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頑潭詩話》的地域詩學價值

      2018-05-14 17:42王文榮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遺民詩話詩人

      王文榮

      摘 要:《頑潭詩話》并非“詩話”,而是一部詩歌總集,收錄清初江南太倉地區(qū)的遺民詩歌,是地方詩總集的珍貴文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它保存了許多詩人的生平資料以及詩歌文本,其中許多詩歌是遺民生活與遺民文化的生動記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另外,許多詩歌抒寫了遺民精神與遺民情懷,使其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這足以說明這是一部有價值的,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詩歌總集,有著重要的地域詩學價值。

      關(guān)鍵詞:《頑潭詩話》;地方詩總集;地域詩歌;詩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3-0060-05

      《頑潭詩話》并非詩論意義上的“詩話”,而是一部詩歌總集,其編者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及遺民陳瑚。由于書名中含有“詩話”二字,相關(guān)文獻多將其收入“詩文評論”類,而非“總集”類,因而也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關(guān)注,筆者曾就此撰文探討,這里不再贅述。①其后,朱則杰先生撰有《陳瑚“蓮社”與<頑潭詩話>》一文,再次深入研究了蓮社與該總集的關(guān)系。②但是,該總集并不看作是蓮社的總集,它還收錄了社團活動之外的詩歌。因為收錄的對象都是清初活躍在江南昆山、太倉一帶的遺民詩人的詩歌,如果我們再從地域詩學的角度來看,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地方詩總集。由于《頑潭詩話》文本流傳坎坷、詩人身份特殊、詩歌內(nèi)蘊豐富,有著重要的地域詩學價值,本文擬從文獻、文化、文學這三個角度來分析,以期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一、文獻價值:地方詩總集的貴珍文本

      所謂地方詩總集,是指專門輯錄某一地區(qū)詩人作品的總集,其雛形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中的國風。而唐代殷璠《丹陽集》,專錄其鄉(xiāng)人作品,一般都認為這是地方詩總集的源頭。此后,地方詩總集逐漸興盛起來。與宏觀的、全局性的詩歌總集相比,地方詩總集雖然輯錄的范圍有限,所選詩歌的藝術(shù)品位或有不足,但是,其文學價值不容忽視。作為綜合輯錄地方詩歌、集中表現(xiàn)地域詩學風采的地方詩總集,它不僅是全國詩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認識地域詩學的重要資料。地方詩總集文本的編纂、流傳,刊載的詩人生平資料,詩學文獻保存等方面,有著別樣的文獻價值或啟發(fā)意義。就《頑潭詩話》而言,其文獻價值主要表現(xiàn)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文獻本體之外的啟發(fā)意義

      《頑潭詩話》因其題名“詩話”二字,而被誤收誤讀,如果題名含有“詩征”“詩苑”“詩存”等字眼,則其流布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在拙作《論<頑潭詩話>的文獻與文學價值》發(fā)表前,近世很少有學者指出此“詩話”是一部詩歌總集。從該書文本流傳的情況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有些地方詩總集,雖然已被著錄、出版,但其廬山面貌仍然未被正確認識;多數(shù)仍然以稿本、抄本、殘本的狀態(tài)存于世上,幸運者被收錄于各級圖書館中,而更多的不幸者則仍然不知沉睡于何處,或散落民間,或湮于草野,有待于我們?nèi)ピL求。江慶柏先生主編的《江蘇地方文獻書目》中,在“詩總集”部分,就列舉了若干的稿本、抄本,這些集子仍然是以抄本的狀態(tài)被保存于各級圖書館中,其價值有待我們?nèi)ネ诰颉?/p>

