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周妹
摘 要:所有文本都非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有其獨特的背景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與之有關的背景資源,在理解背景的基礎上感悟文本。具體方法包括:在導入時運用資源,做好背景鋪墊;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引入資源,引發(fā)學生共鳴;從補充視角的角度引入資源,促使學生深入閱讀文本;讓學生受到啟發(fā),嘗試閱讀各種課外資料。
關鍵詞:背景資源 文本閱讀 小學語文
小學生收集資料、整合利用資料的能力較弱,因此在閱讀課文時往往很難充分利用背景資料輔助閱讀。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所有的文本都非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大量背景資料與其形成呼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背景資源,促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同時,也能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在閱讀文本時要如何從背景資料中受到啟發(fā),讓閱讀更加深入。
一、順勢而導,做好鋪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新課的導入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可以嘗試展示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前就對文本的內(nèi)容、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本創(chuàng)作者的風格和生活環(huán)境等內(nèi)容有所了解,這樣便能做好鋪墊,在下一步的閱讀中學生便能有所感悟,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詳實而有趣的背景資料也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文本閱讀中。
《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展現(xiàn)了霍金身殘志堅的堅強品格,但是小學生對于霍金比較陌生,對于霍金的科學思想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學習時難免會產(chǎn)生隔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先提供一些和文章有關的背景資料,為學生的學習做好鋪墊,讓學生對霍金有初步了解,這樣在閱讀文本時便會對霍金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能更好體會霍金的不易。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霍金全身癱瘓后的照片,震撼的畫面會瞬間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好奇。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什么是盧伽雷氏癥,介紹與之有關的癥狀,讓學生嘗試想象,如果身患這種疾病,將會給身心帶來多大的痛苦。其次教師可以從學生稍微熟悉的牛頓、愛因斯坦為引子,告訴學生霍金是一個和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家,并簡要介紹其科學思想給世界帶來的沖擊性。在這番介紹后,學生對于霍金有了初步了解,此時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學生便能更投入地閱讀。因此教師在導入課文時可以多收集一些此類資料,讓學生對文本的特質(zhì)有一定了解。
二、引發(fā)共鳴,激活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本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閱讀文本時,要充分調(diào)動其體驗,促使其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生的閱歷尚淺,故此有時很難真正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在這種時候教師就需要引入一些背景資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情感,進而促使學生和其進行深入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中杜甫喜悅的情感,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創(chuàng)作風格。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杜甫的詩歌所具有的“詩史”的特點,杜甫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常常會利用詩歌記錄國家大事,表達對于國家未來的擔憂,這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懷。其次,教師給學生介紹杜甫創(chuàng)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背景,這首作品創(chuàng)作于唐代宗時期,當年的正月正好發(fā)生了史朝義自殺的事件,安史之亂因此而終結。作為一個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大唐命運的愛國詩人,杜甫在得到這個消息后自然感到十分高興,因此才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學生在了解了這些背景后,充分感受到了這首詩歌中凝聚著的濃濃愛國情懷。學生意識到,作者并非因為戰(zhàn)爭結束后自己能有安樂的生活而高興,更多的是為國家和人民感到慶幸。由此,學生和作者形成了深度共鳴。
當教師給學生展示背景資料時,學生能更好地沿著文本的語言進入文本的內(nèi)在意蘊之中,學生便有更加深厚的感觸。在小學語文中有不少古詩詞,這些古詩詞大多情感豐富,但是卻和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離,因此學生很難理解其中情感。若能給學生提供背景資料,則能有效觸發(fā)其情感。
三、補充視角,深度解讀
小學課本中有不少文本都有豐富的內(nèi)蘊,然而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因此往往很難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對文本的解讀不夠深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扣緊文章內(nèi)容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嘗試變換視角,從文本背景資料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或許會令學生有獨特的見解,有助于學生深入解讀。
在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文中的主要人物肖邦的生活背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肖邦強烈的愛國情懷。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肖邦的《革命練習曲》,讓學生感受其催人奮起的旋律。此外還可以給學生簡單地介紹波蘭遭受歐洲瓜分前后的歐洲歷史,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變換視角,從文本背景資料的角度入手分析。讓學生思考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波蘭人民懷著怎樣的情感面對自己國家的遭遇,而肖邦作為一個被迫離開國家的游子,當時又懷著怎樣的情感。此時教師讓學生嘗試分析文章中“彌留之際” “悲憤欲絕” “疾馳”等詞語,感受肖邦的內(nèi)心情感?!靶ぐ罴热缓軔圩约旱膰?,為何不像背景資料中的那些波蘭人民一樣,留在國家效力,為何還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呢?”由于補充了資料,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入手解讀文本,理解能更深刻。
在提供學生輔助背景資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材料再次分析文章中的關鍵句,讓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就有更深入的感受。
四、鏈接資料,延伸課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用的概念,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要將教學重點集中在學生如何使用所學會的語言知識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鏈接背景資料的機會讓學生將注意力延伸到課外,嘗試閱讀更多文本,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最后的姿勢》一文介紹了教師譚千秋在汶川大地震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學生,因而犧牲了自己生命的故事。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鏈接課內(nèi)外,嘗試收集一些汶川大地震有關的背景資料,閱讀一些與之有關的文學作品,并嘗試創(chuàng)作一篇文章,表達自己從汶川大地震事件中感受到的事物。學生收集了各種資料,不僅有相關的新聞報道,還有社會各界人士撰寫汶川大地震有關的文章。在閱讀中,學生深受感動,讀到了不少和譚千秋類似的感人故事,體會到了天災無情人有情,感受到了人們在地震中表現(xiàn)出的高尚品德。有不少學生受到觸發(fā),撰寫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描寫了自己閱讀背景資料后的震撼,表達了自己對英雄人物的欽佩和贊頌,同時也表示自己愿意向這些英雄學習,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想情操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拓展閱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的背景資料進行拓展活動,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訓練項目結合起來,令學生在多種練習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學者孫祥林在研究閱讀教學時提出和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包羅萬象,并非越多越好,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的選擇合適的背景資料加以妥善運用,要注意所選擇背景資料的適合性。教師要妥善使用背景資料,這樣才能令教學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章世娥.基于建構主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5,11
[2]喻芝錦.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淺析[J].新課程學習(上), 2015,05.
(作者單位:福建省周寧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