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盛通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運用案例開展教學活動,并針對農村小學品德課堂的特點,提出課前講案例、課中用案例、課后搜案例的教學方法,以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活動的參與積極性。
【關鍵詞】農村小學 案例法 品德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148-02
案例教學,從狹義上講就是舉例,即對每個教學目標或部分教學目標配以相應的實例;從廣義上說是通過對一個個含有具體教育情境在內的實踐性問題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集案例使用、組織討論、互動交流于一體的教學方式,與舉例不的是,它以案例為引子把教學活動引向深入,以達到啟迪學生思維的目的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要求。
本文所說的案例教學是指圍繞思想品德課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圍繞“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的關系選出相對應的事例,并加以重新編輯,形成供學生使用的案例材料,再引導學生研究和討論。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聆聽者轉變成參與者,由想說到敢說,再到會說;教師由控制者變?yōu)橐龑д?,由疲于講解到輕松引導,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小課堂與大社會的結合,最終實現思想共享。有的教育工作者稱這種教學法是最節(jié)約時間和最低成本的社會實踐。
相比于城市,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相對薄弱,學生接受品德教育的機會也相對要少一些,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承擔著品德教育的重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并通過展示、講解和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和深刻的品德教育。
一、課前講案例
教師要有案例滲透意識。案例是鮮活的事實,易迅速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如果教師能夠貼近課堂教學內容精選案例,其教學效果將會提高。教師在課前導入階段引入案例,可以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并為品德教育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案例,還要對案例進行一些技術性處理,以提升案例的精煉性和針對性。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材中《請你相信我》一課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為學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叫李立,周一早上他上課遲到了,老師詢問原因,李立回答說:“我騎電單車半途沒電了,所以遲到了?!敝芏缟希盍⒂诌t到了,老師詢問理由,李立說:“路上遇到了車禍,我將傷者送去醫(yī)院,所以遲到了。”周三早上,李立依然遲到了,他解釋道:“今早還是遇到了堵車,請老師相信我。”老師將李立連續(xù)遲到三天的事情告訴了李立的家長,李立也因此被家長責罵。因此事,李立對老師心懷怨言,便編造事實舉報老師亂收費。學校經過一番調查,發(fā)現老師并沒有亂收費,而李立遲到的原因也屬實,老師與學生因為不信任造成了這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學生聽了這個案例后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認為老師失察在先,也有的學生認為學生行為失當。教師在聽完大家的分析后總結道:在這個案例中,老師、學生、家長構成了一個矛盾體,彼此間缺乏信任。對于此事,三者都有責任。由該案例可見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多么的重要。教師在課堂導入引入一個矛盾升級的案例,與課文學習內容相符,告訴學生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二、課中用案例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適時地引入生活案例,“潤物無聲”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對案例進行融合性處理,促使學生學習思維的順利接軌。案例是生活現實情境的再現,如果有需要,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課堂演繹等手段,對案例進行藝術化處理,帶給學生最為直觀的感知學習的機會。
在教授《社會呼喚誠信》內容時,在講到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案例時,教師提出問題:社會呼喚誠信,如果社會缺乏誠信,會產生什么后果呢?接著,教師向學生講述了一件生活真事。一天下午放學,四年級學生張小溪剛走出校門,就有兩個男子走上前來,對張小溪說:“你是張小溪嗎?”張小溪一看不認識來人,就愣住了,也沒有回答對方的問話。其中一個男子說:“你爸爸是不是叫張青舉?”張小溪點點頭,對方焦急地說:“是這樣的,你爸爸被我們兩人開車給撞了,現在還在醫(yī)院里搶救,是他讓我們來找你,想讓你去醫(yī)院,然后找你的家人?!睆埿∠宦犨@話頓時慌神了,不知如何是好。那男子勸道:“你先別急,你爸應該沒有生命危險,你先去看看,抓緊聯系家人。請你相信我們……”張小溪因為擔心爸爸的安全,沒有仔細詢問父親受傷的事情,就趕緊跟著陌生男子上了車……教師在課堂中講解該案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警惕,雖然社會倡導誠信、呼喚誠信,但現實中依然存在許多不誠信的現象。案例中的主人公沒有確認爸爸被撞車的消息是否屬實,就輕易跟隨陌生人上車的行為,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識,由此告訴學生,缺乏自我保護力的未成年人,要培養(yǎng)自己的安全意識和判斷能力,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三、課后搜案例
課堂結束后,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訓練作業(yè)。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去搜集生活案例,則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效果,強化記憶。《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搜集案例,學生需要對案例材料進行整合處理,他們的品德意識也會從中獲得培養(yǎng)。教師在學生搜集生活案例時,要給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和提示,這些案例要具有真實性,也要具教育啟迪意義。如在教授《集體的事情誰說了算》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搜集關于“集體”概念的案例任務,并提出疑問:在一個集體中,誰說了算呢?如果只有個別人說了算,會不會出現一些問題呢?學生接到任務后展開了社會調查,并通過家長、鄰居搜集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參與課堂展示活動。有的學生說:“一個家庭就是一個集體,由多位家庭成員組成,凡事都應該由家庭成員協商解決,這樣才會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睦?!薄瓘膶W生列舉的案例可知,學生能夠深入到生活中,關注社會現象。品德教育是小學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制觀念勢在必行,小學生只有了解品德行為常識和知識,具備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質,才能防范和抵制不良的行為。
品德與社會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案例滲透品德規(guī)范和法制觀念,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同時也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