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學院 孫洪波 楊玉珍
處所倒裝結構(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 LIC)(Bresnan & Kanerva 1989; Hoekstra & Mulder 1990; Bresnan 1994; Polinsky 1993, 1995)是當前學界存現句研究的熱點和核心問題,同時它也是論元實現的重要問題,即位于句首位置的處所短語如何實現為主語,處所短語位置交替(alteration)的生成過程,以及處所倒裝結構的跨語言類型學的比較等都是論元結構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學界對處所倒裝結構的研究主要關注兩大問題。第一是該結構的句法生成問題,即位于句首位置的處所短語如何實現為主語。處所倒裝結構常常對基本的投射規(guī)則提出挑戰(zhàn),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是處所結構可以實現為核心論元,占據主語位置,而真正的語義主語則占據常規(guī)賓語的句法位置,從而形成[PP V NP]處所倒裝結構。第二是處所倒裝結構中動詞的類型問題。
本文討論日語中典型的處所倒裝結構,并通過與英語處所倒裝結構的對比,探討日語處所倒裝結構的句法生成方式以及能夠出現在該結構中的動詞類型。
LIC主要有兩大句法語義特點:第一,非常規(guī)的語序問題 [PP V NP];第二,進入LIC的動詞的類的問題。關于動詞類型,一個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非賓格動詞能夠進入該結構。比如,表示存在、出現的動詞(Coopmans 1989; Hoekstra & Mulder 1990)。之后的研究對該“非賓格分析”方案提出了質疑,認為某些非作格動詞也能出現在LIC (Levin & Hovav 1995)。比如動詞work是典型的非作格動詞,但是也能出現在LIC中,如(1)所示:
(1) On the third floor worked two young women called Maryanne Thomson and Ava Brent, who ran the audio library and print room.
(Levin & Hovav 1995: 224)
Kuwabara(1995)根據“分裂VP假設”(split-VP hypothesis)指出,出現在LIC中的非作格動詞在推導過程中變成了非賓格動詞。根據該分析,非作格動詞work基礎生成于底層的VP, 作為VP的中心語。通過中心語到中心語的移位(head to head movement),它移位至上層vP的中心語位置。在該位置,它組并(incorporate)到一個抽象的、不實現為語音的非賓格動詞Vu上,從而轉變?yōu)榉琴e格動詞。該分析的好處是能夠解釋LIC中的非作格動詞具有和非賓格動詞相同的一些性質。如(2)所示。
但問題是,Kuwabara所提出的這個語音為空的抽象非賓格動詞的本質是什么? Nakajima(2001) 曾指出英語中的LIC和日語中的“niwa-iru”結構具有很多相似性,并把“niwa-iru”結構稱為日語的LIC結構。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are working senior persons.”
“In the park are playing many kids.”
Nakajima(2001)注意到(3)中的非作格動詞hataraku(work)和asobu (play)和表示處所的-ni短語共現時,它們詞匯轉化為狀態(tài)動詞。英語中不存在這種轉化方式。日語中證明這種詞匯轉化方式的明顯證據是,它有表示狀態(tài)的存在性詞綴-iru。因此,日語處所結構可表示如下:
(4)
[VV-te-iru]
該圖適用于某些非作格動詞,但是不能應用于run、walk這樣的運動動詞,盡管它們也屬于非作格動詞(Levin & Hovav 1995)。然而,語言事實是,運動動詞完全可出現在英語LIC中。如(5):
(5)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根據Nakajima(2001)的分析,當運動動詞aruku(walk)與表方向的-ni短語和表存在的詞綴-iru共現時,它在詞匯性質上轉變?yōu)闋顟B(tài)動詞。但是,下面這句日語處所結構不合語法,為Nakajima的分析提供了反例。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注意:此處LOC 既表示處所也表示方向。句尾詞綴-ita是詞綴-iru的過去式。
但是(6)中的句尾詞綴-iru如果換成表示“來”的詞綴-kuru,該句就變成合法的,如(7):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因此,對應于英語LIC的日語處所結構應該有兩類:“niwa-iru”結構和“niwa-kuru”結構。如(8)所示:
(8) 日語處所結構
a. “niwa-iru” 結構
[VV-te-iru]
b. “niwa-kuru”結構
[VV-te-kuru]
Hatakeyamaetal.(2008) 從句法結構的角度分析了英語中的LIC與日語處所結構中的非作格動詞如何轉換為非賓格動詞。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are working senior persons.”
