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嚴萍
摘要:《公共政策學》是城市管理專業(yè)必修課,作為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理論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就我校城市管理這一新專業(yè)而言,目前《公共政策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制約了課程質量的提高。為此我們開展教學改革探索,主要包括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構建互動式教學體系、加強課程實踐教學、構建以能力考查為主體的學生成績評判和考核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鍵詞:應用能力;公共政策課程;教學改革;城市管理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7-0125-02
一、引言
《公共政策學》是城市管理專業(yè)必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這是因為,城市管理工作,本身是在執(zhí)行不同的公共政策,因此,對于這樣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其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都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著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應實現(xiàn)學生運用公共政策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政策問題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公共政策學》的教學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人才培養(yǎng)效果,需要我們進行改革探索。
二、《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現(xiàn)存問題
天津城建大學從2014年開始設立城市管理專業(yè),《公共政策學》作為專業(yè)必修課,在教學實踐中面臨著以下難題。
(一)教學內容方面
部分政策理論與我國的政策實踐發(fā)展需要之間存在差距,需要進行修正。我國的《公共政策學》教材中的《公共政策學》理論多是來源于西方國家政策實踐的研究,例如,“政策議程建立”章節(jié)中的多源流理論,是以西方國家政治文化為背景發(fā)展起來的,在解釋我國面臨的政策現(xiàn)實的時候,需要進行修正,才能將其用以指導具體的政策實踐。但目前缺少《公共政策學》理論體系的本土化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加以收集、分析和整理。
(二)教學模式方面
雖然實踐了以案例教學方法和研討式教學法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但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課前資料準備不足是普遍現(xiàn)象。學生過于依賴課前微課的推送,以及課堂上教師的傳統(tǒng)性講授,而缺少主動尋求公共政策問題,思考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脫節(jié)、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缺少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考評體系在內的多元化教學體系。
(三)實踐教學方面
《公共政策學》教學中,除部分學生因個人資源的可用性,獲得實踐機會以外,大多數(shù)本科生缺乏相關社會實踐的機會,對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門的工作缺少直觀認識,局限于為學習理論而學習,對許多理論在實際層面的推行困境、成效等缺少過程性的認知。而讓在校本科生在校內進行大量的政策實踐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與相關部門建立課程實踐基地成為課程建設和發(fā)展的迫切問題。
(四)教學考核方面
由于受考試時間、題型和參考答案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考試模式促使學生過于看重知識點的機械背誦和考前突擊。大部分學生知識體系不完整,面對實際問題,選擇和操作理論知識用以分析問題的能力極為欠缺。
三、《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公共政策學》是一門典型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課程,其教學改革必須要圍繞應用為核心來進行。因此,在天津城建大學的支持下,公共管理系在城市管理專業(yè)進行了《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理論與專題教學相結合
主要體現(xiàn)在對理論內容的調整和補充以及專題實驗學習兩個部分。一是,針對目前一些教學理論和內容難以解釋中國現(xiàn)實的情況,結合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要素嵌入思維下多源流決策模型的初步修正——基于“網(wǎng)絡約車服務改革”個案設計與檢驗》、《金登多源流模式理論及其啟示》等期刊論文,補充到相應的政策議程建立章節(jié)教學中去,以彌補一些《公共政策學》理論與我國政策現(xiàn)實相脫離的問題。二是,選取三年內、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問題,設置專題教學,將實驗室軟件按照專題進行整合,從公共政策規(guī)劃、合法化和聽證、政策執(zhí)行、政策評估、政策監(jiān)控、政策調整與終結等方面進行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涵蓋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經(jīng)濟政策等方面,借助實驗室奧派軟件,完成專題學習。
(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
采用以課堂講授法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借助于手機微信平臺,推送人民大學相關微課內容,如《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個人稅改革》等,促使學生在課前對知識點進行了解和學習,促進學習積極性,并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在教學互動上,以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特別是通過建立專題興趣小組的研討式學習,豐富了實驗室課堂的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促使學生借助于圖書館、網(wǎng)絡等進行相關文獻的收集、閱讀、思考、整理和分析,全面鍛煉其應用能力,為日后的實際工作做好準備。
(三)加強課程實踐教學
一是充分借助政府部門及相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的力量,如邀請西青區(qū)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走進課堂,現(xiàn)身說法,講解工作中對政策工具的使用,彰顯理論教學的價值和實際應用的現(xiàn)實性。二是與《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緊密結合,以本專業(yè)實踐基地之一——天津《今晚報》為媒介,讓學生能結合現(xiàn)行的公共政策,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活動,如《天津市垃圾分類情況調查分析》,以促進學生透視國家在垃圾處理及發(fā)展綠色經(jīng)濟方面的公共政策執(zhí)行情況。努力提高學生對實際政策問題的認識。經(jīng)過此次改革,我們專業(yè)的學生分析公共政策問題的能力方面已有顯著提高。
(四)構建教學效果綜合評價體系
我們也對學生評價與成績考核機制進行了改革,期末閉卷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重由70%降為50%,注重過程考核。采用隨堂測試、專題研討與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相結合,以及教師評價與同學評價相結合等方式,推行綜合評價體系。目前,經(jīng)2015級學生的教學效果反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在整體層面上有了顯著的提高。
四、教學改革效果
(一)興趣和成績明顯提升
由于教學方式方法靈活,評價方法的過程性激勵作用明顯,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前預習率,從以往的40%,提高到80%;隨堂測試的及格率,由過去的60%提高到90%;課堂提問的回答準確率從以往的60%提高到95%。
(二)綜合應用能力明顯改善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相近課程知識的綜合培養(yǎng),實現(xiàn)了學生動手解決問題能力的顯著提高,就某個公共政策理論或實踐中面臨的熱點或難點問題,布置相關的專題,促使學生開展相關調研,對于公共政策執(zhí)行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對策等撰寫專題報告,并將在實驗教學平臺展示,供學生交流與學習。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改進
在實驗室專題研討式學習中,學生選擇相關理論進行公共政策問題分析的準確率從以往的50%,提高到85%;從專題實驗報告中發(fā)現(xiàn),學生分析問題的系統(tǒng)性,從過去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寫作的邏輯性和規(guī)范性,從過去的50%,提高到了70%;主動提交專題研討報告,并參與專業(yè)研討的學生比例,從以往的15%,提高到了45%。這表明,該教學模式的改革,已經(jīng)有效促進了學生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的提升。
五、結語
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通過教學內容、方法、考核方式的革新,我校城市管理專業(yè)《公共政策學》的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實踐基地的大力支撐下,有了明顯改進,在今后,隨著教學的不斷推進,還將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雪明.公共政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5):71-74.
[2]劉建文,郄鵬.公共政策學本科生“實踐型”教學改革模式探討[J].學理論,2014,(36):216-217.
[3]柏必成.公共政策教學的三個面向:理論、政策與實踐[J].決策探索月刊,2014,(1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