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凰
【摘要】現在各大高校都在進行教學改革,民族地區(qū)高校聲樂教學也應當適應當代環(huán)境,改革創(chuàng)新,改變老套的教學模式,面對不同民族的學生,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本文從兩個方面分析民族地區(qū)高校聲樂教學模式,以現狀和改革探索為切入點,從實際出發(fā)探索民族地區(qū)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之路。
【關鍵詞】教學改革;多元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同胞被“漢化”,很少用自己本民族的母語,母語的缺失造成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損傷。因此,民族地區(qū)高校聲樂教育更要重視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建立民族地區(qū)高校教學特色,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是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民族地區(qū)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一直以來聲樂教學在眾多綜合性院校中都處于弱勢的地位,民族地區(qū)綜合院校的聲樂教育表現得更加明顯,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聲樂的發(fā)展。
(一)聲樂教學理念陳舊
聲樂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對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的聲樂教育還處在傳統(tǒng)的模式,琴房式教學,學生和老師溝通交流較少,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機械式的上課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影響了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民族聲樂教學中,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照搬運用在民族唱法上,對一些少數民族學生沒有確立獨特的培養(yǎng)模式,這樣適應不了現代多樣化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同時無法滿足當今的教學要求。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聲樂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根據聲樂大綱來進行教學,大綱編寫突出聲樂課堂教學多元化,能夠提高學生對聲樂學習的積極性。大多數大學生學習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老師在課上講的知識不能完全掌握,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聲樂教學是講授性的實踐課,更多是通過老師語言的表達,學生理解后進行歌唱。在課堂上往往注重歌唱技巧的解決,如音色的控制、共鳴腔體的運用、氣息的流動、歌唱位置的調整等相關要素。這些作為聲樂課的全部內容,可能會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產生枯燥乏味感,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聲樂教學缺少對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基礎音樂理論課的探討。因此,學生缺少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大多數學生處于在模仿老師音色的歌唱階段。
(三)聲樂教學沒有準確的定位缺少明確的教學目標
聲樂教學需要明確的目標,完善的教學系統(tǒng),了解每位同學的聲音特點,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在聲樂課堂上,教學定位較模糊,制約著聲樂課堂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影響聲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造成學生學習失去了方向,無法對自己專業(yè)有良好的規(guī)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聲樂教學的質量。教學目標不明確,注重對聲樂技巧的掌握,課堂上少了對作品的剖析與鑒賞。學生對作品鑒賞能力處于薄弱的狀態(tài),聲樂文化素質的修養(yǎng)無法提高,缺少文化底蘊,造成學生聲樂學習沒有明確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四)教輔有待進一步完善
現如今,普遍存在聲樂教材使用不夠靈活,很難適應多元化的聲樂教學要求。在聲樂教學中,表達作品的內容,把最深層次的含義能傳遞給聽眾,這才是歌唱的真正意義。因此,聲樂課教材的運用和學生的演唱曲目曲風的選擇就顯得尤其重要。一直以來,聲樂曲目的選擇都是根據學生的演唱程度,參照大綱的要求篩選出一些作品讓學生去練習。但是這樣布置出來的作品限制了學生聲樂學習的視野,往往把學生固定在一種單一的音樂風格上,失去了解其他音樂風格作品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可能出現演唱一種風格習慣后,再回頭欣賞其他音樂風格作品不自覺地會產生抵制或排斥現象。較大程度遏制著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由此可見,高校在教輔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敢于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材用具。
(五)課程設置需要進一步完善
高校中的課程設置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聲樂課程設置沒有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參照學生的特點來完善聲樂教學課程設置。聲樂教學沒有具體的針對性,從而難以激發(fā)學生對聲樂課的熱情。授課方式多是口傳心授,內容也是偏向于專業(yè)技術性的訓練,缺少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文本形式的呈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比較模糊。
二、民族地區(qū)高校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一)增強專業(yè)課教學形式多元化
在民族地區(qū)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如采取模仿專業(yè)音樂學院的教學形式,不根據自己民族地區(qū)的特色和課程設置的特點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聲樂教學將處于被動狀態(tài)。一直運用的老師范唱,學生學唱,會局限學生的音樂風格發(fā)展。學生一味地模仿老師的聲音將會導致“千人一聲”的效果。因此,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從網絡和圖書館下載、借閱各個教學名師的教學視頻提供給學生學習,并現場對名家的聲樂課程講授做出分析和解釋,讓學生對聲樂教學過程有直觀的感受。同時,教師也可以把一些精華的理論觀點吸收過來,融入到自己的聲樂教學中。
(二)逐步增強地區(qū)民族性聲樂教學
