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悅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語言“理據性”是基于索緒爾語言“任意性”提出的,即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一定關系。不同語言其理據性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進行對比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認知方式、概念結構、語義系統(tǒng)的差異”。介于擬聲擬態(tài)詞特點之一即發(fā)音與詞義有一定聯系,與其他詞語相比,體現更強的理據性。且大量存在擬聲擬態(tài)詞是日語的一大特點。因此,本文望在理論梳理基礎上,從日漢對比角度出發(fā),對兩國擬聲擬態(tài)詞理據性進行對比。
語言是任意的,還是有理據性的。這一問題自古希臘爭辯至今,仍沒有定論。索緒爾雖并非探討該問題的第一人,但他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首次將語言任意性,解釋為“無理據的”。在強調任意性是語言一般特征外,提出了其“相對可論證性”?!袄頁浴边@一概念,便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理據性”(motivation)屬認知語言學范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語言自組織系統(tǒng)中激發(fā)某一語言現象或語言實體產生、發(fā)展或消亡的動因”;狹義上指能指(語音形象)與所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介于本文望從日漢對比角度進行分析,不涉及歷時研究。因此,文中“理據性”為其狹義含義。
有關“理據性”研究最初是從詞匯層面展開的,后來也出現了詞法、句法、篇章層面研究。如出現了描述事件時,針對小句排列順序的探討。但本文擬探討對象為擬聲擬態(tài)詞,即進行詞匯層面分析。因此,下面將對詞的理據性類型加以梳理,而不涉及其他層面。
英國語言學家史蒂芬·烏爾曼(Stephen Ullmann)是該問題較早的研究者。他在《語義學:意義科學概論》中將詞的理據分為:語音理據(擬聲)、形態(tài)理據和語義理據三類。截至目前,該分類已為學者所廣泛接受。但詞匯,外部看涉及語音、字形;內部看包含語法、語義。許余龍從文字書寫與語義的關系出發(fā),提出了 “文字理據”觀點。由于本文并不將日語漢字擬聲擬態(tài)詞納入考量范圍,因此下面將從語音、形態(tài)、語義三個角度對日漢擬聲擬態(tài)詞理據性進行對比。
語音理據,指詞的語音形式和詞義之間的聯系。各語言中都存在一些擬聲(擬態(tài))詞[1],即通過發(fā)音可聯想到其所指,這類詞與語音理據的關系往往最為密切。而根據是否為對發(fā)生物聲音模仿,英語中進一步將擬聲詞分為基本擬聲詞和次要擬聲詞。本文將其借用到日漢對比研究,將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分為基本擬聲詞、次要擬聲詞+擬態(tài)詞兩類。
基本擬聲詞不代表發(fā)生物本體,純模仿聲音。如:“fkん(敲擊、碰撞:當)”“(?。─螅á。─?(狗叫聲:汪汪)”等。 其不僅理據性相同,發(fā)音也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但即使這類詞也“不可能是自然聲音的完全復制[2]”。如,均為對貓叫的模仿,日語為“にゃんにゃん”,漢語則是“喵喵”。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國語言拍數、母音(元音)與子音(輔音)結合特點、聲調等的不同。不僅如此,“(?。─螅á。─?狗叫聲:汪汪)”“にゃんにゃん(貓叫聲:喵喵)”等在中日兩國雖均可代指狗、貓。但漢語中仍多指聲音,聯想度較低。日語則存在“(ⅰ)んちゃん”等詞,理據性較高。
英語中次要擬聲詞指 “通過某些字母組合所形成的發(fā)音,引發(fā)意境或概念上的聯想,使音和義發(fā)生聯系”。日語中雖不存在字母組合,但其“一個音一個音表示什么意思都是約定俗成的”?;诖?,本文認為次要擬聲詞+擬態(tài)詞在日語中可表示通過意思約定俗成的假名發(fā)音,引發(fā)聯想,從而將音與義相聯系的一類詞。如:“サ行”音有“爽快或潮濕的感覺”,“サfflサffl”則可表示“(干、薄物輕觸聲)沙沙”聲及“(淺水中的流水聲)嘩啦嘩啦。潺潺”(《大辭林》)。顯然,這些詞雖在日語中體現語音理據關系,但漢語“沙沙”“嘩啦嘩啦”是對聲音的模仿,其同樣存在 “雨沙沙的下”“嘩啦嘩啦下雨了”等表達形式。可見,漢語發(fā)音與“干、薄物體”“淺水流水”并無直接關系。
