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平 李冬杰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社會服務方面,深圳育才四小開發(fā)了四個方面的課程:一是將文化融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開發(fā)了以深圳優(yōu)秀現(xiàn)代文化、民族文化、國際理解融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二是將社會參與融人綜合實踐活動。主要開發(fā)了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紅領巾假日小隊活動課程等。
在課程的實施上,學校逐漸形成了“紅領巾小區(qū)”活動、學生探究性小課題、創(chuàng)客教育和項目學習三種有效路徑。
一、落實立德樹人,“紅領巾小區(qū)”活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出校園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求:充分發(fā)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方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運用較多。這樣的課程性質決定了課程實施需要突破時間界限,不止于在課堂40分鐘;還必須突破空間界限,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人社會。
育才四小的“紅領巾小區(qū)”活動較好地解決了上述難題?!凹t領巾小區(qū)”是學校和社區(qū)聯(lián)合在學生所居住小區(qū)建立的少先隊校外活動基地,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在基地開展主題活動,這類活動的主體是“紅領巾小隊”,是由中隊輔導員根據(jù)學生的家庭居住情況、學生的性格特點等因素而分配組建的,每隊10人左右。為確保活動的安全及有效開展,每個小隊都聘請了校外輔導員和校內聯(lián)絡員。校外輔導員由隊員家長輪流擔任,基本上每學期輪值一次,或由隊員、家長聘請有愛心、有特長的社區(qū)居民或社會人士擔任。校內聯(lián)絡員由學校老師擔任,包括校長在內的每位老師聯(lián)絡、指導2-3個小隊開展活動。學生中的常任隊長負責跟進與幫助各小隊開展活動,輪值隊長負責組織隊員參與當月活動。
學校編寫了《“紅領巾小區(qū)”活動指南》,為紅領巾小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明確的規(guī)范和直觀的參考?!吨改稀芬?guī)定,“紅領巾小區(qū)”活動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由成人主導、隊員參與;三四年級由成人指導、隊員策劃;五六年級由隊員主導、成人參與?!吨改稀穼ⅰ凹t領巾小區(qū)”活動分為五個步驟:活動策劃、發(fā)布活動、活動開展、分享活動、資料管理等。對每個步驟如何實施都有詳細的要求。
育才四小的“紅領巾小區(qū)”活動設計了十類主題??紤]到小學不同年段的孩子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差異較大,同一主題進行了有梯度的設計。比如品德素養(yǎng)系列主題:一年級組建小隊培養(yǎng)團隊意識,二年級開展文明宣傳等活動,三四年級開展募捐和手拉手等活動,五六年級參與城市志愿者服務站活動及輔導低年級同學等活動。有了這些主題做參考,各小隊的活動開展就有了大致的方向,但實際的活動主題還要依據(jù)班級實際、家長資源、社會環(huán)境等條件由各小隊自主確定。如朵朵小隊的“小人物大文化”活動,把參觀深圳文博會變成了一個有規(guī)劃、有目的、有收獲的小隊活動。
有的“紅領巾小區(qū)”活動可以一次完成,有的活動則根據(jù)隊員意愿和活動性質可以持續(xù)幾個月甚至數(shù)年。如“衣+衣=愛”活動,2014年開始時只是“心連心陽光小隊”為貴州一所山區(qū)小學的6位困難學生提供按月資助的活動,后來此小隊所屬的“藍天中隊”成立了“心連心陽光基金”,開展義賣活動,使這項活動不斷擴大,捐助對象也擴大到當?shù)氐膸姿聦W校,最終形成了一項長年的、全校性慈善活動,以捐助冬裝為主,最近一次我們發(fā)送了137箱冬衣,還有課桌椅、體育器材、學習用品、書籍等學習必需品,同時累計資助了24名貧困學生。
“紅領巾小區(qū)”活動的最大特點是充分發(fā)揮少先隊員的主體性,學生真正成了活動的主人。隊員們自愿組成小隊,自己取隊名,設計隊旗、隊徽,確定口號、愛心卡。隊員們參與活動由低年段家長陪同、組織策劃、開展活動,到中年段部分家長陪同、參與組織策劃、開展活動,再到高年段個別家長陪同、完全獨立組織策劃實施、自主開展活動。10年來,全?!凹t領巾小隊”開展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隊員都是主角。
老師與家長的共同參與和指導是“紅領巾小區(qū)”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老師的指導能夠有效提高活動的教育性、安全性和實效性,更有利于老師、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進了解,建立信任。育才四小的學生家長幾乎都是自己孩子小隊的校外輔導員。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紅領巾小區(qū)”活動,對孩子增進了了解,融洽了親子關系,家長之間也增進了交流,一舉多得。
“紅領巾小區(qū)”得到了街道辦和居委會的支持。學校周邊的4個居委會都建立了“紅領巾小區(qū)”,每月都安排了小隊參與社區(qū)管理體驗等活動。
“紅領巾小區(qū)”活動成功糅合了學校、家庭、學生和社區(qū)的力量,通過四方互動實現(xiàn)了家、校、社區(qū)聯(lián)動育人的新格局,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出了校園,走進了社區(qū),走進了社會,充分發(fā)揮了課程的實踐育人作用。同時“紅領巾小區(qū)”活動承載著天然的政治與德育屬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所有“紅領巾小區(qū)”活動的主基調。它讓德育工作從“單一說教式、一味灌輸式和籠統(tǒng)評價式”轉變?yōu)椤皩嵺`體驗式”,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變成未成年人喜歡參加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實現(xiàn)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培養(yǎng)探究精神,學生做課題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身邊生成
