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坤 楊勇 王定瑜 孫慶
摘 要:亻革家,是貴州省5個待識別民族之一,亻革家人在悠久的勞動生活中孕育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如亻革家武術。本文以亻革家武術為研究對象,從歷史、生存環(huán)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亻革家武術產生背景,研究亻革家武術現(xiàn)階段發(fā)展現(xiàn)狀,剖析影響和制約亻革家武術生存和發(fā)展的因素,為后人研究及有關部門制定相關體育政策提供參考性資料。
關鍵詞:亻革家 傳統(tǒng)體育 武術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a)-0174-02
貴州亻革家人,不屬于中國56個民族范疇,據(jù)統(tǒng)計,黃平縣境內就有21000人,占全國亻革家總人口的43.2%。他們自稱“哥摩”,苗族稱“嘎斗”,漢族稱“亻革家”、“亻革兜”。亻革家人自稱是后羿的后人,常常穿著類似鎧甲的服飾,尚武,長久以來供奉弓箭,他們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歌舞和亻革家武術。亻革家武術是亻革家人民長時間以來的智慧結晶,是亻革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亻革家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
1 亻革家武術產生的歷史背景
亻革家人長期生存于高山野林之中,由于先輩們長期依靠打獵生存,常與野虎猛獸做斗爭,“亻革地強族一日縮三尺,三日縮九尺,吃不了,穿不能。”[1]出于生存需要,他們在拳、棍、箭、劍等方面練就了各套非同尋常的武功,因此在古代的許多次自衛(wèi)和被朝廷威逼利誘引入到戰(zhàn)爭沖突之中亻革家人常常能以少勝多,這才被兄弟民族稱為“嘎斗滿撈變”、“嘎斗幫撈假”(意思是亻革兜有武功),這就是亻革家武術。
2 亻革家武術的師承
亻革家人練武和習武的時間大多是在每年的秋收結束到次年4月,多在夜間避人而練。習武之人年齡大都在15歲以下,并且只能在家族內部傳教,并且傳男不傳女,嚴禁傳外。習武的青少年的習武拜師時,要宰殺一只公雞,在師傅的主持下,大家要飲雞血酒,并且立下誓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之后徒弟們蒙上眼睛,在煮著雞肉的鍋里用筷子夾肉,如夾到雞頭,則意味著頭腦靈敏;如夾到雞腿,喻為下盤扎實;如夾到雞翅,則喻為身輕如燕。亻革家武師比較注重對徒弟們的武德教育,在其出師時,要燒紙燒香在祠堂前發(fā)誓,今后只能把武術用于強身健體、自衛(wèi)防身、除暴安良上來,不得偷雞摸狗、為非作歹。亻革家武術中的絕技,武師是保密的,這些絕技到最后他是要交給一個武功武德較好的子孫或徒弟,但大多數(shù)是教給他的子孫后代。
3 亻革家武術分類及技術特點
亻革家武術主要以套路形式出現(xiàn),其內容有拳術、棍術、大刀、小雙刀、擋把、弓箭、頭巾等。亻革家武術以拳術套路為基礎,其它器械均在拳術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從拳術內容看,多擒打、絆摔,手法有樓、抱、挾、按、沖、插、抄、絞等。[2]拳術套路簡單精悍,一來一去便是一套,武術大成時一氣呵成,極為威猛流暢。
亻革家棍術,實乃亻革家武術一絕。據(jù)亻革家老武師講,一棍在手,滴水不進、刀槍不入。牛尾棍棍長和成年黃牛尾巴長度相近,打法是由在生活中觀察牛甩尾巴的動作靈感產生和編而成,牛尾棍術舞起來,劈掃點挑抬攔戳,敏捷快速、虎虎生風,獨具一格。牛尾棍術本有三十六路,由于年代久遠和亻革家人幾經變遷等歷史原因,到現(xiàn)在為止只剩下十二路: 薄門棍,花架,開師門,蓋腦剖心棍,梅花開,公雞啄螞蟻,牛尾撮蝦,牛尾撲蠅,鶴子撲小雞,掃腿流趟棍,挖心棍,十門全開棍。
因為亻革家人堅信自己是后羿的后人,所以箭術對于亻革家人來講最是神圣,可以這么說,弓箭是他們的圖騰。長久以來亻革家人的神臺上均懸掛著一張弓和箭,用以祭祀和緬懷祖先。逢年過節(jié),亻革家人通常會在進行射“發(fā)達鳥”比賽。 “發(fā)達鳥”,是一張簡單的裸體女人畫像。在比賽中,如射中的是乳房,就象征著不愁吃穿;如射中嘴巴,就象征著善于交際;如果射中陰部,則象征著子孫發(fā)達。[3]活動雖說不雅,但也能顯示亻革家人的粗曠和野性之風。
亻革家武術是伴隨著他們長期的狩獵生活相生相長的,因為他們多與野獸爭斗,不能用人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去揣摩,在斗爭中,有著很多的變數(shù),亻革家武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上誕生,因此亻革家武術必定有著許多不同之處,靈敏多變,非套路性,特點鮮明。
4 亻革家武術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貴州省亻革家武術文化是亻革家人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和積淀下來的智慧結晶,它充分體現(xiàn)了貴州省亻革家人傳統(tǒng)體育文化觀念和體育精神,是貴州省未識別民族亻革家人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
