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萍 曹麗娟 柯錦墩 陳妮婭
摘要:使用五因素正念覺知量表(FFMQ)、冗思反應量表(RRS)、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對227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分別對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測量。結果發(fā)現(1)反芻人格和正念的總平均分均顯著低于中等臨界值.(2)正念與反芻人格呈顯著負相關(r=-0.24,-0.34,P<0.01)。(3)正念在反芻人格上起著干預作用。(4)正念可以有效調節(jié)冗思對大學生的反芻人格,有助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在臨床心理咨詢起工作。
關鍵詞:正念;反芻人格;干預作用
一、引言
對正念界定的起源是來自于東方的佛教禪宗思想,美國學者Kabat-zin將其引入當代心理學,認為正念是指個體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或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正念個體可以有意識地覺察、注意個人當下內部和外部體驗。個體對情緒感受的這種專注、接受、不評價和不行動的態(tài)度,有利于提高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盧朝暉等關注了正念認知療法對抑郁癥復發(fā)的治療,正念認知療法通過冥想訓練可以競爭性地獲取個體行動模式中思維程序的注意力資源,讓個體利用元認知省悟,使自己身處于行動模式之外,不全關注與活動,切斷了反芻人格所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減少抑郁癥的復發(fā)的幾率。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在取得知情同意后,選取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共發(fā)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27份,有效率為90.8%。之后采取6周的集體治療方式,每個團體不超過30人,每周一次,每次2.5小時至3小時。
(2)測量工具
①五因素正念覺知量表(FFMQ)2.2.2冗思反應量表(RPS)
②焦慮自評量表(SAS)2.2.4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三、結果與分析
(1)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為探求生活事件、抑郁情緒和正念的總體狀況,本研究對各變量的總分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從表1可得,大學生生活事件的總均分(M=0.72)顯著低于中等臨界值2.5分(t=-1.426,p<0.001),抑郁情緒的總均分(M=0.42)顯著低于中等臨界值2.5分(t=-1.778,p<0.001),正念的總均分(M=2.99)顯著低于中等臨界值3分(t=-2.578,p<0.001)。
(2)對反芻人格者抑郁情緒的治療
在此選用朱婷婷在對大學生抑郁干預研究中選擇正念訓練作為干預方法,訓練持續(xù)六周。(如表11.1)
經過六周正念訓練,患者的反芻思維和抑郁水平有效降低,說明其干預效果明顯。在訓練中,個體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面對當前的經驗,充分地做好當下的自己,這是正念訓練的目標,這一目標同時會給個體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變化,比如感受性提升、更加專注、且能體驗較多的積極情緒。
基金項目: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201710394010)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