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近幾年,我關注“整本書閱讀”教學,聽過很多老師上這樣的課,或者是讀之前的推介課,或者是讀之后的分享課,我發(fā)現(xiàn)課堂呈現(xiàn)出來的面貌真是迥然不同。有的課上,學生興致盎然、思維活躍、樂于表達、善于思辨;有的課上,學生則沉悶不語、表情呆滯、膽小怯懦,只會迎合教師。常有老師抱怨這是學生閱讀基礎和學習習慣的問題,我覺得是教師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的定位問題。我問過很多老師同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帶著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歸結起來,他們的理由如下:
說法1:讀得書多,學生的理解力就會得到提高,閱讀考試的分數(shù)自然就不會低??!
說法2:可以學到一些寫
作技巧,因為閱讀可以提升寫作水平。
說法3:現(xiàn)在不是號召全
民閱讀嗎?不讀,是不是顯得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跟不上形勢?。?/p>
……
凡此種種。
我以為,沒有任何功利之心的閱讀才是最好的閱讀,不是為了考試拿高分,不是為了掌握寫作技巧,更不是為了應對檢查,而是相信“開卷有益”。只要學生有興趣閱讀,樂于閱讀,享受閱讀,即便是那些“功利的目標”,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也可以達到,所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曾經(jīng)問過一名學生為什么愛讀某一本書,他說:“沒有為什么啊,就是喜歡啊!”我又問他:“你覺得從中有哪些收獲呢?”他聳聳肩膀,“這怎么好回答啊?從一本書里收獲的東西怎么可能三言兩語說得清呢?” 那云淡風輕、不以為然的樣子真的讓做教師的羞赧和汗顏。
是啊,做教師的,總想教人閱讀,還總想教人懂得為什么要閱讀。其實,在學生的心里,沒有什么比“喜歡”讀更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懷揣著滿腔熱情去擁抱閱讀的時候,他還有什么能得不到呢?
溫儒敏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說:“若要學生喜歡上整本書閱讀,就不能太多干預,應當導向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如果要求太多,學生還沒有讀,可能就興趣減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甚至和考試掛鉤,那就更是煞風景,敗壞閱讀興味。既限制了讀書的自由,又減損了讀書的樂趣?!?/p>
別神話閱讀,更別給閱讀太重的負擔,還原他本來的樣貌,讓學生純粹是因為想讀而讀。導讀課也好,分享課也罷,一個共同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苯處熅褪窃谧觥邦I進門”的工作,至于修行,是需要熱愛、需要悟性、需要堅持的。我們要堅信一定會有人因此會更加喜歡閱讀,體味閱讀帶給自己人生的快樂和意義,走遍天下書為侶。在他們身上,你會看到:愛一但發(fā)了芽,就算雨水都不下,也阻止不了它開花。當然,我們也要接納,有人對閱讀沒有感覺,更沒有太深的感情,教師無論怎樣引導,仍然是“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作為教師,已經(jīng)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別求改變所有,聊勝于無就夠了。
有人說,希望閱讀這件事像吃飯一樣自然,成為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那么,吃飯時你會盯著桌上的菜肴去探究:哪個可以補充維C,哪個可以補鐵,哪個可以補鈣嗎?當然不會,那樣吃飯該有多么辛苦!多么乏味!你只要知道,吃到的食物都是營養(yǎng)全面,足以滿足健康的需要,讓筋骨更強壯就好了!不要再去探求閱讀到底有什么意義,世間許多事從來都如此,當我們過于執(zhí)著去追尋它的意義時,就已經(jīng)失去了它所能帶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