經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亻革家武術無論在平時還是在節(jié)慶假日,都只有極少數(shù)的老人和青少年們了解和掌握一二,且鍛煉和練習次數(shù)比較少,因為很多的武術技藝、練武心得常常伴隨著老先輩的離去而沒于歷史長河;并且現(xiàn)代體育的強勢進入校園和人們生活,基本上取代了亻革家武術的健身功能。很多亻革家人在談起亻革家武術的沒落現(xiàn)狀時基本上都是比較慚愧的,村支書和很多老年人感嘆:“許多好東西眼看著就失傳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是亻革家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的亻革家武術如此沒落?本文從以下原因進行分析。
4.1 現(xiàn)代體育文化的強勢沖擊
隨著現(xiàn)代體育全球化的進入,奧林匹克強勢體育文化逐漸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主導,越來越多的學校體育、社區(qū)體育、大眾健身都被現(xiàn)代體育運動項目所占據(jù),這是不爭的事實。在亻革家聚集地所在的學校,體育課是籃球、田徑、羽毛球等體育項目,在亻革家人從事日常鍛煉的項目里,亻革家武術也是越來越少。亻革家武術生存土壤發(fā)生的巨變是亻革家武術日漸式微的一大因素。
4.2 體育人口的斷層,亻革家武術練習者流失嚴重
亻革家人生活聚集地大部分是老弱殘幼,青壯年背井離鄉(xiāng)到外打工,而這些青壯年的勞動者,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具有較好的亻革家武術基礎,是亻革家武術傳承和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但由于他們在亻革家生活環(huán)境中呆的時間很短,較難有時間去接觸和傳承亻革家武術;同時本該是亻革家武術的重要傳承群體--青少年在學校里更多接觸的還是現(xiàn)代體育,在西方體育的影響下,他們內心更容易接受現(xiàn)代體育文化如各種球類、游泳、田徑等等。這樣無疑會導致亻革家武術的傳承和發(fā)展產生斷層,從根本上影響到亻革家武術的生存和發(fā)展。
4.3 亻革家武術的傳承方式和宗族內文化制約
在以宗族關系為紐帶的亻革家人生活聚集地,由于他們大多數(shù)文化水平不高,宗族觀念較強,思想不開闊,同時心理戒防和排外意識比較強,使亻革家武術只能在族內傳承,而且交流也往往局限于他們族內進行,絕不輕易外傳。同時在傳授方面設置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規(guī)矩,并且多是夜間人少時相傳[4]。傳授方式還是較為古老的口傳身授,這就決定了亻革家武術的傳承大多處于“師徒制”或“家傳武術”的狀態(tài)之中。而口傳身授的弊端就是不能廣泛傳播,并且隨著老藝人的去世,他的武藝和練武的心得體會也會消逝。這種傳承方式和宗族文化制約,造成亻革家武術傳承單一,使亻革家武術不能得到較好的傳承和推廣,嚴重制約了亻革家武術的傳承和發(fā)展。
另外,隨著現(xiàn)階段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亻革家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現(xiàn)在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均使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亻革家武術忽視和遺忘。
5 結語
貴州省亻革家武術文化是貴州省未識別民族亻革家人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名片,它充分體現(xiàn)了貴州省亻革家人傳統(tǒng)體育文化觀念和體育精神,是貴州省未識別民族亻革家人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隨著,現(xiàn)代體育的沖擊,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亻革家人的生存環(huán)境翻天覆地的變化,均使亻革家武術的生存和發(fā)展不容樂觀。希望在全國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形勢下,各部門和亻革家人能夠重視起來,使亻革家武術枯木逢春,得以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高國璋.亻革家的歷史和風俗[J].貴州文史叢刊,1990(3):127-131.
[2] 曾佐希.武術奇葩—(亻亻革)家拳[J].中華武術,1994(3):28.
[3] 默夫.弓箭部落亻革家人[J].杉鄉(xiāng)文學,2010(7):66.
[4] 黎平.漫步且蘭黃平[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