)中,以集會這一古老的印第安部族解決部族問題的儀式試圖在當(dāng)下號召一種不是在“黑暗中的對話”,達到建立印第安傳統(tǒng)的目的。在詩歌結(jié)尾,哈玖強烈呼吁:

      “我們必須召集一次集會。

      把我的語言還給我并且給我建一座房子

      在這語言中。

      一座瘋狂的房子。

      一座給那些死而不死的人的房子。

      還有還給我房子上盤旋的天空。

      還有太陽/還有月亮。

      還有指引我們的叫做承諾的星辰?!盵2]9-10

      這樣的奮筆高呼甚是激烈,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耿耿于懷地敘述出白人在發(fā)展過程中對印第安人語言的踐踏與霸權(quán),以及隨之而來的新的語言系統(tǒng)與發(fā)聲權(quán)利中的欺瞞和壓迫。

      在歷史上,印第安部族曾與白人統(tǒng)治階層展開多次對話,但那些對話均建立在不平等之上,通過“對話”的“集會”簽署的協(xié)議也成為白人隨意撕毀的廢紙,以及剝削印第安人的歷史見證。在有名的兩次與印第安人土地協(xié)議中,白人一再反悔收回承諾,一步步把印第安人驅(qū)趕入極寒地帶,一路死傷無數(shù),由此形成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6]在后來白人針對印第安人的政策中,也紛紛迫使印第安人的后代離開家園接受白人教育,因而曾經(jīng)幾百種的印第部落語言也逐漸失傳,而英語成為統(tǒng)一的語言。時至今日,還會印第安部落語言的人屈指可數(shù),即便是詩人本人在歷史的大背景之下,依然只能以英語作為自己戰(zhàn)斗的語言,盡管在其詩歌中她試圖打破英語的慣性,同時希望“重新創(chuàng)造敵人的語言”。詩人曾主編出版的《重新創(chuàng)造敵人的語言:當(dāng)代北美印第安女性寫作》(ReinventingtheEnemy’sLanguage:ContemporaryNativeWomen’sWritingsofNorthAmerica, 1998)一書,把英語稱為“敵人的語言”,而試圖對這種語言進行重組,添加自我民族語言的特色。

      二、民族的自省與抗?fàn)?/h2>

      在民族斗爭中,哈玖從未懦弱,她的詩歌充滿了對民族斗爭的吶喊。其大膽宣言也是特立獨行、毫不避諱的。她在詩歌中激烈地控訴以歐裔文化為中心的后工業(yè)時代對印第安部族的壓迫、殘害,大膽疾呼印第安人在自省中奮起斗爭,爭取民族公平與正義。

      在《瘋狂的愛與戰(zhàn)爭》中,哈玖首先以“戰(zhàn)爭”為題,描述了存在于印第安部族中不容忽視的不平等、迫害和犧牲,強烈地控訴了印第安部族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此詩集第一首詩《鹿舞者》(DeerDancer)講述了一位懷有身孕的時人時鹿的 “女子”在午夜闖入一個酒吧裸身在吧臺上跳舞的似真亦幻的故事。詩歌中意象繁多,以似人似鹿、天人合一的鹿舞者象征印第安祖先和古老傳統(tǒng),以所懷嬰兒象征民族所存的希望,隱喻性地追溯了對印第安美好過去的向往和爭取民族文化生存的啟示和期望。詩人首先通過鹿舞者的闖入刻畫了族人的墮落:酗酒、欠債、背叛、夫妻不睦,詩人叩問“我能怎樣說,在這個語言中沒有詞匯用以描述這現(xiàn)實世界的/崩潰?!盵2]5接著描繪了接受白人教育的夫弟面對自己文化的彷徨和迷茫,通過夫弟質(zhì)問鹿舞者闖入的目的來進一步拷問在現(xiàn)實世界中“我們在這樣一個地方都在做什么?”接著詩人就此表面,鹿舞者對夫弟的質(zhì)問聽而不聞,就如“我們都聽不到”一樣,一針見血地表面,在現(xiàn)代后工業(yè)時代,“我們”——印第安人的自我麻木。而后詩人逐漸從“我們也想要一些”進行引導(dǎo),一直到“或者我們期待更多”的大膽呼吁。而后詩人為了刺激共鳴,更進一步描述“鹿舞者脫去她的衣裳。她搖晃著松散的記憶,旋轉(zhuǎn)著/與我們這群空洞的愛人?!盵2]6“她是滑過夢幻時光的神話。盛宴的前景,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即將來臨。這只鹿穿越詛咒的結(jié)節(jié),找尋到/我們。她不是慵懶之人,我們,正觀看著的,也不是。”[2]6詩人由此充滿了希望和鼓動地呼吁不要把對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作為空洞的言談,而是要身體力行為民族的生存做出應(yīng)有的改變,而且詩人在結(jié)尾也一再表明這只鹿闖入了“我們在白色曙光中的夢”,其對民族存亡的赤子情懷與樂觀精神也不言而喻。

