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上海大學, 上海 200000]
語言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它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著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熟語是人類語言發(fā)展過程中長期沉淀的精華,其形式固定簡潔,含義精辟深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寫照。王德春教授在其《現(xiàn)代修辭學》中指出:“言語的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時長期形成的,民族語言體系的特點是言語民族風格的最直接表現(xiàn)形式之一?!币虼?,通過學習語言中極富民族特色的熟語,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最大限度地了解一個民族文化底蘊的特征。熟語是詞匯體系中大于詞的固定詞組的類聚體,中國學者王德春(2003)定義熟語為詞匯體系中大于詞的固定詞組的類聚體。綜合漢語學界對熟語的界定及其分類眾家爭言,意見不一,但主流的意見是:熟語應當包括成語、慣用語和歇后語。國內(nèi)外英語學界認為“idiom”,即熟語包括動詞習語、名詞性習語、形容詞性習語、副詞性習語和諺語五大類。英漢熟語都具有以下特征:內(nèi)部結構的合成性、外部功能的固定性,以及語義上的整體性、隱喻性和不透明性(胡文仲,2000)。本文主要研究熟語的結構形式。從整體結構來看,漢英熟語可分為“詞組型”和“句子型”兩種類型。每種類型又可以根據(jù)內(nèi)部結構關系,分為若干不同的結構類型。
一、詞組型熟語在結構上相當于詞組的漢語熟語,大部分是慣用語和成語,還包括少數(shù)俗語(朱永濤,1994)。根據(jù)內(nèi)部組成成分的組合方式及其形成的語法關系,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主謂式:耳朵軟,one’s horn is exalted。
動賓式:扣帽子、擠牙膏,saw dragon’s teeth。
偏正式:修飾語是定語,修飾名詞性中心語,如月老、座右銘,Sphinx’s riddle。
聯(lián)合式:成分之間地位平等、并列地排列在一起,如藩籬,David and Jonathan。
兼語式:既有成分充當前面成分的賓語,又充當后面成分的主語,如放虎歸山,teach fish to swim。
二、句子型熟語很多漢英熟語采用句子型結構,大多是諺語和俗語,包括成語以及慣用語。從結構類型上看,句子型熟語可分為單句和復句兩種形式。
(一)單句型熟語漢英的單句型熟語,其內(nèi)部結構有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漢英單句型熟語的主謂句是指由主語、謂語兩個成分構成的單句,如:一刀兩斷,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非主謂句是由主謂詞組以外的詞組組成的無主句,這類熟語要在一定的語境里才能獨立成句,如:沒有過不去的河,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二)復句型熟語從并列結構看,復句型熟語可分為“并列句”和“非并列句”兩種。并列句的形式由語法地位平等的兩個部分組成,前后相同,形成對稱結構。如白刀子進,紅刀子出;Easy come,easy go。非并列句如: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The tongue is not steel,yet it cut。
(三)多重復句型熟語漢英多重復句型熟語數(shù)量不多,大部分諺語屬于這種類型。如: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活到老,學到老;A father is a treasure,a brother is a comfort,but a friend is both。
三、漢英熟語的特殊類型以上是漢英熟語的構詞方式的主要相似點,當然還存在一些差異,比如漢英熟語都存在各自獨特的構詞特點,我們稱為特殊類型。特殊類型指的是一些典故性熟語根本不能按照慣常分析規(guī)則和標準進行結構和語義關系的分析和歸類,故將其單獨列出來,以示區(qū)別。在宏觀上,整個人類文化有一定共性,但在微觀上,各民族的文化更具其個性,而且這種民族個性是普遍存在的,貫穿了整個民族文化。漢英熟語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差異。
(一)形異意似漢英熟語形異意似,指的是兩種語言對同一客觀事物或思想使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其字面義不同,但內(nèi)在的比喻義或引申義相同。內(nèi)涵義與民族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它往往能表現(xiàn)出人的主觀態(tài)度和感情。例如,漢語熟語“拋磚引玉”與英語熟語“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字面義為“扔條小鯡魚抓來大青魚”),均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它們所用的表達形式不同,但比喻義、褒貶義相同。
(二)形似意異漢英熟語形似意異是指由同一中心詞組成的熟語,中心詞的字面義在兩種語言中是相同的,但其內(nèi)涵義十分不同。王德春認為,文化語言學的核心就是研究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國俗語義。國俗語義是在反映概念的基礎上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它反映該語言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各種顏色及動物,特別是傳說和神話中的動物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們的國俗語義在漢英民族的文化中是十分不同的,以下僅以部分顏色詞為例。漢語中含“白”的熟語常常表達消極含義,如“一窮二白”就是“一無所有”,被人鄙視是“遭白眼”。英語“white”為吉祥之色,常常表達善良、純潔之意,如white day(良辰吉日)。White還被看作“公正、上層領域”的象征,如white light(正義公正的判決)、the White House。