      (二)詩人生平資料的珍貴遺存

      一般而言,詩歌總集的編纂有一定的體例,多數(shù)總集在收錄詩人詩歌作品的同時,還載錄了詩人的生平資料,或見于詩人小傳,或見于詩前小序,或者詩中插注,或者詩歌本體中。形式多樣,不一而足。這些資料,有些雖然篇幅不長,甚或非常簡單。但是,它可能是一些名家、大家的“野史”,或可補正史之不足;對于名不見經(jīng)傳者而言,則可能就是作者生平資料的珍貴記錄,除此之外,再難找尋了,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在地方詩總集中,那些生于草野、歿于鄉(xiāng)土的地方詩人,基本上不會被知名文獻載錄,但他們的存在,卻是此地詩壇曾經(jīng)的繁華、文脈的存續(xù)、詩風的興盛的有力見證。以《頑潭詩話》為例,共收錄了八十二位詩人的作品,這八十二人中,不乏名家,最為重要者,乃為有著“四先生”之稱的陳瑚、陸世儀、江士韶和盛敬等四人,此四人在明末清初的文化史、文學史上間或被提及。但是,其余多數(shù)為普通人士,有些即是農(nóng)夫出身。身份低微似乎削弱了詩歌的社會影響力,但是,這些詩人的生平資料,正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易代鼎革之際,歷史不僅僅是由少數(shù)精英構(gòu)建的,更是由若干名不見經(jīng)傳的草根士人鑄就的,這樣更能顯現(xiàn)出一代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與操守,從而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

      (三)重要的地域詩學文獻寶庫,有補充詩歌文本的價值

      詩歌作品不外乎保存于別集、總集之中,而總集除了全局性的之外,就是地方性的了。就留存下來的總體狀況而言,地方詩總集的數(shù)量更多,保存的形式、層次也更為多樣。地方詩歌總集與全局性詩歌總集一起構(gòu)成了詩歌文獻的寶庫,這個寶庫中,全局性的總集好比立于地面之上,大多已被我們發(fā)現(xiàn)、認識,而地方詩總集則還多埋藏于地下,如散落的七寶樓臺,其中保存了許多寶貴資料,需要我們?nèi)ヌ剿?,去發(fā)現(xiàn),去整理。當然,我們在對待地方詩總集時,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一般而論,其文獻資料價值會大于文藝價值,曾如《詩經(jīng)》收錄十五國風一樣,風詩與雅、頌詩有別,十五國風之間亦各有不同:地方詩總集所輯錄的詩歌,亦存在雅與俗的區(qū)別。造成這種狀況的本原因,無外乎“以詩存人、以人存詩”的目的,編者希望保存更多的詩人、詩篇,或者是詩人們的交游、唱和等情況,這正是地方詩總集的價值之所在,也是地方詩總集有別于全局性詩歌總集的最大不同之處。以《頑潭詩話》為例,其中保存了許多出身寒微的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如果不是賴此集以傳,恐怕早就灰飛煙滅了。這也誠如編者陳瑚所言:“使后人觀其寄托而后得其心,頌其篇章而后得論其世?!边@種保存詩歌文獻的做法,與元好問《中州集》以詩存人、以詩存史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于詩歌中增加了更多的滄桑感。

      二、文化價值:遺民生活與遺民文化的生動記錄

      從某種意義上說,地方詩總集也是一部地域文化史。詩言志,詩歌是對生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地方詩歌總集里面有大量的反映地方生活、地域文化生活的詩歌,涉及到山川風物、人物事跡、民風民俗、閭里掌故、科舉教育、孝行善舉和自然災害等方面,承載了若干的地方歷史與文化信息。這類總集對地域文化史有著重要的補充與佐證作用,也比一般意義上的史書收錄的內(nèi)容更為生動、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編者在輯錄地方詩總集時,會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也就使得在詩歌選本之外蘊含的文化因素也各有不同。這些側(cè)重點,可能是家族、女性、科舉功名、名士、社團,等等。就《頑潭詩話》而言,其中的詩人多為明遺民,可以稱他們?yōu)椤邦B潭詩人”,詩集記錄了他們在明亡后的日常生活與文化活動,因此使該總集具有了更多的明遺民文化色彩。對于明遺民文化,我們可以參考各種相關(guān)資料來了解其內(nèi)涵,作為地方詩總集的《頑潭詩話》,帶給我們的是更直觀形象、更生動逼真的感受。以之為例,本文梳理他們的活動,解讀其中蘊含的遺民文化,以期體會地方詩總集的文化價值。

