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 任強 王其標
摘要:興趣作為心理動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重要且具有促進作用的,不僅對學習動機和認知角度起到了激活的作用,更是可調動內心情感和激發(fā)短時注意力來幫助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由于興趣的易消退和靈動性,所以讓興趣幫助調動學生的課堂融入是很有必要的。把控情緒及外在情境的渲染,激勵和調動,都是對喚醒學生有效性閱讀的影響因素,所以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單純的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要從情感和心里態(tài)度上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學習的欲望和興趣上幫助到教學目標的完成,從而走向一條幸福的閱讀學習之路。該文通過對袁愛國老師《動物笑談》的教學研討,讓教師有效性成為引導學生趣味閱讀與釋放思維認知的良好示范。
關鍵詞:趣味;閱讀;有效教學;《動物笑談》
一、趣味的重要性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我們知道:“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钡慕虒W理念,而這一理念的確定則是因為語文課是具有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課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體現。而為什么興趣的教學是重要的,是因為語文生活,語文性的學習,語文的課堂,都是需要以興趣為抓手來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
而興趣又是讓課堂結構更加充分,課堂教學更加多樣,讀書方法與模式更加靈活的思維建構。既有效的把教學目標所設定的教學內容完成,并且在文本開展里讓精讀、默讀、選讀的教學方法擇情呈現,幫助興趣來激發(fā)學生心里目標的設定與組織思維信息。一方面是因為不同的文本內容選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效果會不一樣,另一方面一堂課的呈現根據不同的課型會有精讀和略讀的不同需求。而這些所做是為了協助學生自主支配自己獲取信息的結構模式思維圖在大腦中的互認,把信息的獲得在一種自我建構的模式中不斷的組合成自我所需的信息點。而在這一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興趣的探索,而且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去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文本,使得發(fā)于心的這一思路得到有效的運動。
二、趣味教學
以下就以袁愛國老師《動物笑談》的課堂實錄來闡述對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使閱讀教學更具有效性。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1.介紹課文出處
本文選自《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該書曾被紐約圖書館推評為20世紀最佳自然科學著作。此書1998年翻譯成中文,譯者曾加一個副標題:“與鳥獸蟲魚的親密對話?!苯Y合下面詩句,讓學生談談書名的含義(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即“魔戒”)從來沒有哪個國王,能夠像所羅門這樣,他可以和蝴蝶說話,就像兩人閑聊家常。——魯德亞德·吉卜林。明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讀出自己的發(fā)現,讀出疑問,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學生自讀課文,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一,學生白讀課文,結合旁批以及文后“閱讀提示”,圈劃批注。
第二,引導學生交流閱讀中提出的問題:本文寫了動物的哪些趣事?寫了作者的哪些可笑的事情?(可以安排學生分小組活動,交流這兩個主要問題的看法,也可以將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的問題記錄下來。)
第三,交流討論。
第四,本文寫了動物的哪些趣事?明確:小鳧只認母親的聲音,不認母親的外形;對母親的極度依賴。鸚鵡“可可”處處追尋給了它自由的主人,咬下老父親衣服上的所有紐扣排成一排,為檸檬樹纏上毛線。提示:在交流的過程中,結合朗讀,體會“趣”味。如下列描寫小鳧的語句:那些小家伙卻高高興興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們真正的母親似的。它們信任地望著我,擠成一堆,聽任我用叫聲把它們帶走。只要會像母鴨一樣叫喚,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鴨還是一個更胖的人,都成了她們的母親。描寫鸚鵡“可可”的語句:早晨一放它出來,它總是迫不及待地來找我。果然,可可不但把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來了,而且還整整齊齊地排在地上。追問:這些動物僅僅是有趣嗎?可以結合重點段落展開研討,如: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團團柔軟的毛線是干什么用的,它總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線頭,很快地飛到空中,把一整團線都打開來,就像一個紙風箏拖著一條極長的尾巴。它總是躥得高高的然后就繞著我們屋子前面的檸檬樹有規(guī)則地打起轉來。討論時可以結合“很清楚”、兩個“總是”“有規(guī)則”等詞語進行分析,也可以圍繞動作描寫的一系列詞語(如“咬住”“飛”“打開來”“躥”“繞”“打轉”)進行總結,體會作者筆下的動物不僅有趣、調皮,而且十分機智,充滿想象力,還能夠與人類友好相處。
