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敏
摘 要:本文首先厘清了語言教學中通常使用的思維導圖(Thinking Map)的概念、含義和應用范疇;通過案例闡釋了八種基本思維導圖在言語邏輯表征方面的應用方法;結合我國中小學外語課程基于課文文本的課堂閱讀教學的實際,闡釋了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包括根據(jù)文體內容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使用思維導圖,以及利用思維導圖實現(xiàn)從理解到表達的能力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外語閱讀;教學;應用
思維導圖是利用圖形將思維過程展現(xiàn)為視覺表達的一種方式。但是中文所言的思維導圖在英文中可能有多種翻譯,如Mind Map或者Thinking Map,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含義和應用。
Mind Map 是20世紀60年代,被譽為英國“記憶力之父”的東尼·博贊提出來的一種思維工具,主要以樹狀結構,突出思考內容的體系、層次、重點,高度概括,層次分明。Mind Map被認為是提高記憶力、輔助筆記、整理知識要點與結構的工具,用來提升個人及集體的學習效能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比如規(guī)劃制定、時間管理、頭腦風暴等。
Thinking Map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wèi)·N.海勒基于對語義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在1988年開發(fā)的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Thinking Map包含八種基本的思維圖式,在他的著作Student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 SchoolBased Research, Results, and Models for Achievement Using Visual Tools里做了詳盡的闡釋。這八種基本的思維圖式在美國的中小學教學中被用于引導學生梳理思考路徑、厘清要素關系、強化推理過程,如今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教學。現(xiàn)在維基百科直接將Thinking Map定義為用于幼兒園到12年級的一套教學方法。*
Thinking Map的八種基本圖式包括圓圈圖、起泡圖、雙起泡圖、樹型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橋型圖,Mind Map比較近似于其中的樹型圖,強調思維的發(fā)散與層級關系。本文所討論的思維導圖,主要以Thinking Map的八個基本思維模式為基礎。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外語課程以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五個維度為目標導向,在針對學習素材的文本輸入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解碼詞句符號、理解文字含義,更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述的,其中的核心便是言語邏輯,即如何組織語言,表達所知所想。下面我們通過八種基本思維圖式的結構來分析語義的關聯(lián)方式,展現(xiàn)在外語教學中如何通過語言交互應用引導學生能夠積極組織語言,進行有意義的表達。
1.圓圈圖(Circle Map)
Circle Map由兩個圓組成,內部一個小圓呈現(xiàn)要描述的核心主題,外面一個大圓羅列了和這個核心主題相關的所有理解和描述。這種圖特別適合頭腦風暴,參與者把各自的想法直接寫在大圓里,在圓圈中心展現(xiàn)核心詞,外圍則提供與之相關的內容。這種圖式結構可以用于展現(xiàn)主題(the main idea)與具體要點(supporting details)之間的關系。
在語言教學中,圓圈圖可以被用于以下幾種場合:
(1)記錄閱讀文本中與核心詞或主題內容相關的文本內容,展現(xiàn)主題與分述內容的關系。
(2)梳理事物特征,羅列各個方面的特質,以完善對事物本身的定義。
(3)就一個主題展開頭腦風暴,記錄并分享相關認知。如圖1所示的圓圈圖,以“at the beach”為主題,通過頭腦風暴列舉出相關詞匯。這些詞匯實際上包含著三個類別的內容,分別是沙灘上有什么?我們在沙灘上玩什么?去沙灘要準備什么?