      (一)生產(chǎn)活動與日常生活

      “頑潭詩人”不僅對社會現(xiàn)實密切關(guān)注,還親自參與社會生產(chǎn)實踐。“尉村三約”要求孝悌、力田、為善。陳瑚不僅是理論的先驅(qū)者,更是率先踐行者。他有感于鄉(xiāng)人救急之法的諸多弊端,創(chuàng)立了周急法,又創(chuàng)立私社倉法。這些方法,對于幫助鄉(xiāng)人應對自然災害、恢復生產(chǎn)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目睹當?shù)厮疂碁暮?,引導鄉(xiāng)人圍岸御水,后賴此得稔?!栋驳拦曜V》順治七年條載其事云[1]:

      村窪下多水,又連年傷潦,村人饑餓且死,或逃徙他境,或鬻身及家。公慘不忍見,知因歷年無岸,諸堰頹廢之故。村人又以周圍十五里之廣,中藏十八字圩之煩,費大工勞,難以興筑。公先行勘實,酌成條例,至是照法旅行,五日告竣,人皆服公之材略?!谑俏荡宕笫欤Q良田而民用安集,煙火漸盛。

      諸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著深遠的意義,反映了歷經(jīng)動蕩的知識分子的目光從書本向社會實踐的轉(zhuǎn)向,是明清之際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一個縮影。

      在生產(chǎn)活動外,《頑潭詩話》記錄了更多關(guān)于他們在明亡后的日常生活,其中的辛酸更是使讀者感同身受。社會的風云變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本是讀書人的遺民,大多轉(zhuǎn)向了農(nóng)隱,而多雨的江南,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詩集中《偕莊甫聽雨》“三年離亂舟為屋,五月涼風樹當衣”詩句是對遺民凄慘生活的生動寫照。陳瑚《蓮花問答記》對其居處環(huán)境的描寫更為傷感:“端午后,天無日不雨,四周水田悉皆淹廢,村中視外圩尤下,田、潭不分,一望盡白,有吾其為魚之懼。書舍無窗,風饕雨寇,疊浪如云,不能容一屐?!K日抱雙腳坐床頭嘆息而已。”

      (二)詩文雅集活動

      詩文雅集是文士的通?;顒?,但是,遺民的雅集卻多有不同,我們從《頑潭詩話》可以略知一二。在活動中,“頑潭詩人”交游唱和,加強彼此間的聯(lián)絡,增進友誼。顧士璉曾對他們的雅集盛況進行了回顧,他在《樊村紀事》中說[2]附錄:

      回首二十年前吳魯岡之君子軒、王減庵之照春閣、郁存齋之靜觀樓、王莊溪之斯友堂、陳確庵隱七十二潭、陸桴亭潛九龍灣上、陸鴻逸筑春星草堂、龔無竟有拙庵、宋子猶有菊齋,此皆舊游之地也。當年諸友存日,暨我樊村三友,同志多人,自讀書談道之暇,遇良辰美景春花秋月,或四方名賢至止,則殷勤杯酒,盤桓盡歡,會必有記,人必有詩,蓋二十余年無間也。

      雅集有時緣起于紀念活動。褒揚忠節(jié)、提倡風義常常成為遺民雅集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國破家亡,一些遺民選擇了正面斗爭,大多數(shù)遺民表現(xiàn)為隱性的政治傾向,即消極對抗,不仕于清,隱居山林。不過,隱逸生活并未使他們忘記喪國之痛,也并沒有消磨了他們胸中的雄心壯志,他們會以適當?shù)姆绞絹肀磉_其政治情懷,這就是在特殊的時刻來紀念歷代高貞亮節(jié)之士,于是伯夷、叔齊、屈原、陶淵明以及忠君憂民的杜甫,都會成為遺民贊頌的對象。比如,驚隱詩社:“歲于五月五日祀三閭大夫,九月九日祀陶征士,同社麋至,咸紀以詩。”[3]卷2《書南山草堂遺集后》“頑潭詩人”也常常舉行這樣的紀念活動,他們以《端午競渡》來紀念屈原,以《和陶田舍詩》、《再和陶詩》等詩紀念陶淵明,以《垂釣》詩來紀念嚴光,以《題畫詩》來紀念伯夷、叔齊,等等。