(9)中的hataraku是行為動詞,因為它能與-de短語共現,-de短語表明動作發(fā)生的處所,但是該動詞不能與表示存在的處所-ni短語共現。
“Senior persons work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一般認為行為動詞是非作格動詞。因此,英語和日語中的work都應該看作是非作格動詞。然而,在(9)中,該動詞與存在性詞綴-iru結合時,就能夠與-ni短語共現。眾所周知,-ni短語一般與表示存在或出現的狀態(tài)動詞共現。因此,Hatakeyamaetal.(2008)認為,日語中hataraku與存現性的-iru詞綴結合時,就轉變?yōu)榉琴e格動詞。其句法轉換結構如(11):
(11)
(11)中,從下層的動詞hataraku到上層的動詞詞綴-iru之間發(fā)生了中心語到中心語的移位,形成了hataraite -iru。 對比樹圖(2)和(11),日語處所結構中的動詞轉換為非賓格動詞的形式與英語LIC的唯一差異在于中心語的位置。日語中心語是右向的,英語的中心語是左向的。這歸因于兩種語言的中心語的參數設置差異。日語是中心詞后置(head-final),英語是中心詞前置(head-initial)。
因此,Hatakeyamaetal.(2008)假設,英語的非賓格動詞Vu對應于日語的存現詞綴-iru,其抽象句法語義為BE。(2)中的動詞 work從底層V位置提升到上層中心語空的BE位置,形成復雜“work+BE”結構。該結構對應于日語中的復雜動詞結構 “hataraite-iru”。
英語LIC中的walk經過中心語到中心語的移位也能形成 “walk+BE”結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6)和(7)對應的日語處所結構中,包含的不是詞綴-iru, 而是-kuru (come)。 因此英語中的非賓格動詞Vu對應的是詞綴-kuru, 其抽象語義是COME。所以,中心語到中心語的移位后,它們形成的是“walk+COME”復雜結構,而其對應的日語復雜結構是aruite-kuru (例〈7〉)。
簡言之,英語LIC中的VP可粗略圖示如(12):
(12) [VP[VVi-BE/COME] [VP[Vti]…]]
英語LIC中的非作格動詞基礎生成于底層的VP,然后提升至上層VP的中心語位置,組并成并不實現為語音的非賓格動詞BE或BECOME。這樣,不管動詞原來是非賓格動詞還是非作格動詞,只要進入該結構,就獲得了非賓格性。
觀察語料(13)和(14),日語中的小品詞-ni既可表示處所LOC,也可表示方向性DIR。
(13) 包含-ni的處所PP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are working senior persons.”
(14) 包含-ni的方向性PP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Hatakeyamaetal. (2008) 認為PP的允準條件是:
(15) 詞綴-iru允準處所PP, 而詞綴-kuru允準方向性PP。
在句法結構上,如(11)所示,(13)中的hataraku和(14)中的aruku提升至上層VP,分別與詞綴-iru和-kuru結合。在該位置,它們都成分統(tǒng)制(c-command)-ni短語(即PP)。據此分析,詞綴是中心語,決定了其成分統(tǒng)制的PP的語類。因此,其基本假設是:日語處所結構中,只有受-iru或-kuru成分統(tǒng)制的PP才能提升至句首位置。
那么,允準條件(15)是否也適用于英語的LIC呢?英語與日語處所結構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英語中的詞綴是隱性的(covert),而日語中的詞綴是顯性的(overt)。統(tǒng)一的解釋是,對應于日語小品詞-iru的空語素BE允準了處所PP, 而對應于日語小品詞-kuru的空語素COME允準方向性PP。(1)中的非作格動詞work提升至上層空中心語Vu (空BE)位置,形成復雜動詞結構“work+BE”。 受“work+BE”成分統(tǒng)制的PP受到允準,形成處所PP, 即on the third floor。
(16) a. {Into/*In} the room walked John.
b. John walked {into/in} the room.