2.起泡圖(Bubble Map,抑或被稱作“氣泡圖”)
起泡圖也是以核心詞為中心,在環(huán)繞的氣泡中分別詳述相關要點。起泡圖與圓圈圖不同,它更強調分述要點在邏輯層級上的一致性。圖2所示的起泡圖以“have fun at the beach”為主題,環(huán)繞的五個要點分別羅列了在沙灘上可以開展的有趣活動。相對于圓圈圖,起泡圖的分述要點在層級關系上更為嚴謹清晰,除了內容上的一致,還要求詞性和短語結構的一致。
3.雙起泡圖(Double Bubble Map)
雙起泡圖主要用來進行比較異同。英文中比較相同點叫compare,比較不同點叫contrast,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都可以通過雙起泡圖來呈現(xiàn)。兩個被比較的核心詞放在兩個中心圓圈內,外面單獨連接的圓圈內展示不同點,中間共同連接的圓圈內展示相同點(見圖3)。
4.樹型圖(Tree Map)
樹型圖支狀延展各個層級的細節(jié),是Mind Map的基礎結構,也是應用較為廣泛的圖式結構,用來對事物進行分組或分類。在最頂端,寫下被分類事物的名稱,下面寫下次級分類的類別,依此類推。也可以用于梳理閱讀筆記,在第一層記錄主題(the main idea),第二層羅列闡釋主題的各個要點(sub-ideas),第三層分述佐證主題的具體細節(jié)材料(supporting details)。樹型圖可以用于自我介紹或者角色分析,下面是用樹型圖描述鯊魚的案例(見下頁圖4)。
從這個樹型圖中很容易看到描述的是鯊魚,從是什么、長什么樣和特殊能力三個維度展開描述。如果是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摘取文本內容進行樹型排列;如果是口語表達或者寫作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在展開具體描述的第二個層級里面,不斷擴展內容,比如描述What can it do? 時,除了游得快(swim fast),鯊魚還可以在深海捕獵(go hunting in the deep ocean)。
5.括號圖(Brace Map)
括號圖主要用于分析、理解事物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括號左邊是事物的名字或主題,第一層括號里陳述各個組成部分,幫助學習者理解一個物體的整體和其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括號圖展現(xiàn)對主題的拆解分析,以剖析內部的要素及相互關系。以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一年級起點)五年級教材關于Halloween的一組對話為例。對話的主題是Lingling和Amy在討論What is Halloween?(見圖5)。課文講述的是萬圣節(jié),但通過括號圖的主題拆解分析,我們從瑣碎的對話中看到關于節(jié)日的信息來自五個方面,包括什么時候?穿戴什么?做什么?吃什么?說什么?這個括號圖展現(xiàn)了描述節(jié)日的思維框架,可以用它詢問和描述任何一個節(jié)日。
6.流程圖(Flow Map)
流程圖主要用來表現(xiàn)序列,列舉順序、時間、過程、步驟等,能夠分析一個事件發(fā)展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解釋事件發(fā)生的順序。
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六年級教材中關于海倫·凱勒的一課即是比較典型的,以時間序列為敘事邏輯,以她生命各個階段的遭遇和成就來展現(xiàn)海倫·凱勒的風貌(見圖6)。
7.復流程圖(Multi-Flow Map)
復流程圖用來展示有多重序列的事件,也可以做因果關系分析。在中心方框里面是核心事件,左邊是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右邊是事件的結果。這是一個展示先后順序的過程,能夠看到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通過考慮原因和結果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及結果是什么。以外研版《英語》(一年級起點)四年級關于人物馬良(Ma Liang)的話題為例,下頁圖7的思維導圖以神筆(the magic paintbrush)為中心,展現(xiàn)兩個角色即馬良和“壞人”各自的用筆之道以及各自的結果,依據(jù)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展現(xiàn)了誰、做了什么、結果怎樣。
8.橋型圖(Bridge Map)
橋型圖主要用來進行類比、類推。將具有相關性的一組詞匯寫在橋型圖左邊橫線的上面和下面,按照這種相關性,在橋的左右兩邊寫下具有類似相關性的事物,以能夠形成類比或類推。我們仍然使用神筆馬良的課文示例。下頁圖8展現(xiàn)馬良和文中“壞人”各自的行為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八種基本思維導圖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各有特點。圓圈圖、起泡圖激發(fā)了兒童聯(lián)想發(fā)散的思維活動;樹型圖、雙起泡圖、流程圖和橋型圖等逐步引入了分類、對比、順序甚至類比的思維方法,幫助孩子不斷建立對事物的新的聯(lián)結關系。思維導圖不僅幫助學習者獲取和鞏固知識,還可以推動學習者對知識獲取過程的思考,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者對自我學習方式的了解和優(yōu)化。
在閱讀的過程中應用思維導圖、分析并記錄閱讀文本的信息本身就是揭示作者的思考過程。這種揭示不僅僅反映了作者的思考過程與表達技巧,也展現(xiàn)了學生對信息的理解,教師亦可以據(jù)此來評價、了解學習者的思考方法和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語言的活動都可以稱為閱讀教學。本文所指稱的閱讀教學是針對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以教材語篇文本為學習內容的引導性閱讀,以完成課程目標所指的語言學習任務,類似于close reading或者intensive reading(精讀)。以下筆者通過對精讀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梳理來討論思維導圖的合理應用方式。
1.閱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與思維導圖的應用契機
針對教材語篇文本的閱讀教學,其目的包括學習相關的英語語言知識,學習由語言所表征的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學習組織語言表達的邏輯和方法性知識,學習恰當應用語言的社會文化知識。教學的過程通常隨著學生理解程度的加深而推進。
(1)初讀文本,了解基本信息
