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 趙 晶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愈加密切,中西文化的溝通不斷深入,影視劇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已經(jīng)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每年都引入大量的外國影視作品,堪稱影視翻譯的大國,影視翻譯也成為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錢紹昌 2000: 61)然而,大量引進國外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同時,國內(nèi)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輸出卻遠未跟上步伐,由此造成影視傳播的文化逆差。同時,國產(chǎn)影視劇的字幕翻譯還存在意義交流不暢、傳播力不強的實際問題。字幕翻譯質(zhì)量直接決定了國產(chǎn)影視作品在海外的接受程度和受歡迎程度,而文化詞匯的翻譯又是影響字幕翻譯質(zhì)量的重要方面,向來是字幕翻譯中的難點,在文化密集傳播的今天,更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Castells(2009)認為,“傳播力”是一種實力和傳播的效力?!霸捳Z傳播力”指話語的實力和傳播效力。成功的外宣翻譯話語必須具有高傳播力,本文以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為例,從話語傳播力的視角探索國產(chǎn)影視劇——尤其是飽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產(chǎn)影視劇——文化詞匯的翻譯方法和策略,探究如何建構(gòu)有傳播力的字幕翻譯話語,以便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推進我國影視作品和傳統(tǒng)文化的海外交流。
字幕翻譯是影視翻譯的一種重要范疇,分為語內(nèi)字幕和語際字幕兩種。其中,語際字幕是在保留影視劇作原聲的情況下將源語所對應(yīng)的譯文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說的字幕翻譯。Gottlieb(1997: 309)將字幕翻譯定義為“對瞬時性、多符號文本的追加的、同步的書面翻譯類型”。相對于配音而言,字幕翻譯可擺脫語音的束縛而更注重語義的傳遞,也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更受年輕人歡迎的一種翻譯模式。近年來,字幕翻譯的研究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guān)注(Mubenga 2010; Sibson 2012; Pinto 2013; Shiryaeva & Lungu Badea 2014)。
字幕翻譯既有普通翻譯活動的基本要求,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傳統(tǒng)的筆譯相比,字幕翻譯更像是即時、現(xiàn)場的言語交際。字幕顯示有時間的限制,一般為2至3秒;在屏幕上的空間同樣有限,一般控制在兩行以內(nèi),每行的字數(shù)(或詞數(shù))不應(yīng)超出15個;字幕還應(yīng)與相應(yīng)人物的話語同步出現(xiàn)。由于字幕翻譯的特殊性,可將其特點總結(jié)為:瞬間性、通俗性、簡潔性和無注性。也正是由于其特殊性,字幕翻譯的方法和策略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本翻譯。
影視藝術(shù)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了影視翻譯必然和普通書面語的翻譯有所不同。(張春柏 1998: 50)丹麥研究者Gottlieb(1992)提出了10種影視翻譯的方法(展譯、釋譯、轉(zhuǎn)譯、仿譯、抄譯、換譯、縮譯、減譯、刪譯和棄譯),堪稱影視翻譯的經(jīng)典之論,至今仍有重要影響。李運興(2001: 39)認為處理字幕翻譯文化詞語有5種常見模式:直入式、阻斷式、詮釋式、融合式和歸化式。黃忠廉(2002: 93)把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稱為“變譯”。影視字幕翻譯正是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需求而完成的活動,“變譯”的使用尤為突出。
《甄嬛傳》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該劇情節(jié)跌宕,語言考究,敘事宏大,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劇中人物關(guān)系錯綜復雜,講述了主人公甄嬛如何從不諳世事的少女成長為善于謀權(quán)的深宮貴婦。自2012年開播以來,接連掀起收視高潮,被譽為改編劇的成功典范。美版《甄嬛傳》經(jīng)專業(yè)團隊打造與翻譯,將原劇的76集重新剪輯為6集的電視電影,登陸歐美主流電視臺并取得不俗的收視成績,真正實現(xiàn)了國產(chǎn)影視劇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的目標。
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所有語言要素中,詞匯是對文化反映最為直接、最為迅速的要素。(王衍軍 2014: 1)文化詞匯不同于一般詞匯,它蘊含并體現(xiàn)著不同民族獨有的社會文化含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語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詞匯,無不滲透著文化的內(nèi)涵。本文的漢語文化詞匯是個廣義概念,指“一種語言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王衍軍 2014: 2),包括典故詞、成語、俗語、諺語等飽含文化內(nèi)涵的固定短語。