小結:我們在探究動物有趣事情的同時,還要看到動物個性特征的豐富性。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過程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并力求自己解決問題,還要善于追問,發(fā)現事物的真相,深入理解文本的意義。
2.觀察者的態(tài)度
作者可笑在哪里?結合文本交流第一件趣事,作者做小鳧母親的趣事,重點研討第6—9段。如:第6段“匍匐在草叢中”的相關描寫;第7段中觀察者“蹲”“爬”“嘎嘎地叫”等怪異行為;第8段中“又蹲又爬又叫”等處語句反復描寫;重點分析第9段中的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側面描寫等語句,如“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著膝,彎著腰,低著頭在地上爬著”等語句。第二件趣事,作者在公共場合叫喚可可著陸,重點研討第12—14段中相關語句。如13段正面描寫語句:如果一個人用盡全身之力,把嗓門憋得尖尖的,發(fā)出“哦——啊”的叫聲;14段側面描寫語句:我四周的人一個個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以結合插圖想想當時場景)追問:這位觀察者真的可笑嗎?你從文中對作者的描寫中還讀出了什么?提示
:結合文中相關語句探究,認識作者勞倫茲的科學態(tài)度和人生追求。主要從三個方面討論:一是勞倫茲探求真理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他大膽假設,細心求證;滿關愛之情,尊重一切生命,給它們自由,在野生狀態(tài)下研究動物行為學(他被稱為“動物行為學之父”);三是勞倫茲崇高的人生境界,不畏懼世俗嘲弄的目光,執(zhí)著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結合勞倫茲《這都是基于動物之愛》的語句。
小結:為了研究動物行為,你必須和活生生的動物建立親密關系;你還得具有超人的耐性。如果你對動物沒有愛心,不能把動物視為人類的近親,就別想和動物建立互信的聯系。(摘自《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德文版序言)
3.促進學生思辨性思考
結合開展的閱讀活動過程,學習思辨性閱讀的一般方法思辨性閱讀需要學生個體先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整合得出初步結論,然后通過集體對話,不斷補充、融合、修正、升級既有觀點。思辨性閱讀可以從讀標題、開頭或結尾處發(fā)問,也可以讀完全文提問??梢圆捎眠f進式(是什么,還有什么?)、反思式(是這樣,真的是這樣?)提問的方式進行。
第一,結合題目切入,思辨性問題一:動物是否好笑?為什么?結合《動物笑談》原文中勞倫茲的語句加深理解:我很少笑話動物,有時笑過,后來總是發(fā)現其實笑的是自己,或者也是因為動物的某一種滑稽相很像人才笑的。凡是有經驗的觀察者都不會隨便取笑動物的奇行異相。
第二,結合課文開頭切入,思辨性問題二:觀察者好笑嗎?為什么不好笑?
理解作者的原初想法: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為時,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趣事,不過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動物,而是觀察者自己。再聯系自讀文本后生發(fā)的深層理解,把握觀察者的科學精神與人生境界。
第三,結合全文嘗試提問:本文真正可笑的是誰?他們真的可笑嗎?認識旁觀者的可笑之處。探究旁觀者的表現:學母鴨時,園子的欄桿邊排著一排人,他們全都臉色煞白。他們大概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學豬被殺嚎叫時,我周圍的人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聯系開頭“艾登堡居民都把我當瘋子了”,認識社會上的旁觀者對這位怪誕不經的動物行為研究者的不理解,其實這些人才是最可笑的人。
第四,理解作者對外行人的看法。結合文中語句理解勞倫茲對外行人的善意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
:他們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鳥或哺乳動物打交道的時候,常常需要不顧自己的尊嚴,所以,實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評
