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苗苗 劉子昱
摘 要:煤炭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孤島”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不可回避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往往呈現(xiàn)“兩張皮”現(xiàn)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單純依靠政治理論課程,其他課程的育人功能凸顯不夠,而且缺乏融會貫通。2016年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和藝術教育司的一號文件中明確要求:“深化美育綜合改革,進一步強化美育的育人功能?!迸c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边@些都明確了大學教育中每門課程、每位教師都應承擔育人的責任,這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條可行性的路徑。
關鍵詞:多元音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12-0152-03
煤炭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孤島”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不可回避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往往呈現(xiàn)“兩張皮”現(xiàn)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單純依靠政治理論課程,其他課程的育人功能凸顯不夠,而且缺乏融會貫通。2016年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和藝術教育司的一號文件中明確要求:“深化美育綜合改革,進一步強化美育的育人功能?!迸c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這些都明確了大學教育中每門課程、每位教師都應承擔育人的責任,這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條可行性的路徑。
那么,如何強化美育課程的德育功能,如何發(fā)掘美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何借助高校中的美育通識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這些已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核心議題。
2016年以來,教育部直屬的中國礦業(yè)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不斷探索和推進“課程思政”,其中,音樂系教師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世界音樂”通識教育選修課成為了首批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課程之一。經(jīng)過兩年多的不斷探索,“世界音樂”的“課程思政”改革,不僅將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引入高校校園,而且很好地挖掘了美育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建起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協(xié)同育人的工作機制,這對推進煤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美育課的“思政改革”工作具有一定意義。
一、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助力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基本思路
課程設計是實現(xiàn)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助力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目標的重要路徑。要讓課堂成為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課程的開發(fā)設計就要從大學生求知需求和接納新觀念的基本規(guī)律出發(fā),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與改革?!笆澜缫魳贰蓖ㄗR教育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涉及世界九大音樂風格區(qū)域的音樂文化,同時也涉及文化認同問題、價值評判問題、創(chuàng)新觀念問題和職業(yè)操守問題。開展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助力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必須是立足世界民族音樂的內(nèi)涵與外延。唯有通過課程的內(nèi)容整合和內(nèi)涵挖掘,提煉這門課程所蘊涵的育人價值,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激勵學生成長成才,實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才能最終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發(fā)展觀、文化價值觀、文化認同觀和職業(yè)道德觀。
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助力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課程設計方案
立足于世界音樂課程的學術內(nèi)涵及其“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本身特色,該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通過聚焦以下三個方面得以實現(xiàn):
(一)整合教材內(nèi)容,開設世界民族民間音樂跨文化交流專題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交流觀和音樂創(chuàng)新發(fā)展觀
通常,“世界音樂”教學內(nèi)容的每一章節(jié)都是相對獨立的。在本次改革中,任課老師特別設立了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專題課程。通過對世界不同區(qū)域音樂文化跨越時空的橫縱比較,聯(lián)系地看待不同社群音樂文化的互動、交流與發(fā)展,尤其是深入挖掘和闡釋音樂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潛在互動關系,最終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音樂文化發(fā)展觀。這個專題講座最終采用了從“他者”音樂文化交流到“我者”文化交流層層遞進的講述方式,力求避免標簽式的說教,讓學生身臨其境。具體實施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講述黑人族群在非洲的音樂文化生活及其音樂與社會文化語境的互動關系,接著講授北美洲的音樂文化交流問題以及北美黑人音樂創(chuàng)作中“特色話語”(音樂特質(zhì))的傳承之于黑人群體的意義(黑奴群體被販賣到美洲大陸之后,他們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音樂文化也不例外)。盡管黑人群體在美洲大陸上先后創(chuàng)作了勞動歌曲、田野小調(diào)、藍調(diào)、爵士等系列新生音樂形式,盡管其表面上似乎接納了美國白人所偏好的審美標準,如西式音高,似乎其音樂文化已經(jīng)被北美的白人文化所同化。但實際上,只要通過對音樂作品音聲特質(zhì)全方位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黑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依然留存著其非洲文化血緣母體的文化特質(zhì),如非均分節(jié)奏,尤其是赫米奧拉節(jié)奏模式、藍調(diào)音符,而這些傳承自非洲音樂的特色話語正是美國黑人認同其獨有身份和血緣文化母體的標識。其次,將黑人藍調(diào)音樂的分析作為音樂研究個案,通過音樂本體研究,向?qū)W生示明,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創(chuàng)新中堅守特色話語是文化延續(xù)的必然選擇。最后,以任課教師本人在美國訪學時的生活感悟為例,以親歷人的視角講述美國社會中的黑人生活及邊緣化境遇。分析為什么美國黑人喜歡藍調(diào),藍調(diào)的音樂本體如何體現(xiàn)了對主流文化的選擇性容納,如何堅定傳承黑人文化血脈,闡明音樂文化的身份認同意涵。