美版《甄嬛傳》字幕翻譯所要處理的文化詞匯可分為以下幾類:專有名詞(稱謂類、物名類、地名類和事名類)、四字成語和俗語。如何翻譯這些文化詞匯以達到提升影視傳播力的目的,下文將結(jié)合該劇的字幕翻譯,依次加以討論。
漢語的文化詞匯折射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專有名詞則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全劇中專有名詞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根據(jù)其指稱的內(nèi)容,我們將其分為以下4類:稱謂類、物名類、地名類和事名類。
1) 稱謂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甄嬛傳》聚焦中國封建王朝皇宮的生活萬象,故事人物錯綜復雜,有諸多與封建時代門第階級觀念相關(guān)的復雜稱謂。僅皇帝的嬪妃,就有“答應(yīng)”“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后”等多個稱謂。除此之外,還有“王爺”“親王”“皇太后”“福晉”“側(cè)福晉”等其他稱謂。然而它們在美國文化中并沒有對應(yīng)的說法,譯者需費一番思量尋找目標文化體系中的替代項。
先來看皇帝嬪妃的譯法。最低等級的“答應(yīng)”和“常在”譯為 Second Attendant和 First Attendant。根據(jù)辛克萊(2002: 107),“Attendant is someone whose job is to serve people in a shop, museum, etc.”??梢钥闯觯g者此處的選擇主要是從“答應(yīng)”和“常在”的引申意義出發(fā),表示皇帝身邊的侍奉之人,借用attendant一詞表達此意,屬于借譯法。所謂借譯法,指借用目的語文化中相近或類似的詞匯對應(yīng)源語文化詞匯的方法?!百F人”譯為Noble Lady可看作“直譯法”?!皨濉弊g為Concubine,根據(jù)辛克萊(2002: 382-383)的釋義,“A concubine is a woman in former times who had a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who was not married to her and who may also have had a wife”??梢姡琧oncubine的內(nèi)涵與漢語的“嬪”并非對等,此處仍為“借譯法”?!板薄百F妃”和“皇后”分別譯為Consort、Noble Consort和Empress,“皇貴妃”譯為Imperial Noble Consort,皇太后譯為Empress Dowager。其中Consort是指“the wife or husband of the ruling monarch”(辛克萊 2002: 397)??梢姡鲜鰩滋幰彩侨诤狭酥弊g法和借譯法,與目標語受眾文化形成一定的互文性,有助于受眾的接受和理解,確保影視翻譯話語的傳播力。
再來看皇帝兄弟的譯法,譯者的處理方式是上溯到英國文化、歐洲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去找相對應(yīng)的術(shù)語,借鑒了“公、侯、伯、子、男”的西方等級劃分,進行相應(yīng)的轉(zhuǎn)換和處理。其中,作為稱呼語泛稱的“王爺”譯為 Lord或His Lordship。此外,“敦親王”譯為 Duke Dun,“果郡王”譯為 Marquess Guo。辛克萊(2002: 581)解釋duke有兩個義項,可指“公爵”或“(公國的)親王,君主”;Marquess指等級在duke和earl之間的貴族男性成員。(辛克萊2002: 1190)兩者的含義均與封建中國皇權(quán)社會下的“王爺”有所不同,但是考慮到目標受眾的接受度,譯文采用“借譯法”,借用目標文化下讀者熟知的概念,助力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
2) 物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對于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詞,跨文化翻譯中如何處理一直是翻譯中的難題之一。正如孫致禮(2000: 359)指出的,翻譯的最大困難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甄嬛傳》對物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見下表1。
表1 物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上述物品都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背景,是中華文化的專屬物,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對應(yīng)物空缺。例如,“步搖”指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因其行步則動搖,故此得名。其制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如果是典籍翻譯,可通過加注的形式對該物品的具體所指、來歷等加以說明,進而填補西方文化的空缺。然而,由于字幕翻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此處只能通過“簡譯”法,取“步搖”的上義詞即“飾品”(ornament)加以對應(yīng)。由于有畫面的輔助作用,目標受眾也能直觀地了解何為“步搖”,跨文化交流也在此過程中得以完成。
