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俐琳,馬得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00)
言意之辨自先秦至魏晉未曾斷絕,《莊子注》中的言意之辨,兼受歷史上儒道兩家言意之辨的影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老子》一書中有著對言意關(guān)系相應(yīng)的論述。《老子》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1](p348),奠定了言在意之次的思想基調(diào)。而其后《莊子》中對言意的討論是《莊子注》言意之辨的主要內(nèi)核。
在《莊子》一書中,作者不僅對于不同領(lǐng)域中的言意之辨做出了分別闡述,并且將其上升至圣人之跡和所以跡的體用矛盾的分析。莊子對于“言”做過具體的分類:“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盵2](p91)對于存、論、議三個層次,莊子沒有詳細(xì)地展開,但由六合之外到六合之內(nèi),再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莊子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對于“言”的適用領(lǐng)域做了明確劃分。而莊子著墨較多的是“辯”的層次。此處之辯,指有是非成心之辯。有辯,即有私心雜念,彼我好惡?!按呵锝?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在面對有關(guān)具體歷史先王之跡時,莊子承認(rèn)是可以評議但不可以爭辯,不可以讓私情擾亂對事物的品評;對于至道之域,《莊子》云:“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盵2](p668)道是不可以言說的,是絕于言象之域的,所以對于道,需要“得意忘言”?!疤阏咚栽谕茫猛枚?。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2](p832),因為意是言的根本,是言的最終目的。而言意的討論更加抽象化為圣人之跡與圣人本體,其中的思想內(nèi)涵也曾暗含在《莊子?天道》中桓公與輪扁的討論之中:“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言何耶?’公曰:‘圣人之言也?!唬骸ト嗽诤酰俊唬骸阉酪?。’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2](p415)圣人本體已經(jīng)消失了,至道之理又不是言說文字可以表達的,所以圣人之書不過是圣人本體的糟粕罷了。莊子在這里突出了圣人本體和至道的不可言說性,說明體用之不同。
西漢初期推行黃老之學(xué),忘言無辯的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證。《淮南子》有言:“圣人終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歌者有詩,然使人善人者,非其詩也。鸚鵡能言,而不可使長言,是何則?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循跡者非能生跡者也。”[3](p241)圣人盡管以言治天下,但在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所以言”,即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所謂“至言不文”真正的有關(guān)道的學(xué)問是不可以言而得聞的,一味追尋圣人言跡,一定不能追究到圣人名跡的根本,“不得其所以言”。其對于言意之辨的思考是建立在老莊的模式之上的,提倡意本于言,得意忘言,并且圣人所遺留下來的如文字言說之類的“跡”與圣人之本體的關(guān)系,已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體現(xiàn)出來。自經(jīng)學(xué)興盛后,兩漢時期的言意關(guān)系主要是在儒學(xué)為尊的經(jīng)學(xué)背景下展開的。西漢楊雄在《法言》中有大量關(guān)于言意、言實的論述,主要用以維護圣人之文字言說。想要確立圣人之言是合理的,就必須說明圣人之言是可以達心達意的。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楊雄采用了從“言之者”就是體道者的思維方式:“書不經(jīng),非書也;言不經(jīng),非言也。