(16b)中,行為動詞walk可分別與處所PP和方向性PP結合,句子合法。而(16a)是LIC, 只允許方向性的PP。按照Hatakeyamaetal.(2008)的分析,這是由于walk提升至上層空中心語COME, 而非BE的位置,形成復雜動詞結構“walk+COME”, 該空中心語COME允準方向性PP, 即只有方向性PP [into the room]受到允準出現在英語LIC中。所以,前置的PP的性質影響了句子的合法性。
上述討論的都是LIC中正常謂詞的情況,這些謂詞都具有非賓格性,即使如walk這類的非作格動詞,在進行句法生成的過程中,也與中心語位置上的空輕動詞結合,從而轉換為非賓格動詞,該結構表明的是一種處所關系,即空間性。另外,日語中還有一類表明部分和整體關系的存在句,牽涉到不可讓渡的領屬關系,如例(13)。該現象在Muromatsu(1997)中作為領屬結構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表示部分性和處所性的LIC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表示部分性的存現句的主語是-ni短語,而表示處所的存現句的主語是由-ga標記的名詞短語,這兩種主語都觸發(fā)主語敬稱問題。第二,部分性和處所性存現句中的-ni短語不同的兩類,分別是與格主語(dative subject)和后置謂詞。因此這兩種不同的-ni短語在wh-問句中有不同的句法表現,分別是話題化(topicalization)和主語化(subjectivization)。第三,謂詞的性質不同。部分關系中的謂詞體現的是個體-平面,而空間關系中的謂詞是場所-平面。第四,由-ga標記的名詞短語。部分關系中的由-ga標記的名詞短語不是指稱性謂詞,不能占據主語位置,而處所性關系中的由-ga標記的名詞短語是指稱性論元,能夠占據句子主語位置。因此,在有定性效果(definiteness effect)上,兩種由-ga標記的名詞短語是不同的。
本文認同Muromatsu(1997)指出的第三條和第四條區(qū)別,但是他指出的前兩條尚有商榷之處。他的第一條區(qū)別僅僅是作者對語料的觀察和描寫,并未觸及日語LIC的核心性質,即該區(qū)別不能反映LIC最根本的形態(tài)句法特點。在本文的第四節(jié)討論中,(13)是含有-ni的短語做主語,是典型的LIC,確實表明了second floor 與this building之間的部分性關系,這與Muromatsu(1997)的觀點一致。但是觀察(14),它也是含有-ni的短語做主語,而且也是LIC結構,可是無法解釋the room 和John之間的部分與整體關系。所以第一條區(qū)別的前件有解釋力過強的問題。至于觸發(fā)主語敬稱的原因,由于不是本文的側重點,暫且不論。
Muromatsu(1997)指出的第二條中-ni短語所體現出的不同是由于句法操作的差異造成的,表示部分關系的LIC是話題化的結果,而處所性關系是由于主語化造成的。這種解釋會造成句法解釋的理論內部的復雜化,使得整體理論的解釋覆蓋力不強,而且有就事論事而特設理論的嫌疑。本文認為,無論是“niwa-iru”結構還是“niwa-kuru”結構,它們的句法生成都是話題化的結果,直接證據就是日語是一種形態(tài)豐富的語言,謂詞前的處所結構都帶有明顯的話題化標記TOP。這在理論上具有簡約性(simplicity),而且解釋力更強。
至于部分性和處所性存現句中的-ni短語是不同類型問題,本文認為這是由于擴展投射原則(EPP)作用的結果,只有符合EPP的名詞短語才能進入該位置。Kempchinsky (2002)以西班牙語的LIC結構為例,給出了跨語言的支持證據。關于表示部分性關系的LIC動詞后的主語是與格的問題,如果這一論斷成立的話,則無法解釋(13)和(14)中的后置名詞主語的格位問題,而且對于存在性關系的LIC提出的“謂詞后置”僅僅是個句法觀察,前者是語義的格位問題,后者卻是句法操作問題。這本身就存在判別標準不一致的問題。本文認同Lasnik(1992)在Belletti(1988)的基礎上提出的觀點,動詞后的主語被分派的是部分格(partive case),部分格不是結構格, 可以更好地解釋具有部分性關系的LIC的語義。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LIC結構的歧義問題。Kuno (1971) 注意到了LIC結構與常規(guī)結構轉換過程中轄域(scope)的區(qū)別。
(17) Some actresses stood on every stage
(? > ?, ? > ?)
(18) On some stages stood every actress
(? > ?, *? > ?)