(三)形義空缺漢英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熟語,它們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反映了燦爛多彩的悠久歷史文化。這類熟語語義在漢語和英語這兩種不同的語言中往往是此有彼無,或彼有此無的。漢語的典故熟語大多與歷史事件、神話寓言和宗教信仰有關,例如:東施效顰、圍魏救趙、負荊請罪、三顧茅廬、守株待兔、四面楚歌等。而英文熟語如“Achilles’heel”“Jacob’s voice in Esau’s hand”“Trojan horse”“the apple of disorder”“Greek gifts”“Penelope’s web”“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of-war”等,這些英語典故的語義在漢語中是空缺的。
語言是錯綜復雜的多面體,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該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也一定會在該民族語言的不同平面上有所反映。中英熟語的差異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地理環(huán)境特征,歷史背景,人生、家庭、價值觀念以及宗教色彩。中國自古便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因此在漢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熟語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和豐富的哲理蘊涵,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早起三朝抵一工”。此外,幅員遼闊、有山有水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漢語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與山、河、湖、海有關的熟語(郭建民、黃凌,1992),如“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英國則是一個島國,四面臨海,適合航海和放牧,而且航海與牧羊在其民族經(jīng)濟中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英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與航海或牧羊有關的諺語(郭建民、黃凌,1992),如: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其次,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歷史,其間發(fā)生的一些重大的或是有特定歷史、社會意義的事件一旦進入語言體系中并被賦予固定的意思,廣為流傳開來后便成為熟語的素材。中國歷史悠久,古代中國盛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相對來講,英國的封建歷史較為短暫,君、臣、民的關系不像古代中國的“三綱五常”那樣根深蒂固。熟語作為語言的特殊成分更集中表現(xiàn)了民族個性。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強調(diào)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diào)集體利益的重要性,因而就有了一系列的熟語,如“天下為公”“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等。英國歷史比較短,沒有形成穩(wěn)定持久、影響深遠的集體觀念,強調(diào)突出的是一些個人方面的東西,如:Knowledge is power.最后,宗教信仰差異也是中西熟語差異的重要根源,每個國家的宗教信仰會無形地影響著社會意識,對語言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古代中國,佛教、道教較為盛行,相關的熟語俯拾皆是。如“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等。在英國,上帝被視為終極和萬能的神,支配著宇宙、萬物生靈,因而在英語熟語中頻頻出現(xiàn)了教堂、十字架、上帝、天國、牧師、神父等字眼。
四、結語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既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那毫不夸張地說,離開了文化因素或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要全面正確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對中英文化差異性的探討和研究,有利于人們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暢通有效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把握兩個國家的熟語必須建立在對其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理解其蘊涵的哲理。對于我們外語學習者來說,學習一門語言不僅僅是積累詞匯、掌握語法,我們更需要去學習其文化,注意民族文化底蘊之間的差異,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這樣才有可能清除文化底蘊的不同給我們交流和溝通設下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