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云虹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問題;設計;有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3—0051—01
“問題引導”和“問題解決”是數(shù)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問題設計不恰當,常常導致整個課堂教學陷入了“沉靜”,出現(xiàn)了冷場的現(xiàn)象。那么,如何設計問題,使得問題更加有效呢?
一、有效數(shù)學問題的基本特征
首先,有效的問題應當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在本節(jié)課當中要解決哪些問題,或者要學習哪些內容,應當在教學目標當中提示出來,這樣學生也就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在設計問題時也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當然這并不是指要將教學目標直接改編成問題,而是要以教學目標為綱來設計一系列問題。當然,所設計的問題可以是單個的問題,也可以是一個不斷拓展的問題群。學生通過完成問題,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其次,問題要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符。問題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因此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當然,問題還應當具有開放性,這樣學生解決完當前的問題,就會自覺去思考其他的問題。另外要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還必須得考慮與哪些學生的水平相符,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就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將問題進行分層處理。諸如,對于學習差一些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相對來說簡單的題目,讓他們通過努力去完成;而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生,提出一些相對難度大一些的題目,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這樣分層處理,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努力都能解決問題,讓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成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最后,有效問題必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通過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一要考慮問題本身的內容,二要考慮如何向學生將問題表達出來,三要考慮何時將問題提出來。
二、有效問題的設計
1. 將問題情境化。情境化認知理論提出:將問題植入情境當中,學生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而問題以情境化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讓學生初識“對數(shù)”時,可以假設以三年期存款,并給出本金與利息,讓學生來算一下利率。這樣,學生就會被難住,教師再出示對數(shù),學生就會對學習內容非常感興趣。
2. 提出問題情趣化。問題有了趣味,學生就會主動去解決。在提出問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講述歷史故事等,將具體的問題融入到一定的背景當中,并讓學生來幫助解決,這樣學生就會不自覺地跟著教師的要求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將《周髀算經(jīng)》記載的商代由商高發(fā)現(xiàn)勾股定理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向學生展示出來,并讓學生來幫助解決,學生會積極地去想辦法。等到問題解決之后,學生會獲得一種滿足感。
3. 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常有一些內容是學生容易出錯的,需要教師反復強調。但是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式地去重復,那么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而且學習效果也不會好。對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反復訓練。例如,讓學生根據(jù)條件去推導結果,也可以根據(jù)結果來尋求必要的條件,還可以將問題出錯的題目挑選出來,讓學生找一找錯誤的原因。
4. 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有些內容可以通過一個問題串來呈現(xiàn),這些問題之間是相互遞進的關系。學生解決完前一個問題之后,才能去解決第二個問題,而前一個問題則是第二個問題的條件。通過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串,學生也就學會了知識,而且還對于知識點的推導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5. 問題設計要注意開放性。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并不僅僅只有計算與推理,還有猜想、實驗、觀察等方法。在此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問題,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要強調的是:設計時要注意開放性,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而這種成功又會促進學生去繼續(xù)學習。
總之,無論怎么來提出問題,一要注意問題本身的內容,二要注意問題的表述方式,三要注意問題出示的時機,以求讓問題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