      大多數(shù)雅集則是緣于社友相互交游、吟賞山水。不過,鼎革板蕩不僅改變了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雅集的場所。一般而言,文人雅集的地點多在園林宅第,而由于他們居處環(huán)境四面多水的特點,以及漂泊不定,居無定所,其地點則多在山崖水涘,平添了幾多滄桑,但居處環(huán)境的艱苦并沒有削減他們的雅興,相反,更能彰顯其超凡脫俗的志趣。《寒溪八詠》《湄川唱和》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而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潭上泛月》。由周致中(字與參)的《潭上泛月記》可以看出,徜徉于蓮潭美景中的詩人們,與其說是雅集,不如說是在狂歡[2]:

      避署古柳下,羽觴流行,吟思繼作。與漁家借筆墨作聯(lián)句,但無硯,漁婦出一老瓦盆,乃大笑,遂以命題。時樵子一二負擔道間,見舟中若狂,倚立而觀,不知予輩為何許人也。已而月光甚佳,回棹至蘆科潭,秋聲四圍,螢火萬點?!?/p>

      (三)講學活動

      講論儒家經(jīng)典也是“頑潭詩人”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是他們極具特色的方面。對清初的遺民來說,清人入主中原,帶給傳統(tǒng)儒士的是亡國與亡天下的雙重痛苦,因此,講授、研習儒家經(jīng)典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只有立乎根本,才能守其大節(jié)。這使他們有了立身之本的不絕之源,把活動上升到一個自覺的理論高度,并以會約的形式加以規(guī)范[1]“順治四年”條:

      會約有五: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會戒有四:不談非禮,不發(fā)人隱私,不謀利欲事,不作無益。會人有二:同屬之親,同志之友。會期有四:論道之舉,景物之舉,燕享之舉,過從之舉。會品有三:便設(shè),特設(shè),非常設(shè)。又有尉村講規(guī):曰端心術(shù),曰廣氣類,曰崇儉素,曰均勞逸。又有尉村三約:曰孝弟,曰力田,曰為善。又有五柳書堂學規(guī):曰德行,曰經(jīng)學,曰治事,曰文藝。又有小學規(guī)條:曰習禮,曰受書,曰作課,曰講書,曰歌詩。公知道終不行而隨處為世道人心之計,故設(shè)教不厭周詳。

      會約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有對會約、會戒、會人、會期和會品的規(guī)定,還有講規(guī)、尉村三約、學規(guī)和小學規(guī)條的要求。不僅規(guī)定了活動的內(nèi)容與形式,更是強調(diào)了學習儒家思想的重要性,用心頗為良苦。究其原因,正是惟恐“道終不行而隨處為世道人心計”的補救與教化措施。

      這種講學活動,參與者不僅有詩人,有時周邊村民也加入其中,達到了一個全民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盛況。如順治六年蔚村講學之會:“合一村鄰里皆與斯會,大家讀書行善,孝悌、力田。當斯時而有斯會,亦可謂絕盛之舉?!盵1]這在遺民史上、文化史上都是極為有意義的事情。

      三、文學價值:遺民情懷的具體寫照

      地方詩總集的最重要的價值還是其文學價值。作為記錄“頑潭詩人”的《頑潭詩話》,讓我們看到這里有一個密切聯(lián)系、相互唱和的地域詩人群體,為后人保存了數(shù)量眾多的、體現(xiàn)一代知識分子社會責任與遺民精神的“史詩”,展現(xiàn)了地域詩群不凡的文學生命力。他們的創(chuàng)作主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亡國之痛

