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存華 朱慧貞
【關鍵詞】 高中數學;信息技術;有效融
合;影響要素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3—0058—01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融合受到諸多要素的制約和影響,如軟硬件資源水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融合意識,高中數學教學的知識點、課型以及學生的思維水平等。探究清楚這些要素對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融合教學的影響,對于我們教學一線的數學教師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外部要素
1. 教學軟硬件水平。近些年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教學資源一下子由有限的教材資源、教師資源變得無限廣闊,也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發(fā)生了質變,教師將更多地專注于研究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融合的恰當性及有效性上,而不是把時間花在如何去實現教學的手段和媒介上。此外,近年來移動終端的出現,使得師生的互動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與此同時,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良好的教學軟硬件資源是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有效融合的物質保障和前提條件。
2. 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除了良好的教學軟硬件保障,教師還得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除了開設公開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多媒體設備,究其原因,是由于有些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有限,無法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和相關教學軟件,還有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對信息技術存在偏見,幾乎在教學中從來不用信息技術融合教學,而有些教師雖然經常使用課件進行教學,卻也情況百出。鑒于此,教師必須樹立自我學習的觀念,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至少以能自己制作教學課件為基本目標。
3. 教師的整合意識。雖然教學多媒體設備齊全,教師也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是調查發(fā)現,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究其原因,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嚴重缺乏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意識,亟須“意識培訓和提升”。
二、內部要素
1.高中數學知識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并不完全適合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本文將高中數學內容按照“數量關系、位置關系、數形結合、概率統(tǒng)計、邏輯算理關系”五個部分來分析哪些知識點從本質上比較適合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經綜合分析,不適合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知識點具備以下特征:①側重對知識點本質的理解。比如,函數的定義、條件概率的概念;②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根式的計算等。③側重于邏輯證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空間幾何體中有關位置關系的證明(過程)等。④側重于邏輯推理。比如,常用邏輯用語、推理與證明。較適合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的內容,往往具有以下特征:①體現出從常量到變量的特征。②體現出幾何元素位置關系的結構特征。如立體幾何中柱體、錐體、臺體的概念,以及它們的三視圖、直觀圖的學習。③體現出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比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④體現出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的特征。比如圖像變換問題等。
2. 課型??衫眯畔⒓夹g的直觀呈現功能,將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快速、高效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此外,由于信息技術具有鮮明的視覺性特征,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高效導入新課。而對于部分演示內容,運用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可使得知識點形象直觀和生動逼真。
3. 學生思維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差異影響著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融合的成效,因此,融合與否要考慮該班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比如,空間向量是解決空間幾何問題的強有力工具。由于其很強的“可構造”性,深受理科生喜歡,但對于文科生來說,課標中并沒有要求學生學習空間向量。在解決空間幾何問題時,由于他們缺少了這一強有力的工具,所以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比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計算問題,難度變得很大,需要他們深入研究清楚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所以,這對文科生的要求較理科生提高了許多。在與許多教師的交流訪談和調查問卷中,有80%以上的受訪者都說文科生的形象思維較好,而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弱。所以,在文科生沒學空間向量以及他們空間想象的理性思維較弱的情況下,形象直觀和動態(tài)演示的信息技術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思維上的得力助手。因此,相對于理科生而言,文科生更需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來彌補他們理性思維的薄弱性。
(本文系2015年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課題《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有效整合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785)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