      在《瘋狂的愛與戰(zhàn)爭》這本詩集的第二首詩歌里,她直接以安娜·馬·阿夸西為題,講述了面對印第安民族活動家遇害的憤怒和和受到的激發(fā)。安娜馬是美國印第安運動的積極活動家,之后朋友們發(fā)現(xiàn)其失蹤。1976年,在南達科塔的青松嶺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一具年輕的無名女尸,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出現(xiàn)在驗尸現(xiàn)場,切斷其手然后送到華盛頓進行指紋檢測。該次毀尸事件被一些印第安進步人士稱為一種“戰(zhàn)爭暴行”。之后案件無疾而終,該無名尸體被埋。十年后,安娜的朋友再次上訴要求第二次尸檢,并確定了身份,證實其是近距離后腦中彈身亡,但卻依然未曾找尋到兇手。尸體又再次被埋。在詩歌中,哈玖憤怒地指責(zé)印第安人遭遇到的歧視和踐踏,強烈譴責(zé)當(dāng)局未能結(jié)案而讓其無名尸體兩次被埋葬,她在詩寫道“我知道他們在拉科塔第二次埋葬了你,/ 十年,而只需一句話就可/ 讓你解脫?!盵2]7而之后,哈玖寓言性地宣稱,這件事情不再是個秘密,而是此起彼伏的一種憤怒,“我聽聞此事,在俄克拉荷馬亦或是在新墨西哥,/怎樣地咆哮著和拉倒一切/在盛怒之下?!盵2]7在無比直接而大膽的控訴與憤怒之后,詩人最后意味深長地預(yù)言更強大的斗爭的開啟和充滿希望的斗爭前景:

      “而無需言語我們便懂得

      你的謀殺真正的寓意。

      因為我懂得十年之后這些季節(jié)

      在慢慢的改變

      我們才剛剛開始觸及

      我們閃耀著憤怒的旋風(fēng),

      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這奇異的世界,鬼魂舞者

      已經(jīng)上臺,

      瘋狂地,美麗地?!盵2]8

      這里“鬼魂舞者”是印第安人領(lǐng)袖的象征,鬼魂舞者進入舞臺,預(yù)示著印第安人將在靈魂領(lǐng)袖的感召下抗?fàn)帒?zhàn)斗,以改變現(xiàn)存的不公。詩人在這里幾乎明示,斗爭才剛剛開始,而斗爭的前景也是光明的。

      三、愛的平衡

      印第安作家飛利浦·德里(Philip Deere, 1929-1985)曾直言不諱地表明,“只有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我們的根深植于美洲的土壤。我們是這個國家唯一有著延續(xù)不斷的最古老信仰的民族。我們是唯一還講著造物主賦予我們的語言的民族。這是我們的母國,我們不是外來者?!盵7]這也是大多數(shù)印第安人及印第安人作家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貫民族自豪感,他們活在歷史的記憶中,把自己當(dāng)作這片土地原本的主任。這種認知也一度讓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沖突中發(fā)生無數(shù)的戰(zhàn)爭及其他流血暴力事件。在這樣的歷史記憶與固步自封的焦躁中,印第安人對白人的抵觸或仇恨是明顯的,甚至對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后代(half-bloods)也極度貶抑與抵觸。正如哈羅德·布魯姆所編著的《印第安作家》(NativeAmericanWriters, 1998)一書在論及莫琳·德芙(MourningDove: 1884-1936)的《混血:珂吉維雅》(Cogewea:AHalf-blood)提到,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兒珂吉維雅“在白人那里,她是印第安女孩;在印第安人那里,她是‘低賤的混血’。”[8]而印第安人更是把對于區(qū)別于白人的印第安血統(tǒng)的重視延續(xù)了下來。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國中之國”切諾基族(The Cherokee Nation),印第安人的身份證都清晰標(biāo)明自己的印第安血統(tǒng)或具有幾分之幾的印第安血統(tǒng)。由此,也可管窺狹隘斗爭下現(xiàn)當(dāng)代印第安人的生活窘境。