      江山易代改變了遺民的一切,政治身份、社會地位、生活條件等都顛倒過來,給遺民造成的打擊和創(chuàng)痛難以言表,發(fā)而為詩,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就成了遺民詩歌的主旋律,《頑潭詩話》中大量詩文表現(xiàn)了這一主題。詩人懷念故國、感嘆興亡之情無處不在,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們的愁緒。

      如詩人天御《穿山懷古》詩:“一望蓬蒿接稻粱,昔年朋友共文章。夕陽陂上千秋淚,留與千秋吊夕陽。”不僅如夕陽這樣本身具有悲劇色彩的意象容易引起詩人的感傷,即使是美麗景色也常常擾動遺民的愁腸。

      如遠公《七夕》詩:雷雨聲聲濕一舟,荷花難解客心愁。干戈何處穿針?gòu)D,離亂曾空故國樓。淚灑《蓼莪》三載后,哀同《薤露》五年秋。山川自古皆成恨,不見今宵女與牛。農(nóng)歷七夕,正是江南荷花盛開之時,但如此美景反而勾起了詩人的無限憂愁,因為故國淪喪,居無定所,此時已無心情賞花了,荷花越是美麗,越是能增其惆悵。詩人在結(jié)尾寫到,即使是牛郎織女在亡國的七夕恐怕也難以相會,寫出了鼎革之際百姓的流離失所之悲,也寫出了詩人胸中的愁苦。

      亡國之痛無處不在,往往不經(jīng)意間就會流露于遺民的筆端,通過特定的意象表達出來。即使有些意象本身并不太具有情感色彩,諸如“燕子”“石榴”“蛙”等,但在遺民的眼中,也常常會帶上悲劇色彩。如“南國但知今日樂,舊年燕子識興亡”(玄詡《端午競渡》)“何必漁洋能寫恨,夜深蛙吹鬧床頭”(陳瑚《和青田先生夏日雜興詩》)等都是亡國之痛的表達。

      (二)漂泊之感

      亡國打亂了遺民的生活秩序,一些人迫于戰(zhàn)亂,背井離鄉(xiāng),生活顛沛流離,《頑潭詩話》中有不少詩歌即是流亡生活的記錄,漂泊之感的寫照。他們有時會通過特殊的意象來描寫漂泊之態(tài)。如“燕嫌雙羽濕,鳥倦一枝秋”(遠公《田家話雨》),以濕羽之燕、倦縮枝頭之鳥兒來比喻受傷而困居一地的遺民?!靶比諝w鴉尋舊宅,老夫猶未掩衡茅”(湄川《和青田先生夏日雜興詩》其五),在詩人眼里,日暮時分的烏鴉尚且有巢可歸,而自己卻未掩衡茅,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園。

      由于今不如昔,他們常常將現(xiàn)實與過去對比,通過生活細節(jié)來表達漂泊之感。如陸義賓《秋日漫興十二首次石隱韻》其四:

      活計當時在水涯,湖灣菱芡未云賒。烹鮮細切鱸魚膾,薦美新嘗莼菜芽。囷積稻粱堪卒歲,網(wǎng)牽魚蟹可能家。而今塵甑炊煙少,吏帖頻來屢嘆嗟。

      詩的前六句以“當時”領(lǐng)起,回憶故明之時江南典型的水鄉(xiāng)風味與富庶的生活情景,菱芡、鱸魚、莼菜、稻粱和螃蟹等都是江南特產(chǎn),舊時生活充滿了水鄉(xiāng)風情;后兩句以“而今”為轉(zhuǎn)折點,回到現(xiàn)實,滿清南下,江南昔日風景不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缺吃少穿,而且還經(jīng)常有官吏來催討租稅。全詩對比強烈。

