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勝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急性膽囊炎治療中不同手術時機開展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行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急性膽囊炎患者, 根據手術時機不同分為參照組及治療組, 各35例。治療組實施早期膽囊切除術治療(72 h內實施手術), 參照組實施延期膽囊切除術治療(72 h后實施手術)。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3%,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 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性膽囊炎手術治療中, 盡早的開展手術治療, 能夠獲取較好的治療成效, 降低了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 手術時機;急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1.027
在臨床外科中, 急性膽囊炎病癥較為常見。該病癥在臨床治療中多以結石解除為治療關鍵, 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應用, 為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 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膽管外科手術中, 但是在實踐應用中該手術治療的手術時機選擇存在爭議, 對此本文就選取的研究對象進行不同手術時機開展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應用研究, 并總結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行膽囊切除術治療的7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入院檢查后均符合臨床制定的急性膽囊炎病癥相關診斷標準;均未接受過腹腔手術治療, 排除了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及肝內外膽或者膽總管存在結石患者。疾病類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20例、急性壞疽性膽囊炎10例、單純性急性膽囊炎40例。根據手術時機不同分為參照組及治療組, 各35例。參照組患者中, 男18例、女17例;年齡23~68歲, 平均年齡(45.50±12.11)歲。治療組患者中, 男16例、女19例;年齡23~67歲, 平均年齡(45.00±12.1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實施早期膽囊切除術治療(72 h內實施手術), 參照組實施延期膽囊切除術治療(72 h后實施手術)。兩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 具體手術治療方法: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在護理人員幫助下保持較好的仰臥體位, 隨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 并將腹壓值范圍保持在12 mm Hg(1 mm Hg=0.133 kPa)。隨后實施三孔腹腔鏡手術方法, 首先借助腹腔鏡對患者的腹腔內情況開展探查, 隨后將膽囊周圍及粘連情況開展分析。接著沿膽囊邊緣將Calot三角區(qū)位置的前后漿膜切開, 分離膽囊管并將其處于游離狀態(tài), 隨后分辨膽囊管近端匯入膽總管, 分辨膽管遠端后進入膽囊壺腹。使用探頭將膽管內結石情況進行明確, 關閉膽囊管后, 在分離鉗輔助下將結石由膽管內向膽囊內推入, 在使用生物夾夾閉膽囊管近端, 用鈦夾將靠近膽囊頸部位的膽囊管夾閉, 隨后切除夾閉部位之間的膽囊管。在膽囊管管內探尋膽囊動脈并用生物夾將近端夾閉, 使用電凝鉤切斷膽囊動脈。膽囊分離使用電凝刀, 最后開展常規(guī)手術清洗縫合操作[1]。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臨床療效分為明顯、較好、一般。明顯:術后臨床癥狀消失, 疼痛減輕, 無并發(fā)癥;較好:術后臨床癥狀好轉, 疼痛緩解, 存在輕微并發(fā)癥;一般:術后臨床癥狀好轉, 并發(fā)癥引起的疼痛不適感強烈。總有效率=(明顯+較好)/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3%,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 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現階段社會中, 受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轉變的影響, 促使了急性膽囊炎病癥的發(fā)生率提升, 臨床表現有右上腹部的陣發(fā)性絞痛、腹肌強直及顯著的觸痛等, 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較大。該病癥在治療中常實施手術治療, 其中對手術時機的選擇方面爭議較大。絕大數學者認為應在確診病情后盡早開展手術, 能夠對治療成效有積極的影響[2-7]。
本次研究統計結果中治療組實施早期膽囊切除術治療(72 h內實施手術), 參照組實施延期膽囊切除術治療(72 h后實施手術)。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3%,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 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成效顯著的原因為:急性膽囊炎病癥經醫(yī)學研究證實為突發(fā)性疾病, 早期相關病理變化多以炎性充血水腫為主, 在炎性因子刺激下, 將各類纖維漿液和炎性細胞滲出, 產生了纖維蛋白粘連, 前期粘連較為疏松, 有利于手術分離[8]。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和時間推移, 膽囊部位炎性因子的含水量增加, 加劇了膽囊水腫程度及周圍組織的持續(xù)性惡化, 大量的各類纖維漿液和炎性細胞滲出, 有利于纖維蛋白性粘連形成, 從而加劇了膽囊及周圍組織的粘連深度, 擴大了粘連的范圍, 進而為手術實施增加了難度, 提升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
綜上所述, 在開展急性膽囊炎治療中, 對于已確診的患者應盡早開展膽囊切除術治療, 有利于手術視野的清晰, 減少了術中損傷, 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手術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 值得在臨床中大力借鑒。
[1] 李云. 不同手術時機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75例臨床分析. 海南醫(yī)學, 2014, 25(1):80-81.
[2] 王龍豐, 潘明麗, 魏鳳亭, 等. 不同手術時機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效果對照.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7, 14(7):112-114.
[3] 馮明明, 張文方. 急性膽囊炎不同手術時機選擇及術后感染分析.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13):3293-3295.
[4] 滕廷鵬.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3, 22(2):250-252.
[5] 孫明明, 范逸怡, 黨勝春. 早期不同時間點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7, 26(8):1019-1029.
[6] 何彪, 楊杰, 張俠均, 等. 不同手術時機對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效果和安全性的影響. 現代實用醫(yī)學, 2015, 27(12):1599-1600.
[7] 劉杰. 不同手術時機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比較.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23):4568-4569.
[8] 張勇. 不同手術時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 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 2016, 37(4):80-82.
[9] 伍杰. 不同手術時機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醫(yī)藥前沿, 2017, 7(13):74-76.
[收稿日期: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