初讀文本是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解決語言符號認知識別的問題,幫助學生初步閱讀,了解基本的文本內容,包括話題、主要信息,比如,誰?在哪里?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初讀課文,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閱讀文字的同時觀察圖片,通過一切可利用的視覺資源建構意義。為了輔助學生的理解,初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做一些預熱活動,其目的一是喚醒已有的相關認知,二是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從而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使用圓圈圖或者起泡圖進行頭腦風暴,針對核心話題展現(xiàn)自己所知,包括所知的詞匯或相關知識。
(2)深入閱讀,理解作者表達觀點的方式和寫作意圖
深入閱讀是對文本內容的精細拆分與重組的過程。所謂拆分即是個別化學習理解,個別到段落、單句、個別詞匯的認知。理解單個詞匯的方法可以有同義詞擴展、反義詞對比、修辭手法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等。個別單句的學習包括提煉句子基本結構成分,學習語法規(guī)則,精確地翻譯,了解修辭色彩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等,更重要的是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系,由句子構成段落之間的意義層次。這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作為文段語篇的基本結構,將文本中的詞句在思維導圖的結構之中摘錄重排,讓課文文段在視覺上結構化,顯現(xiàn)出作者的觀點、佐證或者闡釋觀點的維度、分析推理的邏輯線索,從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寫作方式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3) 反思性重讀,建構自己的觀點
真實的閱讀,不僅僅是吸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于延展認知,建構自己的觀點。通過思維導圖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作者闡釋或陳述的邏輯過程中獲得對事物或事件的深入理解,并與自身已有經(jīng)驗關聯(lián)在一起。這種關聯(lián)如果是一致的或是相互補充的,學生的認知過程則產(chǎn)生順應與同化的效應,學生的自有認知被肯定、被豐富,并獲得更有序的言語表達邏輯和更為豐富的語料。如果這種關聯(lián)有沖突,學習者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邏輯結構發(fā)現(xiàn)不同的視角,補充自己的認知領域。還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邏輯結構發(fā)現(xiàn)作者論據(jù)更為豐富,推理更為嚴密,以校正自己原有的認識。原則上我們認為作為語言學習范本的文本是值得學習者信賴,經(jīng)得起分析的。當然,我們也有可能通過對思維導圖的分析,發(fā)現(xiàn)論證中的不足而產(chǎn)生新的疑慮或否定,這都是基于理性思考的結果,是學習者通過閱讀思維能力得到成長、認知范圍得到擴展的成果。
2.閱讀文本的不同特點與思維導圖的選擇
思維導圖是解讀文本的思考工具,有什么樣的文本和閱讀任務就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思維導圖。在引導性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就在于啟發(fā)學生選擇合適的思考工具。
文章文體、內容和自身組織結構決定了理解文本需要選擇的思維導圖,也就是說課文文本是以什么思維導圖組織起來的,我們就選擇什么樣的思維導圖進行解構理解與分析重組。比如:
(1)故事性文本的鋪陳通常包含著嚴格的序列,時間的順序或空間場所的轉化,以及角色行為或感受的變化等。厘清故事性文本的線索就可以使用流程圖。而復流程圖可以表述較為復雜的角色關系、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等。
(2)非故事性文本如果是百科類文章,闡釋某一主題,則可以使用圓圈圖、起泡圖等分析描述主題的多種維度,表現(xiàn)主題事物呈現(xiàn)的多樣化特征。也可以使用括號圖和樹型圖為多樣化的事物進行分類。不同事物之間性質的比較則可以使用雙起泡圖,不同事物彼此類比則可以使用橋型圖。
(3)說理性的非故事文本,著重呈現(xiàn)觀點,要厘清核心觀點與次要觀點、觀點與分述細節(jié)、觀點與佐證素材之間的關系,我們通常會使用樹型圖或括號圖。
3.使用思維導圖,實現(xiàn)從語言輸入到輸出的能力轉化
思維導圖展現(xiàn)的言語邏輯是輔助學生表達闡述自己所知所想的思維工具,能夠幫助學生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閱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使用思維導圖來記憶范本文章的結構與內容,比如利用思維導圖的提示來復述課文,實現(xiàn)文本再現(xiàn)。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討論和分享他們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這一步被稱為文本再構。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新的類似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的訓練。例如描述一個類似的事物的概念,描述概念的特點時,選擇圓圈圖和起泡圖能夠更加一目了然地進行知識表征,使學習者能夠更清晰地表達。
這八種基本思維導圖并非獨立而僵化的存在,同一文本,根據(jù)分析目標的不同,也可以選擇多種分析框架。思維導圖給學習者帶來了可視化的語言分析工具,恰當使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拓展并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對語言的積累。然而,思維導圖在英語教學中并不只限于閱讀教學,但只有選用合適的工具并在教學的恰當環(huán)節(jié)使用,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從中獲取思考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