除此之外,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有其獨有特點。角岡將反復、促音、波音、母音長化、“り”定義為“擬聲擬態(tài)詞在音拍及形態(tài)上的標識”。五個特點中,除反復為形態(tài)特點,將于下節(jié)進行探討外,其他四個均為語音特點,且與詞義存在一定聯系。即:促音含時間短暫之意(XVKAっと);波音表正在進行(XVKAん);長音表示一定的長度(XVKAーと);“り”由于其發(fā)音口型較小,多有輕巧的意味。漢語則不明顯具備上述特點。事物進行長短多由音拍決定,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詞常含有短暫的意味,如:趴、咕嚕等;多音節(jié)詞則可表示時間的延續(xù)。如:叮了咣當等。而是否表進行,則多由動詞決定,與擬聲擬態(tài)詞無直接聯系。
綜上,從音與義的角度看,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理據性更強。漢語則更依賴于上下文語境。
形態(tài)理據,即“詞的形態(tài)構成與詞義之間的聯系”。上文已經提到,“反復”是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形態(tài)標識。田守則指出,兩個音節(jié)重復的形態(tài)是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最普遍的形式。與此相對,漢語中也存在該形式。如“轟隆轟隆、撲通撲通”等。體現了兩種語言中,反復類似聲擬態(tài)詞其形態(tài)理據具有一定相似性。但無論形式還是形式與意義的關系,兩種語言間同樣存在一些差異。
從形式上看,日語反復類似聲擬態(tài)詞主要為ABB型(fftttt),ABAB型(うffiうffi)兩類。其中ABAB型擬聲擬態(tài)詞數量最多。而漢語則有AA型(裊裊、潺潺),ABB 型(懶洋洋、滑溜溜),AAB 型(欣欣然),AABB 型(淅淅瀝瀝、搖搖晃晃),ABAB型等五類。其中AAB型和AABB型較常見??梢姡瑸榉磸徒Y構,中文形態(tài)上更為豐富。
而談及形態(tài)與詞義間關系。日語中ABAB型擬聲擬態(tài)詞,多描寫事物的重復及持續(xù)的狀態(tài)。如:“XVKAXVKA”一詞在描寫物體滾動時,《大辭林》中對其釋義為“小fhtí軽XIVものが転がtffhま。小物品滾動的狀態(tài)和聲音”。另外,基于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靈活多變,創(chuàng)造性強這一特點,AB部分有時可以反復三到四次,以達到強調效果。如:。
漢語中,反復并非擬聲擬態(tài)詞所特有現象。名詞、動詞、量詞等均出現反復。如:猩猩、搭搭脈、一個個等。由于反復(即疊音詞)的豐富和大量使用,是漢語的一大特色。因此,截至目前研究中,多就該現象進行整體研究。如:黃錦化,揚振蘭等。研究表明,疊音現象,多與“量”有關系。其反復不僅可以表加重、強調;同時可以表程度減輕。具有雙向性的程度義。
本文認為,反復形擬聲擬態(tài)詞作為疊音現象的一部分,同樣具有該特點。首先,同日語中一樣,可以表重復及強調。如:搖晃和搖搖晃晃。搖晃是一個短暫且不持續(xù)的動作,而搖搖晃晃則連續(xù)且持續(xù)。但該類詞,也有表程度減輕的一面。如:輕與輕輕?!拜p輕”一詞顯然程度更弱。
綜上,漢日擬聲擬態(tài)詞形態(tài)上,均通過反復體現了一定的理據性。但其關系有所不同。首先,兩國擬聲擬態(tài)詞反復形式及出現頻率均有所不同。其次,相較之下,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形態(tài)理據性較為單一,即通過反復表增強。而漢語其形態(tài)理據性則具有雙向性。既可表程度增強,也可表程度減輕。
詞的語義理據,是指詞的本義與引申義或比喻義之間的關系。在表味覺、身體等的詞匯中,常體現該類理據性。如:日語中“甘XIV”在其本意“甜”的基礎上,可引申為“美好、好說話、單純”等意思。而中文中“甜”也存在“美好、愉悅”等引申義。
由于擬聲擬態(tài)詞,多為直接對聲音、狀態(tài)的描述,因此其語義理據性,看似比上述詞要弱。但由于日語擬態(tài)詞即 “把沒有聲音的東西形容成好像有聲音一般”。因此日語擬聲詞與擬態(tài)詞息息相關,二者并無明確界線?;谶@一點,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多含引申義。如:“XVKAXVKA”一詞,其本意為“小物品滾動的狀態(tài)和聲音”可引申表示“めまぐtfしffk変化XIIItffhま。想法和話題的轉變”(《大辭林》)。顯然,物體不斷滾動與來回轉換話題之間,存在語義上的理據。
漢語擬聲擬態(tài)詞則多為直接描寫,語義理據較弱。但也有一些詞,體現了該性質。如:“輾轉”,其本意是“(身體)翻來覆去”,現在也可以表示“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地方”(《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即把“翻來覆去”的狀態(tài)引申到了新的場景,其語義理據性明顯。