      雖然哈玖詩歌中的民族斗爭意識是極其強烈的,但與此并置入其詩歌中的主題又多自省、包容與愛等一類的主題。她在詩歌“自傳”(”Autobiography”)中,隱喻性地把最初到達美洲的白人比喻為了小偷,在我們回家的路上看到在雪地里流落街頭的“他”,而把“他”帶回家,最初“他”感激涕零,但第二天醒來卻什么也不記得了。她說道:“他把他的羞恥藏在那冰冷的毛毯之下。我們把我們的(羞恥)藏在/詩歌里?!盵2]15詩人沒有否認印第安人遭遇的那場與白人不堪回首的源起,而是認可當(dāng)初的救助,承認這段歷史之后白人與印第安人不可分割的脈絡(luò)傳承,甚至詩人繼續(xù)道:數(shù)年后在大街上再碰到“他”,“我和他交談,仿佛/他就是我的父親,我是那么尊重,又是那么饑餓?!盵2]15詩人不僅沒有完全割裂和否認與歐裔白人的聯(lián)系,反而把二者幾百年來從最初的結(jié)合到如今,看著了子輩對父輩的傳承;不同的是,這種傳承不再單純,“但是我承載著他們倆,就如同這/軀體承載著這如鼓的心臟?!盵2]15于此,哈玖沒有背叛她所鐘愛的印第安民族,但她直面了經(jīng)過幾百年千絲萬縷的牽扯,印第安人與白人世界已然產(chǎn)生了客觀的聯(lián)系,自己身上流淌著兩種文化兩種文明的傳承。故而,在詩歌結(jié)尾處,詩人說道:“那時我知道這是馬斯科吉人的原諒季,是新種玉米的時候,是盤旋舞蹈的時辰。”[2]15用玉米與盤旋舞蹈的意象映射出歐裔白人剛到美洲時所受到來自印第安人的歡迎與幫助,生動刻畫了當(dāng)時一片歡騰祥和的氣氛,同時,詩人用“原諒季”暗指了對歷史記憶的態(tài)度和回歸過往的祥和安寧,以此求得,真正能主宰自我命運的印第安民族與文化的生生不息。在這看似矛盾又懇切的表達中,詩人得妥協(xié)和睿智也彰顯出來。詩人在民族斗爭得實踐中,艱難地進行了理智得抉擇與思索,在瘋狂的戰(zhàn)爭與同樣“不顧一切”的愛與包容中,尋求部族、民族與文化的復(fù)興和長存。

      哈玖在為期刊《原住民的法律、文化與抵抗》撰寫序言“抵抗的藝術(shù)”中指出,“我們抵抗不公的待遇。我們要以對于全體人們來說正直的方式來反抗,我們通過寫作、歌唱、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shù)、恢復(fù)和延續(xù)早先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通過立法、制定新的法律、甚至通過把我們的論文、詩歌、故事和藝術(shù)整理進入原住民的法律期刊來反抗。”[9]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哈玖的立場是不言而喻的,頑強的抵抗與吶喊,恢復(fù)印第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發(fā)揚光大。然而暴力反抗等任何極端行為,或者一味拋卻所處的環(huán)境與時代,徹底抵觸歐裔白人而孤立為伍是不可取的。在其專訪中,被問及何以從詩歌到其歌曲②(哈玖有自己的樂隊,也創(chuàng)作許多歌曲)拋離“戰(zhàn)爭俱樂部”(好戰(zhàn)的)而選擇“另一種存在方式”(不否定對不公的憤怒與民族抗?fàn)幍膮群?,但卻不是提倡極端暴力抵抗),哈玖直接表達:“我們需要表達自己,從而與外界保持鏈接,不僅僅是與我們自己的社區(qū)鏈接,還要與那些我們還未及的社區(qū)鏈接,通過眼睛與咽喉,再通過心靈指向(靈魂的)深處?!盵9]根據(jù)當(dāng)代局勢,理智的抗?fàn)幣c民族平衡策略,才能更廣泛地被外界所接受,而爭取更大的共鳴與同盟。

      詩人這一和平的民族平衡策略在其最新詩集《沖突的解決:為了神圣的生命》(Conflict Resolution for Holy Beings, 2015)表現(xiàn)更為分明。該包含四大板塊:第一部分“如何而成?”第二部分“流浪者”;第三部分“幻與獸”;第四部分“世界”。從內(nèi)容安排來看,哈玖堅持了自己一貫的詩風(fēng),并沒有否認歐裔白人對印第安人入侵、剝削、驅(qū)趕、壓迫的歷史,她也再現(xiàn)了印第安人迷失在自己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間的猶疑、想象、期待與抗?fàn)?。然而,到詩集最后一部分,詩人卻以“世界”為題,一方面表明期望印第安民族與文化能夠恢復(fù)到世界的視野,生生不息;一方面也是作者對于印第安民族融入世界大格局,以人為本的一種理智期待與思索。在本書最后一首詩歌“日出”(Sunrise)里,作者首先敘說著”我們看到了日出”“我們已久望而不得,久懼而生病”“我們曾與魔鬼抗?fàn)?,迷失”,她沒有刻意掩蓋或忽視印第安民族長久以來的生存現(xiàn)狀與坎坷抗?fàn)?,“我們深感羞恥,千年來我們告誡自己/我們不該受此不公”,然而,詩人又筆鋒一轉(zhuǎn),“今晨我們能與他們站在一起/迎接朝陽。/我們在生命之光里移動,而我們也將/前往屬于我們的地方。”[7]并以此做結(jié)全詩與全書。詩里“與他們站在一起/迎接朝陽”,很顯然是隱喻性地表達了,與歐裔白人平等共存的意愿;歷史的車輪已滾滾向前,過往的創(chuàng)傷需要忘懷,在“生命之光”里,為了“神圣的生命”,都需要朝向朝陽升起的方向前進。作者得出這樣的哲思并非是容易的,是幾經(jīng)抗?fàn)幣c全局考察,承認歷史、面對世界格局之后的一種解決沖突的妥協(xié),同時也是本著詩人的責(zé)任,以人為本,對生命的博愛,對暴力戰(zhàn)爭的反對,而也正是于此,詩人在詩歌中實現(xiàn)了民族斗爭中和平共存的策略。

