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摘 要] 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提高他們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課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開展有效、正確的針對性教學,激起小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和熱情;要引導學生走進課本,更要從課本中走出來,走入生活,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要提高教學的開放性與多樣性,讓學生在愉悅的美術欣賞課堂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 小學美術欣賞課;審美能力;提升
在素質教育的實施和音體美教學全面落實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也被推到了前沿。美術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有“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陶冶情感的功能,努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重點放在讓學生懂得欣賞藝術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能力上。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課應該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加強對美術欣賞課的設計和研究,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感悟到各種藝術形式獨特的魅力,并積極主動地欣賞藝術,以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必要性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集合。”當我們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便會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當我們以審美的眼光看待教師時,便會在教師的神態(tài)、語言與內(nèi)涵中找到一種美;而當教師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學生時,不禁會驚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最美、最獨特的杰作。萬事萬物都會因我們用審美眼光去發(fā)現(xiàn)它們的美而變得更有魅力,人們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一切,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無疑也會變得更和諧。可見,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提高他們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小學生可以通過欣賞上乘的藝術作品及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獲得感性和理性認識,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及審美能力。欣賞藝術作品可以幫助小學生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還可以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所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他們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都是一種促進。
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審美能力,還能提高其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美育,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發(fā)展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求。為適應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小學美術欣賞課的開設和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開展針對性教學
小學是學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小學生審美觀培養(yǎng)的啟蒙階段,因此小學美術欣賞課的設計和教學非常重要。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效果除了影響學生審美觀的培養(yǎng),也相應地會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然而,審美是一個虛擬的東西,是人生的一種感悟,所以審美觀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培養(yǎng),循序漸進。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審美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悉心、耐心地引導和指點。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學生的審美更為簡單、直接,需要教師進行有效、正確的引導,激起他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和熱情。
比如,在欣賞名作《蒙娜·麗莎》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品的欣賞角度、作品的內(nèi)涵等,教給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然后,教師可以詳細地介紹該作品:《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xiàn)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只畫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wěn)重。
另外,教師可以著重讓學生觀察蒙娜·麗莎的雙手,她的手柔嫩、豐滿,展示了她的涵養(yǎng)、身份和階級,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的敏銳。
教師還應重點介紹蒙娜·麗莎的微笑。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chǎn)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xiàn),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xiàn)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xiàn),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的微笑”。
三、審美的培養(yǎng)需要走出教材
在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的開展大多依賴于對教材的解讀,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通常依靠教師的講解,這樣不利于他們形成個性化的審美,也不利于他們思維的拓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教材中的一些作品往往并不是經(jīng)典,有些甚至談不上有多少藝術性,這就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負面作用。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課本,更要從課本中走出來,走入生活,走入整個藝術世界,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社會發(fā)展的階段不同,每一個階段都有時代特定的產(chǎn)物,都有特定的藝術,我國和其他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多姿多彩,都值得小學生欣賞。所以,教師要海納百川,給學生展示更多的藝術作品,讓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審美能力。
比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我國古代雕塑的一個高峰,表現(xiàn)出極高的寫實技巧,那些兵馬俑并不千篇一律,幾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有的聰慧機敏、血氣方剛,有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還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驚……雕塑家們在藝術上的處理是如此出色,以至于讓觀者感覺到他們距離自己并不遙遠,都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通過對兵馬俑的觀察和欣賞,學生會為秦代的強大感到驚嘆,也為自己國家曾經(jīng)的繁榮感到自豪,他們的審美能力也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學生也能在欣賞這些藝術品的過程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提升了他們的思想境界。
四、利用多媒體提高審美能力
新課標強調(diào),美術教學要追求人文性,缺失了人文性就談不上優(yōu)質的美術教學。因此,教師應利用多媒體課件,更加直觀、生動地創(chuàng)設美術教學的人文情境,更好地設計與學生的互動游戲,如作品競猜游戲、圖片與名稱匹配連線等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美術欣賞課堂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提高教學的開放性與多樣性,體現(xiàn)美術教學以人為本、尊重個性和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
多媒體技術可以從聲音、圖像、視頻等方面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刺激,給予學生多方位的欣賞體驗,啟發(fā)學生通過觀察、質疑與發(fā)現(xiàn)等一系列逐步深入的學習思考活動,豐富感官體驗和審美體驗,激發(fā)學生不斷探索、提高和創(chuàng)新,提高美術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有助于他們完善人格,提高品位,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減福軍.美術教育與素質教育淺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04).
[2]孫瑞欣.打造精彩課堂有妙招[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3]高坤.繪畫欣賞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2010,(01).
[4]馬洪玲.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新課程(中),2011,(07).
責任編輯 萬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