: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實驗的方法怪誕不經。這自然是一些外地來的觀光客,……你叫那些觀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小結:這篇課文的翻譯者認為,《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這本書的最大特色,不僅在它的“真”它的“趣味”上,還在它的“透視力”。閱讀這本書采用思辨性閱讀,不僅僅在于認識動物的真實世界,感受其間的種種趣味,更需要擁有透視的眼光,去認識動物,認識自然,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拓展延伸,擴大情境
認識作者的豐富閱歷與人生境界,引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期待之情。(1)結合勞倫茲手繪插圖,補充節(jié)選文章刪去的三個故事,激發(fā)學生閱讀全文的興趣;(2)認識作者,結合勞倫茲生平,說說自己對作家的認識?!綪PT展示《漫畫中的勞倫茲》】1903年,出生于奧地利美麗的城市維也納,他的家鄉(xiāng)在多瑙河畔;1933年,獲得動物學博士;1937年,在維也納大學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1941年,在德國軍隊當軍醫(yī),1944年成為蘇軍戰(zhàn)俘,1948年被釋放;1949年夏,《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德文版面世;1950年,德國普朗克研究院創(chuàng)立了勞倫茲講座;197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989年,在他家鄉(xiāng)艾頓堡逝世,《雁語者》是他去世前寫成的最后一本書。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作家的一生,如勞倫茲對科學執(zhí)著追求,取得光輝成就,終于成為動物行為學家,并獲得諾貝爾獎;一生與動物為伴,可見他對動物的尊重與熱愛;他熱愛寫作,在研究動物行為的同時,一生筆耕不輟。也可以關注勞倫茲參加戰(zhàn)爭的經歷,《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這本書是他在戰(zhàn)俘營里寫成的,被釋放時他帶了這部著作的手稿以及養(yǎng)的寵物回國,可見他敬畏生命,熱愛寫作;(3)拓展閱讀,課后閱讀《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在名著閱讀報告會上與同學分享。(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學210032)
三、教學案例分析
該篇課文是統編本教材新加入的一篇自讀說明文,根據單元目標和閱讀提示,教學目標應設為與學生談論和動物有關的趣事、笑話來體會幽默的效果,并感受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體會追求真理的樂趣。再者在閱讀教學中應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重視對興趣的引導,重視在興趣的引導下帶領學生浸潤在文本中,感受閱讀的趣味并養(yǎng)成學生愛閱讀,會閱讀的好習慣。因而在閱讀量增加的同時也拓展了知識面,開拓了思維也增強了學生應用的能力。
(一)引導讓趣味調動起來
袁愛國老師在上該課前所設置的目標,既符合了義務課程標準的要求也重視在矛盾處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即在課堂開始前通過幽默且富有趣味的語言開篇。又讓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人與動物帶入到文本閱讀中,且因為該篇是自讀課文,所以根據部編本教材在自讀課文中加入旁批這一提示性的變化。袁愛國老師在《動物笑談》的這篇文章當中讓學生通過旁批獨立完成提示的問題和提取信息,這需要快速鎖定旁批中的關鍵詞,這種旁批的提示和問題的提出使得自讀課文可以通過旁批的引導來快速掌握文本的大致意思和提取到文本中的關鍵信息,讓思維在快速的節(jié)拍中活躍起來并拓展我們的想象力。因為掃讀對速度也是有要求的,在多次的訓練中會鍛煉到學生眼睛的瀏覽速度和大腦建構能力以及猜測文章的主旨或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的功用。在旁批的提示下、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獨立完成推理解析的能力會快速地得到提升。因為閱讀的學習與興趣的關聯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強度的興趣也是無法使得學生真正的獲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袁愛國老師以選用正確的閱讀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所以教學目標的完成便在有效的閱讀策略的使用下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二)巧妙生疑,激發(fā)趣味
多年來,中小學閱讀教學往往把絕大部分的功力用在精讀的深挖,仿佛認為這樣的深挖某一個點就可以通知全文的誤解,其實這是不了解文體與題材的一把抓的混淆,只有讓學生在思辨的意識下有自主性的閱讀才是真正的有效。
在袁愛國老師《動物笑談》的課堂設計里,其思路全程與課堂組成是同步的,通過動物和作為觀察著的可笑是作者自己描述出來的,而找出與可笑有關的事件來進一步的進行分析則是作者希望讀者感受到的深意之處。在導入部分,已經激發(fā)了興趣讓學生愿意去閱讀,通過第一遍的掃讀基本知道文章大概主講什么,在把握主旨后,袁老師用可笑的不同含義再次讓學生去文本中檢閱,討論并分享各自找的字、詞、句,并讓小組討論他們之間究竟是誰可笑來發(fā)表各自的看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那么袁愛國老師的提問:“本文真正可笑的是誰?他們真的可笑嗎?”,鼓勵學生一邊思考一邊積極回答問題,這則是根據作者的寫作線索和為文章的下一步情感的升華做鋪墊。