      綜上所述,哈玖作為一位印第安女性作家,在歷史和社會的洪流中,超越個體經(jīng)驗,凸顯于文學(xué)與民族斗爭的風(fēng)口浪尖,為印第安民族文化的存亡與發(fā)展疾呼,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作家和詩人強烈的民族責(zé)任感;同時,詩人結(jié)合時代與歷史發(fā)展的真實存在與潮流,在詩歌中暢行其獨特的民族抗?fàn)幍牟呗?,選擇在抗?fàn)幹腥谌雽v史的尊重與普世的仁愛,以人文本,以非暴力的和平策略作為族裔斗爭的平衡指針,這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也極具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

      注釋

      ① 筆者根據(jù)走訪Joy Harjo的家鄉(xiāng)及其時常講學(xué)的塔爾薩(Tulsa)的朋友及熟人,根據(jù)他們認定的Harj此詞的發(fā)音,音譯其名為喬伊·哈玖。此前國內(nèi)學(xué)者洪流譯其姓氏為“哈荷”,與其發(fā)音不吻合故未采納,陳文益譯其姓氏為“哈嬌”,因作為男女姓氏,故未采納。

      ② 哈玖具有多重身份,除了是詩人、作家、社會活動家之外,她還是一名音樂演奏家,擁有自己的樂隊。因此,在這里記者和哈玖?xí)劶捌湓姼枧c歌曲。

      參考文獻

      [1] Harjo, Joy. Crazy Brave: a Memoir[M].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2012:121.

      [2] Harjo, Joy. In Mad Love and War[M].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Coltelli, Laura (ed.). Joy Harjo: The Spiral of Memory Interviews[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6:26.

      [4] 洪流.異化世界的救贖之路——論哈荷詩歌中的位置和空間意識,外國文學(xué)[J],2007(3):50.

      [5] Harjo, Joy. She had some Horses[M].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83. 63-64.

      [6] Brown, Dee. 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An Indian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M]. New York/ Toronto: Bantam Books, 1970:8.

      [7] Harjo, Joy. Conflict Resolution for Holy Beings[M]. New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5:1,139.

      [8] Bloom, Harold, ed., Native American Writers[M].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8: 239.

      [9] Harjo, Joy & Winder, Tanaya. Soul Talk, Song Language: Conversations with Joy Harjo[M]. Middletown: Wesleyan, 2013:125-126,29.

      猜你喜歡
      印第安印第安人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將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時期爭取到的進步變革一手粉碎的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2:00:22
      美國首次統(tǒng)計印第安人寄宿學(xué)校死亡人數(shù),但關(guān)鍵問題懸而未決
      英語文摘(2022年7期)2022-07-23 05:55:58
      新西蘭殺戮事件凸顯白人極端主義在全球影響之廣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12
      影史上第一個黑人與白人接吻的鏡頭,是他剪輯的!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6
      試論早期美國印第安口頭文學(xué)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稱和標(biāo)志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33
      印第安人的生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17
      論《痕跡》中的印第安生態(tài)文化
      Ten?。蹋椋簦簦欤濉。桑睿洌椋幔睢。拢铮笫畟€印第安小男孩
      张家界市| 闻喜县| 辛集市| 兰州市| 都兰县| 固安县| 来宾市| 边坝县| 钦州市| 芷江| 石狮市| 车致| 百色市| 阿坝县| 楚雄市| 时尚| 商都县| 牙克石市| 慈溪市| 周口市| 大丰市| 平昌县| 榆树市| 靖宇县| 连云港市| 廉江市| 古交市| 武功县| 台中县| 集安市| 咸宁市| 姚安县| 陕西省| 靖西县| 彰武县| 工布江达县| 顺义区| 宁晋县| 林周县| 平原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