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群
國產海鮮有幾大產地,同時也孕育了著名的菜系——大名鼎鼎的是廣東;北方地區(qū)以山東沿海和遼東半島所產最受重視;退而求其次,福建也盛產海鮮,但似乎閩人對推廣家鄉(xiāng)風味缺乏興趣,所以對外省影響極小;舟山群島名氣也不小,可惜是島嶼,很多鮮品無法運到大陸;南海情況與此類似,也沒有形成菜系。
長江口因為離上海市區(qū)太近,上海的經(jīng)濟又發(fā)達非常,各國各地名菜、名店、名廚比比皆是,所以“燈下黑”——本地的海鮮反而不甚出名。所以當朋友說帶我去浦東海邊吃海鮮、江鮮,我并未寄予太大的期望。
東宇酒家在東海之濱的白龍港,離浦東機場很近,一座三層小樓,不大,建筑極為平常,裝修也就是“高級農家樂”風格,老板名片遞過來倒讓我一愣——不少品種我聽都沒聽說過:
河浜:昂子魚、河蝦、河鰻、黃鱔、泥鰍、小魚、甲魚、鱖魚、黑魚、塘鯉魚、烏干魚、白水魚、鯽魚、花鯉魚、河蟹等。
長江:刀魚、白米蝦、鮰魚、梅子魚、白鱸魚、青蟹、元頭魚、尖沙魚、喬丁魚、面長魚、長江大閘蟹等。
東海:黃魚、帶魚、米魚、梭子蟹、力向魚、目魚、烏侖魚、鯧魚、海龍、橡皮魚等。
于是點了幾樣當令的品種:
鹽水白米蝦有蝦腦(又叫蝦珠),紅艷如朱砂,蝦身通體雪白,殼軟而薄,蝦腦鮮香,蝦肉細嫩,連只加了鹽的汁水都鮮美得很。
梭子蟹滿殼都是蟹黃——海蟹的口感和鮮味都不如河蟹細膩,但殼薄而脆,容易剝除,吃起來可以縱情大嚼,過癮之極——蟹肉天生就帶咸味,完全不用調料,越吃越覺得鮮甜。
烏侖魚略似鯧魚,而體型修長一些,魚身厚實一點,魚肉的纖維絲絲清楚而細嫩,紅燒之后,汁濃味厚,魚肉白皙,鮮味超過鯧魚。
不食東海釣帶久矣。清蒸帶魚雖然比西非的貨色既窄且薄,魚鱗銀亮油潤,魚肉嫩到入口如腐,讓我還念起少年時光——那時候在北京吃到新鮮的釣帶可是了不起的事情,清蒸之外,可以紅燒、油炸,都非常解饞,我會把每一根刺上的魚肉都吮吸干凈。
雪菜春筍梅子魚是標準的江南家常吃法,魚不大,長如手掌,極鮮嫩,魚肉含水量高,入口即化,滋味將近小黃魚;農家腌的雪菜,新挖的春筍,對生活在北方水泥森林中的我都是難得的異味。
鮰魚的長處在于少刺而肉厚,吃起來痛快淋漓,近年多有養(yǎng)殖,可惜有種輪胎味,而且過于肥膩;野生的貨色自然不同,清蒸都無異味,但比之刀魚可差得遠了。
大軸是清蒸刀魚,魚長約尺余,纖薄、筆直如利刃,重約4兩——先不說價錢,如此體量,時下已是難得之極;魚鱗燦爛如銀,兩腮鮮紅,魚鰭嫩黃,只看外觀,就使人色授神與。此魚肉的細嫩鮮美在江魚中獨占鰲頭——刀魚的美味在于鱗下脂肪,魚肉則要粗老一些——尤其是魚尾,大概是活動量較大的緣故吧,堪稱刀魚的精華。魚肉之外,極細小的魚鱗富含油脂,香氣襲人,正是刀魚魅力之所在;最后以魚湯撈飯,脂滑湯香,因為不用顧忌魚刺,似乎比吃魚更為過癮。
老板宋振平,當?shù)貪O民出身,所以才能找到如此精彩的江海魚鮮。人不太會講話,只是憨厚地笑笑,就算招呼客人了。談起長江口一帶的出產,卻是如數(shù)家珍,拎起隨便一條魚來都有說法。到底是風浪里出沒過的人,穩(wěn)重敦實,精氣內斂,樸素無華,店里的菜品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