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摘要:科學課中的獨立思考能力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來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任何一個有價值的設想和計劃都是源自于獨立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形成質疑精神的基礎。《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蔽覀儽仨毘浞挚紤]到每個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養(yǎng)成。
關鍵詞:小學科學;培養(yǎng);獨立思考
一、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探究式教學過程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是一種單線推進的結構,學生發(fā)散性的猜測與計劃會拘束于探究的方向,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導致獨立思考能力被弱化。
(一)教學結構的線性
很多老師喜歡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學生在認識了小蘇打和白醋兩種物質后,猜測混合的變化,并將兩種物質混合,觀察混合后的變化,并研究產生的氣體等,是典型的探究式學習活動過程。
教師將科學思維定向前行,從提出科學問題,到做出猜測與假設,設計實驗探究,進行實驗求證等,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事實上學生也無須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因為探究過程已經被精心安排,學生只須跟進教師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就可以了。
(二)研究問題的單向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觀察馬鈴薯一沉一浮的現象,猜測現象產生的原因,討論如何研究兩種液體,進行實驗探究液體,調制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新液體。
教師精心設計推進的問題,對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考慮得很到位,緊扣著預設的教學目標,弱視了教學實際中學生的表現,導致了學生的思考過程被老師牽著走,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局促。
學生的科學思維受制于課文內容的限制,研究落實到某個具體的科學問題上,這固然能夠滿足40分鐘的課堂教學,但卻不深入探討學生提出的一些其他設想,乃至學生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科學問題,科學思維走向封閉,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直接被忽視。
(三)小組探究的從眾
我們在組建探究小組時,會選擇能力強的孩子當組長,即使有些科學教師是輪換的,也給實驗小組定下了很多的規(guī)則,殊不知正是這些規(guī)則堵住學生愛發(fā)問的嘴,牽住了孩子愛想象的腦。對于一個問題,思維反應快的學生馬上積極思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思維反應較深入的學生由于時間關系,只能跟著思考,或不愿意思考,沒有自己的觀點,導致了小組合作學習達不到真正自主參與的目的,一部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發(fā)展幾乎等于零。
我們仔細觀察小組合作學習,如果不合理設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依賴于團隊的思想,包括小組的觀察記錄,一組一張的記錄單,也使孩子們的思想未獨立就先融合,達不到小組合作學習既有分工獨立,又有團隊合作的效果。
(四)探究材料的搭配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中,我們會為孩子們準備一些探究材料,探究材料會緊密圍繞著教學程序的推進而逐漸出示,從觀察活動開始,結構性材料局限了自主的探究學習。學生因材料的設置失去了思考與探究的自由。
科學老師精心準備上課,做好大量的課前材料準備,十二組的研究材料還要多準備幾組,以備不時之需,但這樣的準備只是為了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而用的。多個的探究問題,多線的探究活動安排,必然要求多種多樣的實驗材料,而實際在科學課中能為學生準備一套實驗材料,已經算相當不錯了。這樣緊密的材料,如何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乃至支撐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二、獨立思考能力的養(yǎng)成
孩子們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我們在探究學習中既重視合作與團隊,亦不能忽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茖W探究,是源自于個體的科學問題的。
浙江大學教育心理教授曹立人一再強調,科學是需要“意識”和“獨立思考”的。我們讓孩子們了解事物的雙面性乃至多面性,這能將他們的思維提升至哲學的范疇。如果我們忽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yǎng)成,那我們的科學教育,只能是大腦智力教育的一半課程。我們最終丟棄的是另一半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一)自主的探究——開放科學探究的主題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我們先出示兩種物質,然后直接混合兩種物質,學生觀察科學現象,根據現象提出想探究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指向就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有些學生會想白色粉末是什么?有些學生會思考發(fā)生了什么現象?還有些同學會思考大量氣泡破裂后的氣體是什么?
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探究化學變化的各個階段的物質與現象。學生的思考就會形成多個方向,有些學生會研究混合的現象,有些學生會研究變化前的物質,有些研究變化后產生的物質。
我們將科學探究主題,從封閉的單一化走向開放的多元指向,這樣,讓孩子們真正考慮想研究什么?學生只有在研究了某一項內容后,才發(fā)現也需要其它項方面研究的支持。
在種子發(fā)芽的三篇課文教學中,我們的探究學習仍然可以由封閉走向開放。學生思考種子發(fā)芽的因素有哪些?通過師生的假設與猜測,了解到種子發(fā)芽現象可能與溫度、水、空氣等其他因素有關。然后選擇自己研究的主題,完成某一項因素的研究,通過這項因素的研究,發(fā)現還需要研究其他項因素,探究走向完整。
我們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fā)展的時候,首先就是要釋放探究的主題限制。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某一項因素后,會發(fā)現僅僅一個方面是不夠的,從而會研究其他方面,我們不必擔心學生的探究會不完整。我們沒必要框死探究的主題,這跟科學探究精神是相違背的。
(二)自由的探究——充分科學探究的過程
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團隊與個體的關系。研究個體在團隊中應該存在自己的思想。
先有研究個體的思考,才有研究團隊的交流與對話,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作用。我們要不要剝奪每一個孩子的表格記錄能力?我們要不要剝奪每一個孩子做實驗的能力?我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在參與研究?學生是不是只作為一個科學探究過程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