言、書不經(jīng),多多贅矣?!盵4](p157)言語著書如果不是遵循圣人之名跡詞章,是根本不可以被稱作是言語和著作的,因為“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唯圣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4](p168)圣人可以“得言之解,得書之體”,圣人掌握言書所要表達的本質(zhì),所表達的是有效的,是可以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的。而常人尚未知意,更兼言不達意,因而皆是贅語。而面對其他諸子之言與儒家學(xué)說沖突時,楊雄采用“有取”的方法:“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xué),吾無取焉耳?!盵4](p109)老子對于“道”“德”的描述有助于儒學(xué)理論體系的完善,所以“有取”,當(dāng)面對“絕滅禮學(xué)”的言論時就“無取”,這種有所取、有所不取的方式是傳統(tǒng)學(xué)說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對郭象“寄言出意”的解釋方法具有啟發(fā)意義:“夫莊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乃毀仲尼賤老聃,上掊擊乎三皇,下痛病其一身也。”[5](p372)寄言出意的方法,即是取意而不取言,只是關(guān)注語言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而不是言語本身。郭象在言意之辨的方法層次上明顯要高于楊雄,楊雄在文字形式的選取中只選取與自己思想一致的內(nèi)容,但郭象卻注意到了言、意之間的矛盾,在文字形式的選取中不舍一言,于“意”上會通儒道。楊雄對于意勝于言的論證表現(xiàn)在他對文章歌賦的評判上。以文章為例:“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稱則經(jīng)。足言足容,德之藻矣。”[4](p63)事勝辭和辭勝事皆有偏向,文質(zhì)相符才能稱為“經(jīng)典”,故文辭之華應(yīng)與其思想實質(zhì)相符合。但無論事辭是否相當(dāng),言辭皆是“德”的藻飾,思想本質(zhì)依然處于核心的地位。
時至魏晉時期,言意之辨作為一對重要的辯題,在這個時代徹底凸顯出來。王弼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6](p554)的觀點,首開言、象、意三者的層級關(guān)系?!胺蛳笳?,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7](p609)其中最根本的是意,意生象,象生言,言是明象的手段,象是存意的方法,意才是最終目的。隨后因政治黑暗、內(nèi)圣外王之理想破滅,大興虛無放誕之風(fēng),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玄學(xué)家走向體用相分,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路,言與意的關(guān)系也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分裂。先是阮籍在《達莊論》中談到六經(jīng)之言與莊周之言的關(guān)系:“彼《六經(jīng)》之言,分處之教也。莊周之云,致意之辭也。大而臨之,則至極無外;小而理之,則物有其制?!绷?jīng)的言論是將物各自分別而言的,而莊周是站在本體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將萬物齊同。所謂“至意之辭”,就是指莊周言論以達意為主,求至極,寧可采用眾人不信之“狂言”?!叭缓笫乐卯愓撸活櫰浔?,各言我而已矣?!比绻蜓匀槐拘裕驹谥粮唿c上俯瞰,所言皆應(yīng)是“寥廓之談”,各自言我的人,都是不顧其本的,都是存有得失求勝之心。這看似與莊子“得意忘言”之意相同,但實則更為決絕?!扒仪f周之書何足道哉!猶未聞夫太始之論、玄古之微言乎?……茲容今談而同古,齊說而意殊,是心能守其本,而口發(fā)不相須也?!毕葘⑶f周之言定義為體道的寥廓之談,后又云莊周狂言亦不足道,能自體之,則不需言,言不再作為認(rèn)識意和明曉大道的必要途徑,言與意的聯(lián)結(jié)的可能性已經(jīng)動搖,至道可能會淪為一個孤懸的、無法達到的概念。此時的言意相聯(lián)系的紐帶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裂痕。