      (三)隱逸之志

      歸莊在《歷代遺民錄序》中說:“凡懷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謂之逸民;而遺民則惟在廢興之際,以為此前朝之所遺也?!蔬z民之稱,視其一時之去就,而不系乎終身之顯晦?!盵4]這里借用歸莊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滿清定鼎中原既成事實,遺民的生活漸趨平靜,遺民也逐漸演化為逸民,但他們胸中總是隱藏著一種倔強之氣,強調(diào)的是個體精神的操守與人格的完善,這就是逸民之志。周致中“宿抱逸民志,二廿加衿纓。翩然釋儒服,始得心跡并。散發(fā)披道書,茹芝習無生。遙呼一尊酒,長謝當世名?!保ā端斐踉娢逭隆菲湟唬╆懥x賓“花中自是幽棲處,風塵辭絕堪逃世”(《春星草堂看梅分得來字》)等都是淵明之志的真切寫照。

      因陶淵明為隱逸之代表,蓮社成員寫了大量的和陶詩來表示他們的隱逸之志。如陳瑚《和陶田舍詩》其二: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nóng)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躬耕隴畝是當時許多遺民的生活方式,身體的勞作并不能消磨遺民精神的追求,“憂道不憂貧”,其志在“道”,此“道”即遺民之志。

      為了表達堅貞高蹈的氣節(jié),像月、蓮、梅、松、桂和竹等具有高潔品性的意象常出現(xiàn)在遺民詩中,以象征孤高傲潔的人格。以竹喻人:“君子非似竹,竹乃似君子。”(陳瑚《詠竹》)以松喻人:“青松高無枝,孤根盤石固?!保懥x賓《雜感》之三)以蓮喻人:“孰知花亦有時而窮耶?綠葉田田,不數(shù)日之間,擎者貼,貼者沒,沒者腐,心乎愛矣,莫能助也。葉猶如此,何有于花?予入村三年,而蓮花歲益不如,亦其窮也,非花之窮,為窮者所愛而日與之鄰,固有必窮之勢也。”(陳瑚《蓮花問答》)

      當然,上述三點為創(chuàng)作的主流之外,生活的不幸使得舊日文人與農(nóng)村生活更加貼近,走上了農(nóng)隱之路,詩書耕讀是遺民追求的理想。當他們的復國之夢越來越遙遠時,田園不失為一片寧靜的樂土,鄉(xiāng)村就是遺民心中的桃花源。他們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詠嘆農(nóng)村美麗風光的詩歌,但是,這畢竟不是他們的主旋律。

      總之,《頑潭詩話》雖然只是一部地方詩總集,但是所體現(xiàn)出的文獻價值卻是豐富的,它以小見大,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所表達的文學精神卻意義深遠,所創(chuàng)作的詩文也體現(xiàn)了遺民的生活與精神,是一部有價值的、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詩歌總集。

      注釋:

      ① 參見拙文《論<頑潭詩話>的文獻與文學價值》,《山西師大學報》2012年第6期。

      ②參見《浙江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 陳溥.安道公年譜.[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本.

      [2] 陳瑚.頑潭詩話.[M].1917年昆山趙氏峭帆樓刻本.

      [3] 楊鳳苞.秋室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

      [4] 歸莊.歸莊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70.

      猜你喜歡
      遺民詩話詩人
      現(xiàn)代詩話研究中詩話的分類問題
      “詩人”老爸
      詩話札記
      憤怒
      品朱耷《安晚帖》詩畫,悟“真”情
      遺民傅山的書法藝術(shù)探析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流向
      試論清初邊塞詞中的遺民情結(jié)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古代小說與早期詩話關(guān)系概說
      邵东县| 隆回县| 蕲春县| 乐亭县| 阿城市| 宝丰县| 延寿县| 怀来县| 法库县| 沾益县| 台中市| 新密市| 盐源县| 濮阳市| 沁水县| 冕宁县| 油尖旺区| 中牟县| 定日县| 廉江市| 洞头县| 九台市| 安龙县| 铁力市| 榆林市| 泰来县| 三穗县| 黑山县| 彝良县| 华池县| 满城县| 永丰县| 奉节县| 广元市| 手游| 彩票| 阿瓦提县| 芦溪县| 安陆市| 双牌县|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