此部分袁愛國老師選用默讀的閱讀方式。將動物與人的可笑之處以點的形式提煉出來,在最大的范圍內讓學生愿意參與其中。在討論之后,發(fā)現文中的矛盾點即看上去像是動物可笑和作者可笑,最后通過學生的查找,學生們根據旁批和可笑的點的分享發(fā)現其實是觀察者可笑,可笑在哪里,文中的6—9自然段是通過作者科研勁頭的描寫反襯出看客的可笑,通過12—14自然段的側面描寫將看客的無知與可笑在看客的反應上描寫了出來。這是篩選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訓練,在第二遍默讀時是在進一步掌握了基本主旨后深入的思考,把大腦中前面所反射的信息進行了聚合。所以在閱讀中,袁老師讓學生把文中你認為是“可笑”的地方找出來,讓盡量多的學生在找答案的過程中都參與進來說說自己的觀點,給更多的同學在袁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學習目標中提到的對真理的堅持與追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提出的“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的能力。袁老師通過設置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討論,以自己的分析和討論梳理出可笑之人就是那些無法理解科學的探索精神的可悲之人。那這種在學生小組的討論進行中思想的碰撞也激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尋求答案,這就是袁愛國老師在閱讀中選擇的策略。就是根據全文的主線索來提出一個貫穿全文的主問題,從而定點在19段、第6-9和12-14段即可找到找到賦有深意的句子,也在自讀課文的提取中進行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探索欲也就增強,使得興趣又再一次讓教學的內容不斷的推進。
四、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趣味
一般課文的最后都是情感的升華,是所有的知識和情感的交融,在《動物笑談》中有一段基于動物之愛(德文版序言)說:“想了研究動物行為,你必須和活生生的動物建立親密關系;你還得具有超人的耐性。如果你對動物沒有愛心,不能把動物視為人類的近親,就別想和動物建立互信的聯系。”是作者勞倫茲的一段話,是袁愛國老師在學生們熟悉文本后對內容的升華與情感的概括。教學的過程中袁老師是順者學生自己的思路跟進到下一個問題或觀點的陳述。讓學生對待自己的觀點有思考的時間,而這些觀點會促進心里的感知的強度,人文情感得以升華。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科學家可愛又可敬的精神,袁愛國老師在教學中給同學們開了名片。呈現出勞倫茲的一生的軌跡,并讓學生發(fā)言說自己獲取到的信息。1903年,出生于奧地利美麗的城市維也納,他的家鄉(xiāng)在多瑙河畔;1933年,獲得動物學博士;1937年,在維也納大學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1941年,在德國軍隊當軍醫(yī),1944年成為蘇軍戰(zhàn)俘,1948年被釋放;1949年夏,《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德文版面世;1950年,德國普朗克研究院創(chuàng)立了勞倫茲講座;197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989年,在他家鄉(xiāng)艾頓堡逝世,《雁語者》是他去世前寫成的最后一本書。通過班里的多數同學發(fā)言,讓未發(fā)言的和發(fā)言的同學們一起都在這則名片里獲得了信息??吹降膭趥惼澥且簧纪度氲搅丝茖W研究之中,把一生都交付給了動物們,教學內容所要體現的人文性得以獲得共鳴。此時是讓學生懂得,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專注的去做一件事,他就能夠成功。是對勞倫茲一生的總結也是在總結中讓學生思考自我的人生。也對前面的思辨認知找到了確定的答案。
這樣一篇自讀課文,作者以自然流露的生活常見事例來導入調動學生表層的趣味狀態(tài)。通過三問學生動物是否可笑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文本中深化趣味,為激起學生內心對趣味對文本的專注力,袁老師巧妙的變換多種閱讀方式并順勢引入情境讓學生在自我獨立的審美思考下感受作者筆下的世界,讓學生在一堂語文課里感受到的是動物與人的和諧快樂,體悟到科學家探索的執(zhí)著精神。通過閱讀一篇文章調動學生內在的心理層面來推進深知,這種動力抓在手中是開啟學生愿意讀一本書的認識。
五、結語
只有在趣味的閱讀下才是推進學生思辨轉動的好方法,因為有效的閱讀不僅促使內心情感的進發(fā)更是文章的作者想要通過文本的表述給我們呈現出文本背后的深意,即對人物的解讀和人性的包容。就像我們在牽著學生手中跟隨風箏的那根線,在趣味的推動下讓學生主動地去愛上讀書。該堂課也正是讓教學的過程和內容都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下舒展開來,在趣味中帶領學生去走進那美妙的文學作品。
(備注:本文的課例全出自袁愛國老師《自讀:基于語言運用情境的發(fā)現之旅——<動物笑談教學設計>的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