這一點在嵇康《聲無哀樂論》論中更為明顯:“聲音自當(dāng)以善惡為主,則無關(guān)於哀樂;哀樂自當(dāng)以情感而后發(fā),則無系於聲音?!币糁l(fā),皆是金石絲竹自然之聲,而將聲與哀樂相系,無非是心中自有哀樂喜惡,由聲音所觸發(fā)而已,故“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聲必須借自然的器樂來表現(xiàn),因而就失去了其表達內(nèi)心之情的必然性。一般意義上,意必須借助言來表現(xiàn)出來,若聲真無哀樂,言之有效性就必然要受到懷疑。言意矛盾被放大,甚至言與意之間的關(guān)系被割裂后,必然會走向極端,此時需有人彌合言意的割裂,正視兩者的矛盾。時間稍晚的歐陽建因阮籍、嵇康動搖了言與意關(guān)系,否定言的作用,而在其《言盡意論》中重點強調(diào)了言是會通意的根本途徑:“誠以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言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毖?、意兩者是不可分的,兩者本身即是相互需要的,沒有言作為中介,意永遠(yuǎn)都只能是自家意。郭象加強了這種聯(lián)系,在關(guān)于言的二重分類中,圣人是可以體道但有言的,自然之言是可以反應(yīng)物體各自特性的。
僅從“言”的角度,郭象著墨不多。但關(guān)于“言”的論述層次分明,表現(xiàn)出二重性的具體特點,在其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肚f子注》本身就是以一種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的,“言”字在郭象注中保持雙重的詞性,作為闡釋莊子所言的標(biāo)志的動詞詞性和作為語言文字的名詞詞性。在對于“言”的零碎論證中,各中心思想與對于“言”的觀點相互印證,理論得以自洽。郭象本人的論證,即是由言意之辨中存在的張力出發(fā),尋找其合理性的。郭象注《莊子》采用了兩種重要的方法,一是“寄言出意”的方法,另一是“辯名析理”的方法。[8]“寄言出意”常用于調(diào)和儒道矛盾?!巴缘靡庵x,亦用以會通儒道二家之學(xué)?!盵9](p26)郭象在注書的方法和對“言”的分類上都有創(chuàng)新之處。
關(guān)于有無的矛盾,王弼在答裴徽時說:“圣人體無,無又不以訓(xùn),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xùn)其所不足?!盵10](p174)圣人體會道是無形無名的,超越言說之域,所以用有來訓(xùn)誡眾人。與其“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的“有生于無”的本體論觀點是分不開的。在郭象看來,“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有不可生于無,萬物是自有自得自化的,道亦是處于超越名言的領(lǐng)域,那么怎么理解圣人言必及有呢?圣人無言與圣人體物之自有并言有的矛盾又該怎樣解釋呢?郭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表現(xiàn)為對“言”這個概念的具體分類上?!肚f子注》提到的“言”有三種不同的分類:自然之“聲”和詮辯之“說”、圣人之“言”和常人之“辯”、體道之“語”和日用之“說”。
關(guān)于自然之聲和詮辯之說,郭象在《莊子?齊物論》中有明顯指出兩者的不同:“(言)各有所說,故異于吹”[5](p33)。而判斷標(biāo)準(zhǔn)為是否“有心累其自然”。“喜怒之言”“風(fēng)波之言”都屬于第一類“說”。此類語言,因為具有彼我之情偏,有人之私心欲念,所以常用來辯是非、分愛惡。沉溺于此類語言,則與道相分離遠(yuǎn)矣。“聲”則是自然的,如同嬰兒“任聲之自出,不由于喜怒”。自然之聲與圣人之言是通過寄言出意的方式相關(guān)聯(lián)的。莊子言:“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惫笞ⅲ骸奥曈杉耪?,因以喻體道者物感而后應(yīng)也?!盵5](p222)郭象認(rèn)為,莊子用金石來比喻體道者,承認(rèn)外物對于圣人有某種作用,同時圣人也可以應(yīng)之以聲,這個過程并不是相矛盾的,而是像敲擊金石有鳴音一樣是自然的,體道者可以有其聲。而用“聲”去彌合莊子對于圣人之言的批判關(guān)鍵在于“無言之言”概念的提出。莊子在《徐無鬼》篇中提道:“丘(仲尼)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辯?!惫笞⒄f:“圣人無言,其所言者,百姓之言耳,故曰‘不言之言’。