綜上,日漢擬聲擬態(tài)詞,均體現語義理據性特點。但其強弱關系有所不同,總體來說,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語義理據性強于漢語。同時,本文認為,兩國間產生引申義的方式并不相同。
就日語來看,由于其擬聲詞擬態(tài)詞界線曖昧,因此其語義理據性多由聲音引發(fā)而來。如:fhらfhら、fkらfkら等。而漢語擬聲詞多為對聲音的直接描述,引申、比喻義較弱。但需注意的是,隨著網絡詞匯的普及,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具有引申義的網絡擬聲詞。如:duang。其本義是對特效音的模仿,但含戲謔“很好玩”的意味。而就漢語擬態(tài)詞來看,其語義理據多是由通過性狀描寫,即畫面感引發(fā)的。
小結,不同語言之間,其理據性既有相似性,也有相異性。運用該理論,可通過對構詞、語序、話題、句式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兩國語言間語義功能的異同?;诖?,本文從日漢對比角度出發(fā),從語音理據、形態(tài)理據、語義理據等三個方面,以擬聲擬態(tài)詞為對象進行了探討。
對比發(fā)現,首先,日漢兩種語言,其擬聲擬態(tài)詞均具有上述三種理據性。其次,日語在語音、語義方面理據性更強。而在形態(tài)方面,兩國語言均通過反復體現了理據性。但同時,即使為同類理據關系,其引發(fā)關聯的形式也并不相同。
但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雖日語在語音、語義方面理據性更強。但也存在如:乒乓(桌球)這類,漢語為模仿聲音,體現語音理據。而日語則為在桌子上玩兒的球,體現形態(tài)理據的例子。針對該問題,下一步望從漢日對比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
注釋:[1]每種語言中都以一些擬聲詞,但有些語言中擬態(tài)詞較少。而日語中擬聲詞和擬態(tài)詞沒有明確差異。[2]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153-154。
[1]曹莉,張予娜.日語擬聲詞·擬態(tài)詞的文體特性[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2):190-192.
[2]金田一春彥.日語的特點[M].馬鳳鳴,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金田一春彥.擬音語·擬態(tài)語[M].東京都:角川書店,1978.
[4]加藤久雄,坂口昌子.後接成分とオノマトペの性質にxiiiXIVて[J].奈良教育大學紀要,1996.
[5]黃錦華.簡論漢語疊音詞的英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1):81-85.
[6]李冬.漢英詞語理據比較[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8(6):3-6.
[7]李二占,王艾錄.語言理據學中的三個基本概念:理據義、理據性和理據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3):15-18.
[8]孫麗紅.英語擬聲詞的理據和認知策略[J].外國語言文學,2005(4):255-258,269.
[9]王艾錄.關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1-8.
[10]王賢釧,張積家.形容詞、動詞重疊對語義認知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4):48-54.
[11]王菊泉.什么是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2]嚴辰松.語言理據探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6):1-6.
[13]張焜.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的內部理據探索[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20-23,63.
[14]周成蘭.漢語疊音詞的修辭功能及語用規(guī)律[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8-83.
[15]朱立霞.對日語象似性原則的解讀[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5):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