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作主持人開展探究性小課題研究。學校積極為他們的課題申報立項,至今已有22項學生探究性小課題被立項為深圳市級小課題,其中結題11項。在這里,學生的興趣、愛好、潛能、好奇心被進一步激發(fā),并被轉化成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的動力,在研究中解決了疑惑,提升了獨立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確定主題一從孩子身邊的問題開始,從孩子生活的社區(qū)開始。關心身邊的事物,思考和探尋身邊的事物所蘊藏的奧秘,這是孩子最原始的好奇心。探究性小課題研究主題最大的來源就是學生身邊的問題。孩子向老師請教學校里一種植物的名字,于是“認識身邊的植物”這一課題就產(chǎn)生了;孩子看到教室里的花枯萎了,而老師辦公室里同樣的花卻長得很好,是否與教室里的紫外線殺毒設備有關,于是“紫外線是殺手還是衛(wèi)士”這一課題就產(chǎn)生了科學課上討論在深圳發(fā)現(xiàn)的早期侏羅紀古植物化石一深圳第一花,部分學生的巨大興趣延伸至課下,于是研究“深圳第一‘花”的團隊就形成了……
探究問題皆由孩子的興趣而定,所以選題最初顯得五花八門。隨著時間的推移,課題數(shù)量不斷累積至80多項,按內容逐漸形成四個大類:自然科學實驗類(如蘆薈的保濕性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類(如校園里的新植物)、社會公共問題類(如灣廈村的變遷)、人文藝術類(如當京劇遇上國畫)等。
學校坐落于深圳蛇口,今天的孩子多為在深圳出生和長大的第二代、第三代,?亥子們了解深圳和深圳文化嗎?學校以深圳市“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深圳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化融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為總課題,組建教師課題研究社群,實行子課題研究申報制,讓所有教師加人,探索以文化為主導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模式。前期通過研究確定深圳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化的內涵及維度,再從學校所處環(huán)境與實際出發(fā),確定深圳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化融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切人點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最終以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小課題研究的方式推進和深化不同主題的探索,并以不同的體例呈現(xiàn)探究成果。與孩子們自發(fā)形成的課題不同,這個課題是通過頂層設計而形成的系列課題:蛇口的“紀念性建筑”、城中村的文化發(fā)展、深圳市花一簕杜鵑、尋找我們最愛的深圳味道……
實施過程一方法啟迪智慧??茖W研究有較嚴謹?shù)姆椒ㄅc路徑,而這些正是長期接受傳統(tǒng)講授式學習的學生和老師所欠缺的。經(jīng)過多次理論學習與教學研討,我們把探究性小課題的實施步驟逐步分為: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探索研究、展示分享、評價反饋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同時,總結出在指導研究過程中應重視的幾個關鍵要素:情境探究、作品呈現(xiàn)、學習支架、學科整合、團隊合作等。又總結出不同類型的課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間的區(qū)別。
以“操場上的蘑菇是否有毒?”這一課題為例。問題緣起于雨后孩子們在操場邊上的發(fā)現(xiàn)一新生的蘑菇,但它能吃嗎?問題在有心的老師那里很快就變成了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確定科學研究的方法:文獻法、觀察法、調查法與實驗法,這些方法最終被綜合成一個研究方案,學生們開始按方案觀察并寫觀察日記,搜索蘑菇資料,進行對比,訪談花工、校醫(yī)、安全主任,在科學老師指導下進行毒理實驗并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并向全班匯報。
因為年級不同學生身心發(fā)展存在較大差異,從主題選擇到研究方法,低、中、高年級分別有自己的特點:如低年級以活動和體驗為主;中年級以調查訪談類為主,如“認識身邊的植物”“秋天樹葉的變化”等;自然科學實驗類多集中在高年級,如“蘆薈汁液的保濕性研究”,高年級學生有能力進行嚴謹?shù)目茖W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與分析等工作。
展示匯報是探究成果的呈現(xiàn),也是課程評價的重要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引導整個研究過程方向的作用,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一環(huán)。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的成果匯報采用PPT、研究微視頻、手抄報、主題故事、童話劇表演等形式。校內課題成果匯報在班級或年級進行,校級以上立項小課題在更大范圍進行結題匯報會,邀請專家、學生代表、家長代表、老師等觀眾參加,在聆聽匯報的同時還要與課題組互動,交流研究心得。
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研究的過程,同時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fā)和實施的過程。親歷課程開發(fā)全過程的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掌握了學習的策略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方法,許多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能夠脫離教師的指導,做到自定主題、自建團隊、自主探究、自主匯報。此時,熟練運用研究方法轉化成了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這個意義上完成了學生的獨立開發(fā)和自主實施。
結成以學生主持人為核心的課題團隊,建立以指導老師為核心的輔導團隊。
在班級里,那些研究能力強的學生往往也是善于觀察周圍世界的學生,他們也更容易提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正是課題主持人的合適人選。研究團隊主要有三種:一是主持人所在的“天然的”紅領巾小隊;二是對所探究課題感興趣、有這方面專長的學生;三是整個班級探究一個主題,這時要把主題分解為若干子問題,由不同的“紅領巾小隊或小組分工負責,每個小組有自己的主持人。
從方法過程到成果表達,小課題的指導老師會對課題組的學生進行指導,當一個學科老師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邀請其他學科老師給予幫助,或者邀請校外行業(yè)專家、家長隊伍中的相關專業(yè)人士等。但學生始終是探究學習的主體,教師負責研究的服務和輔助工作。我們會舉行教師工作坊式培訓,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探究性小課題的專業(yè)指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