包惠南、包昂(2004: 10-11)和金惠康(2003: 152)都主張跨文化漢英翻譯過程中,遇到中國文化信息在譯語中無對應(yīng)物時,可采用音譯法。但是,由于影視翻譯的無注性,單純的音譯有時難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釋義,合谷穴的譯文正是采用了這種“音譯+釋譯法”。合谷穴(Hegu acupuncture point)是中醫(yī)針灸常用的穴位之一。合,合攏,谷,山谷。此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二骨相合形如山谷,故此得名。目標受眾缺乏對中醫(yī)針灸的相關(guān)知識背景,若詳加解釋也不現(xiàn)實,只得退而求其次,合谷取音譯,“穴”采用acupuncture point加以對應(yīng)。
又如,“鳳鸞春恩車”指古代皇帝召幸妃子侍寢時接妃子到皇帝寢宮的專用車。譯文作Imperial Favor Carriage,為“釋譯法”。香料譯為perfume(香水),然而香料和香水其實并不對應(yīng)。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2012: 1421-1422)的注釋,這里的“香料”指天然香料,是常溫下能發(fā)出芳香的有機物質(zhì),多從動物或植物體中取得,如麝香、靈貓香以及玫瑰、薔薇等的香精油。然而,英語的perfume一般只指液體的香水,與中文的“香料”并非指同一事物,但由于無法在目標文化系統(tǒng)中找到對應(yīng)物,只得以現(xiàn)有最接近的事物加以表達,屬于“借譯”。
由于影視翻譯的無注性,單純的音譯有時難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因而譯文或者選用簡譯法(如步搖),或者采用音譯+釋譯法(如合谷),或者采用釋譯法(如鳳鸞春恩車),或者采用直譯法(如金縷衣)。凡此種種譯法都考慮到目標受眾的接受度,以期保障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
3) 地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劇中的文化地名詞匯主要包括各宮的宮名、皇宮內(nèi)的部門機構(gòu)名等。地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見下頁表2。
與物名類的文化詞相似,地名類文化詞的翻譯也多用借譯法和釋譯法。如“景仁宮”“翊坤宮”分別譯為Jingren Palace和Yikun Palace。需要注意的是,漢語的“宮”和英文的palace很難看成是對等物。這里的“宮”應(yīng)為“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如“宮殿、東宮”等。英文的palace 指 a very large, richly decorated house, especially one which is the home of a king, queen, or president(辛克萊 2002: 1389)。因此,確切地說,這里采用了“借譯法”。
表2 地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冷宮(the Cold Palace)的譯法也值得商榷。“冷宮”是戲曲、舊小說中指君主安置失寵的后妃的地方?!袄鋵m”譯為the Cold Palace顯然是字面翻譯,未能表達其真正所指。由于影視翻譯的無注性,“冷宮”字面翻譯所帶來的意義偏差只能借助影視畫面的輔助作用,對此處的交際虧損加以彌補,即通過其他多模態(tài)的方式進行補償。
可以看出,地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受影視字幕的時空制約,多采用了借譯法和釋譯法,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接受度。
4) 事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表示事名的文化專有詞對應(yīng)的事件同樣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傳統(tǒng)翻譯中常通過添加注釋、提供相關(guān)文化背景信息的方式幫助譯文讀者加以理解。然而,由于影視字幕受時空制約,譯者只能選用其他方式彌補文化信息的空缺。語料分析表明,釋譯法仍是占主導地位的翻譯方法。如下表3所示:
表3 事名類文化詞匯的翻譯
皇帝選秀的活動稱為“殿選”,譯文借用audition一詞加以對應(yīng)。Audition原指演員為了爭取角色所進行的試演,也可泛指面試。譯文借用此意對應(yīng)皇室面試秀女的活動,容易和目標文化產(chǎn)生互文,易于譯文受眾接受?!傲膛谱印币彩沁x秀時的用語,表示沒有被選中,譯文采用釋譯法,重在傳達原文的概念意義,忽視了其人際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與此類似的還有“侍寢” “侍宴” “登基”等。事名文化詞的翻譯以釋譯為主,是譯文融入目標話語體系的一種方式,有助于提升影視翻譯話語的傳播力。
《甄嬛傳》的臺詞頗為考究,四字成語頻繁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語言文雅、簡練的特點,不僅體現(xiàn)了說話人的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譯文對成語的處理方式見下表4。
表4 四字成語的翻譯
由表4可以看出,成語的翻譯除“釋譯法”外還多用“簡譯法”,無論釋譯還是簡譯,原文成語背后隱藏的文化背景信息常省去不譯。如:
(1) 原文: 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
譯文: I merely follow her example.