聲樂教學民族性,指建立在民族地區(qū)的高校在少數民族文化影響下進行的課堂教學過程。課堂中所教授的內容、活動、方法應體現出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特色。針對一些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學生,所設置的聲樂課程要符合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突出特色,提前做好學生每學年聲樂學習的目標規(guī)劃。避免在歌唱方法上阻礙學生的聲樂發(fā)展道路。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民族地區(qū)聲樂教學的課程設置,可從學生的嗓音條件、音色的特點、感悟能力等方面入手,從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規(guī)律出發(fā),設置民族地區(qū)原生態(tài)唱法的聲樂課程,從而突出學生的演唱特色。
(三)增強實踐經驗的多元化
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舞臺表演有機會得以展現。舞臺實踐課程和聲樂專業(yè)課可以互相結合,以公開大課的形式在音樂廳進行。學??梢远ㄆ谂e行藝術周,老師們合開一場音樂會,同學們在自己平時所學的專業(yè)中選出一兩項成績較優(yōu)異的來參加藝術周的專業(yè)比賽。藝術周有老師和同學的加入促進了音樂文化交流,使藝術氛圍更加濃郁。定期舉辦教學班音樂會,增加學生上臺的機會,鍛煉學生的膽量,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一種檢驗。無形之中增加了聲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提高了聲樂教學質量。
(四)教材的選擇
針對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yè)方向使用的教材,習慣把單一的聲樂作品作為學生學習的教材使用。這種做法不太適用于現定的人才方案培養(yǎng)模式。音樂教育、音樂學的培養(yǎng)方案重要的一條是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師,但現實中的聲樂課堂教學思路還是在模仿專業(yè)音樂學院培養(yǎng)專業(yè)歌手的模式。因此,音樂學和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教材應以普通中小學音樂課程為標準選取相對應的適合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的師范類教材,最終符合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
(五)完善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培訓
在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中,應當重視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培訓,把同學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轉變成社會效應。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培養(yǎng)目標,可以開設一門中小學音樂教學法的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并掌握其基本規(guī)律,使它能夠與現階段聲樂課堂中所教授的中小學音樂作品分析相結合。
(六)學生聲樂考核中,注重實踐性
聲樂考試與其他理論科目考試不同,它不需要筆試,是一門實踐性的藝術課程。所以,對于聲樂課程考試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元化的。學生的考試作品可以針對民族地區(qū)選擇一些具有民族價值意義的作品。本科四年,在學習的第四年上學期,適當地把學生音樂會實踐納入考核的內容之中。這樣,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歌唱技能也有了提高,更能適合社會的需求,為畢業(yè)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七)開展互動式教學
聲樂課堂可以是輕松的、自由的,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大膽地對作品進行處理,用自己的方式對作品進行情感表達。對于一些選擇了具有民族特色作品的同學而言,可以把民族樂器帶進課堂,如笛子、古箏、二胡等,這些作為伴奏音樂會烘托出歌曲的意境,使聲樂課不再枯燥。甚至可以加入歌劇小片段的表演唱,這將是聲樂課和舞臺表演課的完美結合。
(八)啟發(fā)式教學的運用
聲樂藝術是最具有聽覺效果的藝術,它是集合了演唱者的表現能力、感染能力、聲音狀態(tài)、歌曲情緒處理、舞臺臺風等的一門綜合藝術。演唱者掌握好這些技術,不是單一地從老師課堂上的口傳心授、你教我唱中去獲得。相比于其他理論課程,聲樂課程更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教與學要達到默契。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練聲和唱作品,不論對歌唱技巧(呼吸、氣息、位置、共鳴腔體、歌唱通道)還是作品背景、創(chuàng)作意義的理解都是抽象的。在課堂上要想高效率授課,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法是需要改善的。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法更適合學生對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啟發(fā)式教學是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運用啟迪觀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反復的歌唱訓練中通過教師的指導,找準發(fā)聲的狀態(tài)、對作品有基本的處理能力,以此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科學演唱風格。
三、結語
近年來,如何完善民族地區(qū)聲樂教學改革,這個問題一直擺在眾多聲樂工作者的面前。聲樂教學改革正在進行中,處于一線的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努力創(chuàng)新和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教育教學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人才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教學。聲樂教育更需要多元化的模式,在吸取美聲唱法的精髓同時發(fā)展中國民族特色。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啟發(fā)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使學生技能性和藝術修養(yǎng)互相促進、相互提升。堅持這樣做,筆者相信,聲樂教學將會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譜寫華麗的篇章。
參考文獻
[1]王士魁.靈活多變的啟發(fā)式聲樂教學[J].中國音樂, 2013(02).
[2]徐敦廣.當前我國高師聲樂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國音樂教育,2012(08).
[3]張世均,甘愛冬.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與特點[J].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4]王縱林.高校音樂專業(yè)如何加強民族聲樂教學——評《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三)》[J].中國教育學刊,2015(04).
基金項目:本文是阿壩師范學院2017年質量工程項目“民族地區(qū)高校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7127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