茍以言為不言則雖言出于口,故未嘗言之。……茍所言非己,則雖終身言,故未嘗言耳。是以有喙三尺,未足稱長。凡人閉口,未是不言?!痹诮忉尅按酥^不言之辯”時認(rèn)為“此謂仲尼?!盵5](p447)表達出其維護儒家的傾向??鬃咏K身的功業(yè)都離不開文字言說,對于莊子“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于此乎言之”的詰問,圣人處于無言無辯之域,那怎樣才能保證孔子的圣人地位呢?郭象解釋道:“所言者皆世言?!盵5](p468)圣人的言論之所以是無言,因為所說的是“世言”,是“百姓之言”,是“不言之言”。平常人未曾懷道,言可能未發(fā)于聲,但是心中已經(jīng)有自己與他人的分別,沾染了是非好惡的成心,因而有別于不言的圣人。成玄英疏圣人之言若“懸鏡高堂,物來斯照”。圣人的言論如同高懸鏡子一般,隨變而往,反映物之自性。只是將事物本然的面貌表現(xiàn)出來,所以心中沒有是非分別的成心。在郭象看來這樣的言論就是無心的“卮言”,“夫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于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亦是說,圣人之言如卮,是物的真實的當(dāng)下顯現(xiàn),物的變化影響著言的變化,言隨物變。此所以為圣人之言與常人之語的區(qū)別所在。
郭象亦強調(diào)了體道之言和日用之語的區(qū)別:“自肩吾已下,皆以為至言為狂而不信也。”[5](p401)體道之狂言對于常人而言,是難以接受和信服的,所以需借“耆艾年先”之“陳人”的言語使世俗共信。而莊子與圣人在言道上的區(qū)別在于“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5](p1),莊子以狂言述道,而圣人作為體道者,“藏其狂言”,言他人之言。無論是莊子狂言還是圣人無言,與日常之言有根本上的區(qū)別在于言之者的區(qū)別:“夫非常之談,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謂之吊當(dāng)卓詭,而不識其懸解?!盵5](p401)在常人眼中,達道之言,是“吊當(dāng)卓詭”,是難以理解的。
作為具體內(nèi)容的“言”,比如文字、語言、音樂,在這三個領(lǐng)域都有二重性的分別。兩者的差異之一就在于“言之者”是否是“體道者”,所謂體道者所以不累于心,對于外物只是做到感而后應(yīng),對于自身本體則是順自然,“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5](p23)?!暗涝谧匀?,非可言致者。”那著書立說有何用呢?“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當(dāng)昧乎無言之地。是以先舉不言之標(biāo),而后寄明于黃帝,則夫自然之冥物,概乎可得而見也。”[5](p392)道深懸不是言語文字可以達到的,所以郭象將莊子理解為先說明道在于不言之境,而所言皆為“寄明”,郭象又在《則陽》篇說道:“求之于言意之表然后至焉。”[5](p480)這與他對言意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言與意是達到無言無為之境的必由的方法。所以固然是“不言之言”的圣人,也是要先“寄明”于言,然后再到達忘言忘意之境方可體會至道。所謂“言之則孟浪也,故試妄言之”[5](p55)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郭象在解釋莊子接下來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p>
郭象對于“言”的二重性劃分,沿襲了老莊道成于無言之域、得意忘言的基本思想,同時又根據(jù)言的分類,確立了圣人之言亦可以是合乎自然的無言之言,在“言”的內(nèi)容上對儒道關(guān)系進行了調(diào)和。然而郭象之言的理論價值不僅僅局限于此。
圣人作為體道者,圣人之言作為體道之言,根本原因在于圣人之性。莊子在《應(yīng)帝王》中曾道:“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贝颂庍\用“鏡”這一意象旨在說明圣人應(yīng)是至虛順物的,對于物之來去不刻意迎合,不成心驅(qū)趕,所以外物無動于中?!锻蹂鰝鳌芬嘤邢嗨频谋硎觯骸笆ト酥椋瑧?yīng)物而無累于物者也。”圣人于物有應(yīng),并不是全然空無,但郭象雖未特別強調(diào)“圣人用心若鏡”這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命題,其對于“圣人之言”的描述使我們可以看到郭象對于圣人之性的理解與莊子、王弼一脈相承:“物來乃鑒,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之廣,而無勞神之累?!