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若
中國譯制片最早起源于20世紀的四五十年代,當時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華僑譯制的影片《一舞難忘》,成為中國譯制片配音的一個開端,自此,譯制片配音也逐漸出現(xiàn)在更多的舞臺上。這其中,由于受到當時大環(huán)境的影響,蘇聯(lián)電影與社會主義陣營電影成為當時中國譯制片配音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類型,如《普通一兵》《偉大的轉折》《俄國問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中國的觀眾從這些影片中逐漸了解了蘇聯(lián)的文化與歷史。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國譯制片配音的黃金時代,也是長影、上影等電影制片廠最輝煌的時期。長影是我國最早進行外國譯制片配音的制片廠。從1948年夏著手譯制外國影片到1989年初,40年來,共譯制四十多個國家的776部影片,其中主要是故事片,也有少量的紀錄片、科教片和美術片。白玫、肖南、白景晟、陳汝斌、陳光廷和陳占河等一批優(yōu)秀的老一輩配音藝術家開創(chuàng)了長影譯制片配音時代的輝煌。
上海電影譯制片廠是另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中國電影譯制廠,在這里,一批優(yōu)秀的老配音藝術家用他們動人的聲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邱岳峰、畢克、尚華、于鼎、童自榮、劉廣寧、曹雷、楊成純、喬臻、丁建華、李梓、蘇秀等都是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的著名配音藝術家。
邱岳峰與李梓配制的《簡愛》,畢克與楊成純配制的《追捕》,喬榛與李梓配制的《葉塞尼亞》,童自榮配制的《佐羅》等經(jīng)典臺詞成為廣大觀眾耳熟能詳?shù)乃囆g作品,更是成為藝術院校藝術語言和臺詞課的教材。
中國的譯制片配音在進入新世紀以后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新的商業(yè)模式下,譯制片廠是不需要大量配音演員的,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根據(jù)配音角色的需要采取臨時性聘任制,而這一體制的轉變,也產(chǎn)生了一個新型的職業(yè)——棚蟲。
棚蟲與我們所熟知的譯制片大家不同,指在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模式下由于工作繁忙而需要長期待在錄音棚,他們會為了工作晝夜顛倒,廢寢忘食,但和老一代的配音藝術家們相比,他們沒有了那種對于作品精雕細刻的耐心和精神。這些棚蟲在一天中能夠配出十余部影片,但高產(chǎn)的他們并沒有像老藝術家們一樣從臺本分析、劃分角色、開會探討、棚外試練,再到進棚實錄經(jīng)歷這么一個漫長的研究過程。因此,配出的譯制片相對來說藝術價值較低。
觀眾由以前單一的看譯制片轉成原聲字幕,配音愛好者也通過多種途徑觀賞外國電影,這也對當前譯制片配音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口電影、大片中的音響制作水平都慢慢改成最先進的立體聲技術。當前,我國現(xiàn)有的配音制作水平比之外國略顯落后,無法達到譯制片人聲與電影音效原聲的貼合,這樣,譯制片配出的影片自然比不上原聲電影的感染力。
由于時代特性,過去我國引進的外國電影多為故事片和文藝片,而現(xiàn)在,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大部分的電影市場被商業(yè)片和科幻片所占據(jù),這其中尤其以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為主。這類電影主要以華麗的視覺效果和震撼的音響效果為主,比如風靡世界的指環(huán)王系列電影,就是以絢麗的視覺特效和音響效果來吸引觀眾,而電影本身的內(nèi)容十分簡單,不需要中文也可以理解。所以,在這一方面,可供配音演員發(fā)揮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再者,以我國目前大力普及外語(尤其以英語為主)的大環(huán)境下,去電影院的年輕人群對于歐美文化和語言的認同感也有所加強,所以以年輕人為主的觀眾群就會更加喜歡原聲大片。
現(xiàn)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偏愛原聲大片,加上我國的譯制片水平得不到提高、配音演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難以超越以前的老配音藝術家,譯制片配音也就越來越得不到重視,甚至有了不再需要譯制片配音的聲音。
電影作為一門視聽語言藝術,在放映時必須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效果對觀眾進行感官刺激,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為了讓觀眾能夠在觀影時有更好的體驗,電影中的畫面與聲音都不斷改進,出現(xiàn)了3D電影與立體聲等新興的技術。譯制片作為一種原聲影片的改良版,目的是通過翻譯語言讓不同國家的觀眾能夠欣賞到更多語言種類的電影,在譯制過程中,就勢必要打破原聲電影中的人聲與效果聲,這就要求譯制片廠擁有先進的設備與優(yōu)秀的配音演員。
中國譯制片配音藝術之所以能走完半個多世紀的旅程,與廣大中國觀眾這一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觀看影片時,觀眾越來越注重的是聲音和影片的契合,而現(xiàn)今的譯制片配音由于配音演員整體實力下滑,導致譯制片配音無法為觀眾提供相應的欣賞條件,致使越來越多的譯制片觀眾人群流失,原聲大片的喜愛人群增多。
究竟還需不需要靠譯制片來觀看外國電影?譯制片配音到底要不要成為歷史?年輕一代的配音演員真的無法為大家所熟知嗎?這些疑問是當代中國電影配音是否應該存在的根本性問題。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演進,有些人認為越來越高超的字幕譯制片將逐漸代替配音譯制片,但筆者卻不認同這一觀點。首先,雖然一些高文化水平的觀眾已經(jīng)越來越接受觀賞只有字幕的原聲大片,可畢竟仍有部分觀眾文化層次未達到較高水平,特別是在看文藝片的時候,配音版本的譯制片相較于字幕譯制片來說還是最好的選擇。其次,盡管高文化水平的受眾對外國原聲大片的追求熱度不減,但外語片不僅僅只包括英語,同時包含法國的藝術片、印度的歌舞片等,但這兩國的語言普及度就比不上英語了,若只有簡單直白的字幕,也會影響受眾觀看的效果。另外,外國影劇里充斥著各種俚語,即使字幕譯制片將其翻譯成了中文,但仍會因文化的差異使觀眾不知所云。在這一方面,譯制片配音的優(yōu)勢就顯現(xiàn)出來了,它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將翻譯轉換,展現(xiàn)原汁原味的作品。這些都昭示了中國電影配音事業(yè)不會輕易消亡,只要認清形勢,勇于挑戰(zhàn),中國的電影配音事業(yè)仍會迎來新的跨越。
中國譯制片配音作為一種時代的符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它集結了老一代配音藝術家們的所有心血,創(chuàng)造了曾經(jīng)的輝煌。正因為它是一門藝術,觀眾對它有相當高的期望和需求。因此,更需要對這門藝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扶持,呼吁文化部門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對它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行保護和弘揚,尤其應發(fā)揚老一輩藝術家的配音精神,使這種精神延續(xù)下去。對所從事的配音專業(yè)團隊進行整頓,對于青年配音演員進行培養(yǎng)和扶持,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以及藝術修養(yǎng),使配音精神回歸。
參考文獻:
[1]王明軍,閻亮.影視配音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李南.影視聲音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3]施玲.影視配音藝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4]王明軍.技近乎藝,道也—論影視配音藝術創(chuàng)作的技術性[J].當代電視,2006(12):3.
[5]李力宏.表演藝術之有聲語言再創(chuàng)造—影視劇配音創(chuàng)作淺析[J].當代電影,2007(6):12.
[6]李立宏.譯制片中的配音創(chuàng)作[J].當代電影,2010(5):23.
[7]曲敬國.生存還是毀滅——簡論譯制片配音的存在價值[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