(2) 原文: 華妃之罪實在是罄竹難書。
譯文: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Consort Hua are numerous to be listed.
(3) 原文: 什么叫望眼欲穿?
譯文: How does it feel to wait for someone who never comes?
上述幾例譯文只將成語所表達的基本含義簡單譯出,不僅文化背景信息無法得以體現(xiàn),還會造成原文評價意義的缺損。比如,例(3)中的“罄竹難書”原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比喻罪惡很多,隱含著強烈的態(tài)度意義。譯文的釋譯法使得此評價意義削弱。
原文大量使用四字成語,語言文雅優(yōu)美,體現(xiàn)了漢語鮮明的特點。譯文釋義法的采用,致使原文整體語言風格有所缺損。影視劇四字成語的翻譯往往緊密依賴語境,化成語之義在語境之中,重在完成跨語交際,并達到有效傳播的目的。
俗語作為文化詞匯的一種重要形式,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民眾智慧,傳遞了炎黃子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美版《甄嬛傳》對俗語的翻譯,既表現(xiàn)出對源語文化盡可能地忠實,又充分考慮到目標受眾的接受程度。
(4) 原文: 當年的事既然借了端妃的手,端妃也接了這個黑鍋,就不要再去想了。
譯文: At the time, we had Consort Duan carry it out. Since she has taken all of the blame, you should let it go now.
“接了這個黑鍋”源自“背黑鍋”,“背黑鍋”在中國文化里指代替別人承擔本不該承擔的過錯。譯者采用了簡譯法,譯成taken all of the blame,基本傳遞了原文的語義信息。
(5) 原文: 這舉止完全不像她平日柔柔弱弱的樣子。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
譯文: It’s completely unlike the delicate and gentle manner she’s always had. A baited cat grows as fierce as a lion.
譯文借用英語的格言諺語,回譯為漢語是“被逼急的貓,兇得像獅子”。實現(xiàn)了與原文的語用對等,屬于“借譯法”。
(6) 原文: 先敬羅衣后敬人
譯文: the clothing completes the person
(7) 原文: 可是娘娘健忘,總還惦記著自己滿門榮耀,卻忘了樹倒猢猻散。
譯文: It appears you are quite forgetful, my lady. You still behave as in the old glorious times of your family. But you forget that even rats will abandon a sinking ship.
為了增強影視劇的文化傳播力,例(6)和例(7)中譯文借用英文熟語,以照顧目標觀眾的閱讀習慣,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可能障礙,屬“借譯法”。使用目標受眾熟悉的事物和西方文化中的可比事件,能夠有效消除受眾的心理陌生和接受障礙,提高字幕譯文在目標受眾的接受度,進而提升翻譯話語的傳播力。
影視劇字幕文化詞匯的翻譯不同于文學作品中文化詞匯的翻譯。就模態(tài)形式而言,文學作品的翻譯屬于單模態(tài)活動,而影視字幕翻譯屬于多模態(tài)活動。單模態(tài)活動下的翻譯完全依賴書面文字傳遞信息,多模態(tài)活動的翻譯除了依賴文字,還可借助畫面、背景音樂、畫面人物的語音特征等傳遞信息。
字幕翻譯作為特殊的語言轉(zhuǎn)換形式,是原聲口語濃縮的書面譯文。語料分析表明,《甄嬛傳》文化詞匯的字幕翻譯有以下特點:
1)釋譯法是補償由中西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詞語語義空缺的最重要手段。由于字幕翻譯的無注性和瞬間性,那些有必要向目標受眾交代的重要文化背景信息,譯者常采用隨文釋義的方法,在譯文中加入解釋性的信息,以幫助目標受眾理解和接受。
2)字幕多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傳遞原文文化詞匯的關(guān)鍵信息,簡譯法是較為突出的翻譯手法。如果字幕翻譯冗長晦澀,不僅干擾觀眾對劇情的理解,也會加重觀眾的理解負擔,削弱對作品的藝術(shù)性鑒賞。因此,譯者常常對翻譯內(nèi)容進行取舍,實施必要的刪譯和省譯。
3)適當借用“古代英語”詞匯和俗語,注重文化互文性。美版《甄嬛傳》經(jīng)過重新包裝,充分考慮了國外觀眾的知識背景和欣賞習慣,對于原文的文化詞匯,或者傾向選擇一些能讓現(xiàn)代觀眾聽得懂的“古代英語”詞匯,或者借用目的語文化中已有的俗語。借譯法在盡量忠實原劇中文臺詞意思的同時,又注重了文化的互文性。
美國專業(yè)團隊打造的《甄嬛傳》,重視目標受眾的接受度,通過釋譯、簡譯、借譯等翻譯方法,較為成功地完成了影視字幕文化詞匯的傳譯,展示了較強的影視話語傳播力。莫言的文學作品經(jīng)過翻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足以證明,現(xiàn)代的翻譯系統(tǒng)能夠滿足中國文化產(chǎn)品輸出海外的需求。美版《甄嬛傳》的翻譯也為國內(nèi)影視劇走出國門、走進西方主流社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