這種區(qū)別可以用Nevins & Anand(2003)提出的“概括性條件”解釋。
(19) 非主格主語不能取比表層位置更窄的轄域。
(17)中的some actresses 是主格,PP只能是非主格,但卻不是主語,因此不適用條件(19),故它可有兩種轄域解讀。在(18)中,PP被顯性分派給主格,而every actress則是非主格主語,因此,every actress在表層賓語位置只能取窄域,不能獲得寬域解讀。這是(17)和(18)中LIC在量化上的歧義解讀的區(qū)別。
Nakajima(2001: 45)從事件語義學和生成詞匯學的特質結構(qulia structure)角度定義LIC動詞的必要性條件,即狀態(tài)次事件條件:
LIC動詞的狀態(tài)次事件條件在LIC中起作用,當且僅當其(或包含該動詞的VP的)詞匯表征牽涉到指向狀態(tài)的核心的最終次事件結構,表明某物AT某地的特質條件, AT是表明處所介詞的算子。
該條件要求動詞的詞匯表征包括指向結果狀態(tài)的核心次事件,意味著某物在某地的特質條件。非作格動詞和非賓格動詞采取與處所或方向性短語共組(co-composition)操作時,滿足該條件。日語LIC為該條件提供了重要證據,尤其是非作格動詞的日語處所結構中,表示狀態(tài)的詞綴必須附加到相應動詞上。詞匯表征中的核心次事件結構在日語處所句中的形態(tài)是通過存現詞綴-iru來體現的,這表明處所狀態(tài)。這也為本文提出的中心語到中心語的句法生成模式提供了依據。
本文是對Kuwabara (1995)和Nakajima (1993)的進一步論述與發(fā)展。Kuwabara(1995)僅僅指出LIC中存在未實現為語音的非賓格動詞,但是沒有詳細考察該非賓格動詞的實質。本文通過英日LIC的對比考察,認為存在兩種未實現為語音的非賓格動詞,空BE和空COME。Nakajima (1993, 2001)也注意到了存在兩種空賓格動詞,但是卻忽略了兩種空中心語與共現的動詞類型的聯(lián)系。本文發(fā)現,日語處所結構中的空中心語BE和COME分別對應于日語中的詞綴-iru和-kuru,并且詞綴的類型與前置的PP類型有緊密關系。
參考文獻
Belletti, A. 1988. The case of unaccusatives [J].LinguisticInquiry19 (1): 1-34.
Bresnan, J. 1994. Locative inversion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Universal Grammar [J].Language70 (1): 72-131.
Coopmans, P. 1989. Where stylistic and syntactic processes meet: Locative inversion in English [J].Language65 (4): 728-751.
Hatakeyama, Y.etal. 2008. Verb movement in Japanese revisited [J].JournalofJapaneseLinguistics24: 89-103.
Hoekstra, T. & R. Mulder. 1990. Unergatives as copular verbs: Locational and existential predication [J].TheLinguisticReview(7): 1-79.
Kempchinsky, P. 2002. Locative inversion, PP topicalization and the EPP [C] // T. Satterfield,etal. (eds.).CurrentIssuesinRomanceLanguag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45-159.
Kuno, S. 1971. The position of locatives in existential sentences [J].LinguisticInquiry(2): 333-378.
Kuwabara, K. 1995. Buntaitouchi -no Shintakkusu (The syntax of stylistic inversion) [C] // K. Takami (ed.).Nichieigo-noUhouidouKoubun(RightwardMovementConstructionsinJapaneseandEnglish). Tokyo: Hituzi-syobo. 93-118.
Lasnik, H. 1992. Case and expletives: Notes towards a parametric account [J].LinguisticInquiry23 (3): 381-405.
Levin, B. & M. R. Hovav. 1995.Unaccusativity:AttheSyntax-LexicalInterfac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uromatsu, K. 1997. Two types of existential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J].Lingua101: 245-269.
Nakajima, H. 1993. Seisei-bunpou Sai-Nyumon 8: Seisei- riron -wa Genri-teki Setumei-wo Kanou-ni-suru (Reintroduction of Generative Grammar 8 (series): The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can provide principled explanation) [J].Gengo(Language): 104-109.
Nakajima, H. 2001. Verbs in locative constructions and the generative lexicon [J].TheLinguisticReview18 (1): 43-67.
Nevins, A. & P. Anand. 2003. Some agreement matters [C] // G. Garding & M. Tsujimura (eds.).Proceedingsofthe22ndWestCoastConferenceonFormalLinguistics. Somerville: Cascadilla Press. 370-383.
Polinsky, M. 1993. Subject inversion and intransitive subject incorporation [C] // B. Katherine,etal. (eds.).PapersfromtheAnnualRegionalMeetingoftheChicagoLinguisticSociety29-1.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343-362.
Polinsky, M. 1995. Non-terms in complex predicated: From incorporation to reanalysis [C] // C. S. Burgess,etal. (eds.).GrammaticalRelations:TheoreticalApproachestoEmpiricalQuestions.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35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