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慧珍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閱讀能力也是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高中生應重視主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的極大發(fā)展,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想要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向選拔者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為自己贏得一個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這些都需要運用嫻熟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都需要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為基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主題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每個學生都需要學習的一項能力,高中語文的閱讀大多是以散文、議論文、文言文等為主,高中生每天都被局限在固定的文本之中,沒有自己的新思路,久而久之,回答問題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樣的,沒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很難在高中語文閱讀理解題中拿到出彩的分數,教師也不明白到底該怎樣教學。竇桂梅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尷尬期”提出了主題教學的想法,將它運用到了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認為也可以將主題閱讀教學的想法作用到高中語文的教學中,以此來提高高中生的閱讀能力,以下是我提出的幾個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希望廣大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采納我的意見。
一、根據教學大綱確定主題
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之前需要確定教學的主題是什么,確定主題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工作,是由全校師生共同完成的。首先,需要由各個年級的語文組帶頭人與所有語文任課教師共同討論并備課,教師需要足夠了解教材的內容,包括文章的作者、作者的背景、寫作的背景、文章的具體內容、主旨大意、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其他寫作名人對文章的評價等,需要教師大量搜集文章的具體資料,同時還需要結合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的目標、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難點等,通過充分備課來確定閱讀教學的主題。主題有的時候在文章的前言部分顯示,有的時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或者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進度靈活確定主題,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氓》為例,在課堂學習的前期,教師要求的閱讀主題是理解全文,學生通過結合工具書或者字典翻譯全文,但是有些學生對于《氓》難以理解,因為學生沒有搞懂其中的一些翻譯,難以進行下面的閱讀工作,因此,教師需要及時調整主題,將主題調整為努力翻譯全文,最后教師講解《氓》中的難點翻譯,比如“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其中的“隰”念“xí”,是低濕的地方,翻譯是:淇水滔滔不絕終是有岸的,沼澤雖然寬闊但也是有盡頭的。
二、提升興趣,激發(fā)閱讀
俗話說:“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一件事情有興趣,才會充滿斗志,一直將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喚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自己全心全意投入語文的學習中。在新的課程改革在全國高校的范圍內推廣下,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跟隨時代的進步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將現(xiàn)代化的思維方式帶到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想提升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良好的師生關系很重要,有的時候,一個學生會因為一個老師而愛上這個老師所教授的課程,所謂“愛屋及烏”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平時的課上課下,教師需要多多關注學生,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冰冷的師生關系。其次,活躍課堂氛圍,傳統(tǒng)的課堂氛圍比較沉重,只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因此,教師需要靈活地轉換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多提問,或者進行一些有關課程的游戲,活躍課堂氛圍,帶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鞏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教師在課堂中四十分鐘自己講,而學生只是在講臺下聽,沒有一點兒課堂參與感,這樣的課堂模式不適合高中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懶惰的現(xiàn)象,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都不知道教師到底講了什么,重點難點知識都沒有掌握,等于在教室白白坐了四十分鐘,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需要教師運用主題閱讀教學,在課上,留出專門的時間讓學生先自己閱讀教材,通過自己的理解做出標記,當學生閱讀過后,教師再提問學生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重點講解學生不明白或者忽略的知識點,這種方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獲得知識。
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策略我提出了三點,其實不止這三點策略,還有更多的策略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發(fā)掘,通過轉變自己的思想,開拓更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升,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在高考的考場發(fā)揮自己的最大能力,最終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李宗平.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1).
[2]夏堅.對話式課堂教學中的隨機生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1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