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年過年期間我們吃得最多的食物大概是餃子。其實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讓餃子這種在過去是年節(jié)專屬的食物在當下變得平常,想吃就吃。即使如此,過年要是沒餃子上桌,我們總會感覺春節(jié)少點什么。從這個角度來說,餃子已經(jīng)和春聯(lián)、鞭炮等一起成為了春節(jié)的符號—— 不管平時吃了多少,過年還得有這個味道。
餃子是春節(jié)的味道,曲藝就是中國的味道。怎么讓曲藝這盆“餃子”聞著香,吃起來更香,這是每一個曲藝“廚師”都要面對的問題。
有些“廚師”很浮躁,不用心調(diào)餡,只是把心思都用在片面討好觀眾的“技巧”上:今天宣稱餃子里包的是山珍海味,明天又把餃子捏成各種討喜的形狀??偠灾?,他們只享受食客當時的驚嘆,卻從不考慮食客真正吃到餃子時會有什么感受。
所以好的“廚師”要考慮的是把餃子捏漂亮的同時,把餡也拌得有滋有味。而放眼中國,塞北秋風烈馬,江南春雨杏花,東極天渺浪遠,西陲大漠狂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三億群眾給我們提供了不可勝數(shù)的好“食材”,也讓我們了解到群眾口味的不同,這就得看“廚師”怎么精心選擇,怎么用心調(diào)味,才能把這一樣的餃子做出百種味道,讓群眾都能吃得滿意,吃得開心。
本期《特別策劃》將從當前曲藝作品的生發(fā)過程及存在的某些問題入手,對曲藝作品為什么要講好中國故事、給誰講中國故事、怎么把中國故事講好做逐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