翻譯共性研究認為,譯文與原文相比有顯化的傾向,具體表現(xiàn)為語言表達和語言邏輯的顯化。一般來講,顯化使得譯文詞匯密度加大,句長增加。但在影視字幕翻譯中,會干擾觀眾對影視畫面和內(nèi)容的欣賞,有喧賓奪主之嫌。本文對美版《甄嬛傳》字幕翻譯的研究表明,影視字幕中文化詞匯的翻譯以釋譯、簡譯和借譯最為常見。釋譯法可看作補償由中西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詞語語義空缺的手段,隨文釋義有助于受眾對原劇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簡譯法能夠節(jié)省屏幕空間,使譯文簡潔明了,但原劇句式整體、修辭優(yōu)美的臺詞由于影視翻譯本身的局限性導致語言藝術(shù)性的折損;借譯法注重翻譯在目標語文化中的互文效果,提高跨文化信息傳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影視話語傳播力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部分。選擇具有國際傳播力的語言,要充分考慮西方語境下目標受眾對譯文的接受力,應(yīng)具有敏銳的目標受眾意識,站在外國受眾的立場上,為目標受眾提供相應(yīng)的背景信息,注重傳播效果。采用目標受眾熟悉的事物和西方文化中的可比事件,借助恰當?shù)恼Z言表達彌補中西文化的鴻溝,有益于增強影視劇的海外傳播效果,提升影視話語傳播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Castells, M. 2009.CommunicationPowe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az-Cintas, J. 1999. Dubbing or subtitling: The eternal dilemma [J].Perspectives(1): 34-37.
Gottlieb, H. 1992. Subtitling: 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 [C] // C. Dollerup & A. Lindegaard (eds.).Teaching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 Amsterdam & Philadelphis: John Benjamins. 161-170.
Gottlieb, H. 1997. Quality revisited: The rendering of English idioms in Danish television subtitles vs. printed translations [C] // A. Trosborg (ed.).TextTypologyand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09-338.
Mubenga, K. S. 2010. Investigating norms in interlingual subtitling: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4): 251-274.
Pinto, S. R. 2013. Subtitling norms for television [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3): 387-389.
Shiryaeva, V. & G. Lungu Badea. 2014. Subtitling: The transfer of culture-specific words in a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 [J].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149): 883-888.
Sibson, P. 2012. Subtitling norms for television: An exploration focusing on 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5): 611-613.
包惠南, 包 昂. 2004. 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黃忠廉. 2002. 變譯的七種變通手段 [J]. 外語學刊 (1): 93-96.
金惠康. 2003. 跨文化交際翻譯 [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李運興. 2001. 字幕翻譯的策略 [J]. 中國翻譯 (4): 38-40.
錢紹昌. 2000.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 [J]. 中國翻譯 (1): 61-65.
孫致禮. 2000. 文化與翻譯 [C] // 楊自儉, 主編. 英漢語比較與翻譯 (3).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53-362.
王衍軍. 2014. 漢語文化詞匯概論 [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辛克萊,主編. 《柯伯英漢雙解詞典》編譯組, 譯. 2002. Cobuild英漢雙解詞典 [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張春柏. 1998. 影視翻譯初探 [J]. 中國翻譯 (2): 50-5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 2012.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第六版) [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