盵5](p167)而唐代成玄英則對于莊子的“鏡說”顯然有更多體會:“至人之用心若鏡,鑒物而無情?!盵5](p167)“寂然無說而應(yīng)答無方,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語默不殊,故謂之德也?!盵5](p220)到宋代程顥:“故君子之學(xué),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yīng)?!辈浑y體味出其相似之處?!坝眯娜翮R”的圣人觀體現(xiàn)在“言”的方面就是圣人“任”言。以“任”為“應(yīng)”物的方法,才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性,才能體現(xiàn)事物的變化,才能最終達到“當(dāng)”,即忘言方能明至理?!叭巍笔紫缺憩F(xiàn)在不以外在的私欲雜物擾亂事物內(nèi)在的自然本性?!把浴睂τ谖飦碚f,應(yīng)當(dāng)是準(zhǔn)確反映事物內(nèi)在本真的,從言之者來說,“至人之心若鏡,應(yīng)而不藏,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應(yīng)而不藏,是說圣人言論不以師心私意擾亂事物本然。曠然無變,意指至人無偏愛喜惡好勝之心。圣言所以為圣,是因為它客觀地表達了事物的本性,所以圣人盡管訴諸言意,但是依然保持自身的完滿。在言說的過程中,亦要不增不減,“任其自明”。物是如何即如何言說,多贅一詞便是對事物原始和諧的破壞。
郭象對于圣人之情的思考與對“言”的分析具有相同的思維方式。湯一介先生言郭象當(dāng)屬圣人無情論:“郭象與何晏同,主‘圣人無情’……”[11](p215)郭象對于“言”有其分類,亦于“情”有相應(yīng)辨別,這種分類方式可以上溯至莊子:“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11]莊子所說圣人無情,意指圣人因順自然,“要人擺脫好惡之情對平和之心靈的傷害,倡導(dǎo)人超脫于俗情而提升至道情、天情,從而回歸《齊物論》所說的真君、真宰‘有情而無形’的人的本根之處,體會天地之大美,培養(yǎng)宇宙之視野與心胸?!盵12]由此可見,莊子言“無情”,并非心如死灰,麻木不仁,而是建立在人之自然本性的基礎(chǔ)上,達到“道似無情卻有情”的境界。而郭象顯然繼承了這一點,郭象之“無情”,“無己故順物,順物而至矣”[5](p112)。“無己”則可消除私欲成心,而“人哭亦哭,人慟亦慟,蓋無情者與物化也”[11]。圣人之無己、無情,并不是完全忽略周圍物事,固然死灰槁木,也并非空無一物,唯獨任天真罷了,所以“人哭亦哭,人慟亦慟”。這與圣人之言即他言,最終與至于無言的思路如出一轍?!胺蚴ト酥?,悅以使民。民得性之所樂則悅,悅則天下無難矣。王者必合天下之歡心而與物俱往也?!盵5](p559)圣人雖無心無情,但從結(jié)果來看,依然是“合天下之歡心”,使民得其性。言之“當(dāng)”亦強調(diào)相同的方面。圣人之言,以用心若鏡則順物之情為核心,體現(xiàn)在“言”的方面就是圣人無言,言為他言,體現(xiàn)在圣人之情方面就是圣人無情,順物表情。
郭象又借用他的“獨化”思想闡明他對待圣人與常人之區(qū)別的態(tài)度:“人各自正,則無羨于大圣而趣之。”[5](p281)這種態(tài)度,可總結(jié)為“任”?!叭巍?,即因順,順物之情。“任”是本體生化萬物的過程中的基本態(tài)度,“況卓爾獨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5](p133)之所以“任”物,是因為我們對于物的存在,是不能繼續(xù)追問下去的,它就是獨化于玄冥之境中,現(xiàn)成地擺在我們的面前。“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盵5](p133)人以天為依據(jù),天是獨化而成的,上言及天,知極至道,就是知之涯了,繼續(xù)追問是沒有意義的。因而“任”是我們必然而且應(yīng)有的對待事物的方式,也應(yīng)是我們對于物的表達途徑和認(rèn)識方法。所謂“任自然”,并不是指人對于物、自然只能有一種消極的、機械的反映,對于群品分殊只能聽?wèi){天命,冷漠地聽之任之。因為“任自然”是在至道的領(lǐng)域,主體是得道的圣人而不是常人。