通過以上講述,向?qū)W生闡明兩個道理:其一,觀察音聲制造現(xiàn)象,不能局限于對其旋律的單一分析,而要結合實際的文化社群的音樂文化特征分析其音聲、調(diào)式、節(jié)奏節(jié)拍等方面的變化,找到那些黑人文化與美國融合后所產(chǎn)生的變異。其二,闡明文化傳統(tǒng)與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是相通的,文化特質(zhì)與一個族群的精神命脈是緊密相連的。當音樂創(chuàng)作中缺少了自身的傳統(tǒng)特質(zhì),一個族群的精神命脈就會斷裂,不僅音樂是這樣,文化也是這樣。最后,在專題講述過程中,要向?qū)W生傳遞這樣的文化發(fā)展觀:不要拒絕接納新事物、新元素、新技法,要勇于創(chuàng)新,借鑒那些外來的有益的思維理念以及相關技術,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音樂形態(tài),但不要在交流和創(chuàng)新中迷失自我。
(二)學習世界音樂大師和樂器制造大師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素質(zhì)
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樂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制造和演奏。許多知名的來不同各民族的樂器,其雕刻多以手工為主,是難得的天人合一之作。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過于注重講述樂器的型制、發(fā)音方式和演奏效果,卻忽視了在一件件精美樂器的背后樂器制造匠人的“精雕細琢”,而這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因此,在該部分授課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領悟世界音樂大師和樂器制造大師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愛崗敬業(yè)精神。具體實施過程設計如下:
1.學習樂器制造大師的工匠精神
在教學改革中,在關于世界民族樂器部分,進一步講述樂器的材質(zhì)和制作工藝對樂器音色的影響。盡管有些復雜的大型樂器,我們難以做到拆解進行直觀教學,但在網(wǎng)絡時代,相關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完全可以補充這部分不足,BBC的世界音樂紀錄片中,就詳盡展示了一件維奧爾琴的選材過程和制作過程。在木材的選擇上,制琴匠人都十分講究,甚至對材料的產(chǎn)地和種類都有嚴格要求,比如歐洲的云杉、沙比利、玫瑰木等。制琴匠人對造琴木材風干時間也有嚴苛的要求,因為木材的風干時間是影響樂器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風干的木材不能馬上使用,一把高檔的琴所使用的木材起碼要放置20年,并且每三個月要檢查風干效果。因此,多數(shù)維奧爾制琴匠人特意建立了儲藏室,專門用于存放和風干木材,并且詳盡記錄木材的入庫時間和風干情況。一把優(yōu)秀的維奧爾琴的制造,從琴體的木工、打磨、噴油、拋光到琴弦的安裝、調(diào)試、定旋,再到聽音、手感、試音直至送到樂器使用者手中,大概需要經(jīng)歷20多個環(huán)節(jié),并且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工匠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造作出一把好琴。盡管從未有官方標準和行業(yè)檢測,但樂器制造家們堅定、踏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都是以經(jīng)驗、憑著良心制琴,去年新聞節(jié)目報道的中國的維吾爾樂器制造匠人阿布里米提?艾莎的制琴過程就是如此。向?qū)W生講述這些,并不是為讓學生將來做制琴師,而是學習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學習音樂表演大師的工匠精神
以世界樂壇人們耳熟能詳?shù)囊魳繁硌荽髱煹囊魳飞顬榍腥朦c,在講述他們精湛技藝、音樂風格及音樂貢獻的同時,講述其苦練表演技藝的工匠精神,以培養(yǎng)同學們做事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1959年,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當時年僅24歲)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前三名決賽中,他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參賽。按照評委給他的樂譜,小澤征爾全神貫注地指揮這支世界一流的樂隊。但演奏過程中,小澤征爾總覺有不和諧的地方。他認為是樂譜錯了,就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都是盛極一時的音樂人士,都認為樂譜沒有問題。但小澤征爾沒有動搖,堅持認為是樂譜錯了。小澤征爾的堅持,贏來評委的熱烈掌聲。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考題”,以檢驗參賽者的判斷力。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因屈從于權威而遭到淘汰。小澤征爾因此摘取了桂冠。小澤征爾的堅持源于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底,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他因此獲得了這次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莊子在他的《庖丁解?!芬晃闹刑岢觥凹歼M乎道”,這里“技”既指高超的技藝,也指做事心無旁騖、一絲不茍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從對世界樂器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樂器制造者的工匠精神,從音樂指揮家的堅持中我們也看到不懼權威、堅持真理的工匠精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極致。而我們每個同學,都是社會主義未來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將來的工作中更要堅持工匠精神。
(三)關注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價值的平等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教師在講述世界不同區(qū)域音樂文化及其歷史文化意涵的時,要注重引領學生辨識不同區(qū)域音樂文化的“突出特質(zhì)”。不僅要解讀東亞音樂的自然質(zhì)樸、南亞音樂的華美、大洋洲土著音樂的原始沖動,更要引導學生糾正歐洲古典音樂和理論技法“一統(tǒng)天下”的錯誤認知。只有形成文化的多元化、音樂的多樣化理念,掌握音樂文化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才能最終樹立文化平等思想。這其中,要重點關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特質(zhì)及對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引領學生辨識和認清中國音樂的“特色話語”,并對在國際舞臺上有影響力的中國音樂作品進行解讀,尤其是《川崖玄葬》和《水樂》,明確哪些文化形態(tài)和音樂特質(zhì)提升了其影響力,以便中國音樂走出國門,為世界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做出貢獻。與此同時,以印度音樂的“塔拉”和“拉格”為例,說明音樂的民族特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引領學生在理解和欣賞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樹立文化價值平等觀念的同時,認同自己的音樂傳統(tǒng),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
通過上述對世界民族音樂課程改革,我們可以看出,高校中的音樂通識類課程能夠?qū)崿F(xiàn)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需要注意的是,挖掘高校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任課教師應準確把握所授課程的基本特點,深入挖掘課程的育人元素,改善教學設計,使得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走“多元音樂教育”助力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路徑,以便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從專人向全員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