有言必談及“物事”,郭象將“任自然”置于物獨化于玄冥之境的過程中來闡發(fā),“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豪銖之加。是故雖負(fù)萬鈞,茍當(dāng)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雖應(yīng)萬機,泯然不覺事之在己。”[5](p63)體道者,必可以保生存宜,對待物應(yīng)采取“任”的態(tài)度,故雖應(yīng)萬機,亦可以舉重若輕,怡然自得?!盁o豪銖之加”意味物本身就是自化而成的,物就是物本身,是它自然天性的體現(xiàn),正確的表達物的要點就在于,真正將物的自然本性表達出來,所以合乎玄冥,合乎物本身自然生化的過程,因而才算“當(dāng)”。任物不帶私心雜物地自然化成,是“玄冥之境”的重要特點,而“冥”是正確認(rèn)識到事物生滅變化的前提,“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間之變、應(yīng)乎當(dāng)世之節(jié)者,未之有也”[5](p83)。為何首先要正確表達物之自性,才能認(rèn)識到天地日新變化之理呢?因為不摻雜外物就意味著不刻意,不為知而知,不為言而言,這也是“任”的另一要求?!把晕餆o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為而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圣可以得圣乎?固不可矣!”[5](p83)欲賢不可以得賢,是因為有個私欲成心在,為了講出奇巧的言論而言,為了所知更多而刻意求知。未免師心自用,離物之自然而然的本性相去甚遠(yuǎn)。
圣人之德,在于不以外傷內(nèi),郭象試圖將內(nèi)外之分彌合起來。“任自然”是建立在了我們“游方之內(nèi)”亦合乎“游方之外”,內(nèi)外相一致的基礎(chǔ)上的。外可以“當(dāng)”于內(nèi),圣人只需任自然便可合乎名教,得內(nèi)圣外王之道?!肮室娔慷箅x朱之明,見耳而責(zé)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于內(nèi),耳目竭喪于外,處身不適而與物不冥矣。”[5](p83)有刻意的成心,所以混淆內(nèi)外之別,以累生害命的外物勞煩內(nèi)在,本身就是違反自然的本性的,所以應(yīng)定乎內(nèi)外之分,“由外入者,假學(xué)以成性者也,雖性可學(xué)成,然要當(dāng)內(nèi)有其質(zhì);若無主于中,則無以藏圣道也”。[5](p281)外學(xué)圣人之性,應(yīng)服務(wù)于內(nèi)在的圣人之質(zhì),如果只是學(xué)習(xí)外在的表現(xiàn),則無以成圣。郭象承認(rèn)內(nèi)在本于外在:“夫知禮意者,必游外以經(jīng)內(nèi),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情懷相欺,豈禮之大意哉!”[5](p147)成玄英疏其:“夫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不拘制乎形名,直制任真,率情而往?!盵5](p147)知禮意者,要以守住心中真性真情,守住心之本然為先,即任心中誠、實的自然性情。如果舍本求末,無誠無實,形名只會是作為欺騙的手段。因而應(yīng)“守母存子”。同時他又提出,真正的禮之大意,必然是合乎自然的。這是郭象對于理想君主的描述,在圣人君主這里,無內(nèi)外,無名教與自然之分,一切合宜適當(dāng)。圣人只需率性而為,任性自然,內(nèi)外有別但不相分離的思想,是郭象內(nèi)圣外王理想的重要內(nèi)涵。“夫與內(nèi)冥者,游于外也。獨能游外以冥內(nèi),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于人而侔于天也?!笔ト撕虾跆煨?,與物相冥,盡管“靜默間堂之里”,但“玄同四海之外”,在這個意義上,圣人可將萬物齊同,體會至道之妙,無心以應(yīng)世,可全萬物:“夫圣人之心,極兩儀之至,會窮萬物之妙數(shù),故能體化合變,無往不可;磅礴萬物,無物不然。”[5](p15)因為圣人之性已足,所以只需任自然便可全名教,正如圣心如鏡,可知萬物自性變化。與物無對,因而沒有彼我情偏,成心欲念,可以正確反映事物本性,照見事物變化之妙,若可以游外以合內(nèi)部之名教,自然與名教即不相分離,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可成。
郭象言之二重性,利用圣人與常人之區(qū)分,他言與自言之差別,確立圣人之言具有合法性,調(diào)和儒道。從而引出其圣人之心若明鏡高懸,物來斯照的圣人觀,承上啟下。最后采用“任”的態(tài)度,建立內(nèi)外有別但不相離,任自然而合名教的理想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