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摘要教育視頻的引入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觀察的不足,使得描述教學行為的復雜性成為可能?,F(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研究包含視頻錄制前的準備、視頻錄制和剪輯、視頻描述以及視頻分析等環(huán)節(jié)。視頻分析旨在盡可能地接近“事物”本身,使教師從身體、空間、時間、物質(zhì)等維度,更加清晰、全面地認識教與學以及二者間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視頻圖像分析;現(xiàn)象學教育學;課堂觀察;消極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8)06-0008-03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視頻圖像技術(shù)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日常實踐之中。相比教師的日?,F(xiàn)場觀察,視頻圖像技術(shù)使呈現(xiàn)教育實踐的現(xiàn)場性、動態(tài)性、復雜性以及可重復性成為可能,能夠有效彌補傳統(tǒng)課堂觀察的局限性,進而更好地促進教學改進、反思和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育視頻分析正在成為改進課堂教學質(zhì)量以及引領(lǐng)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途徑,得到越來越多學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視。目前國內(nèi)外教育視頻研究分析的流派眾多,本文僅以現(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分析為例,通過介紹其獨特價值及基本做法,希望能為中國教師進行視頻分析提供一種可能的參照。
現(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分析只是教育視頻研究的一種取向,旨在通過現(xiàn)象學的描述盡可能地接近“事物”本身、呈現(xiàn)事物發(fā)生的過程及樣態(tài),使教師從身體、時間、空間、物質(zhì)等維度,更加清晰、全面地認識教與學以及二者間的關(guān)系,以促進有效的教與學及班級管理。
現(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分析以語言批判為基礎(chǔ),關(guān)注師生身體的表達,注重教育情境分析,為理解、分析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德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不可見的,即教師看不見學生的“學習”(Prange,2005),只能看到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F(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分析恰是基于身體維度,再結(jié)合時間和空間等維度,可對研究學習發(fā)生機制貢獻獨特價值。
此外,現(xiàn)象學教育學自博爾·諾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以來就非常注重對于學生消極經(jīng)驗的研究,強調(diào)消極經(jīng)驗自身的獨特價值和積極意義,倡導消極經(jīng)驗是學習的必備要素之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消極經(jīng)驗不僅包括失望、憤怒等負面情緒,也包含其遭遇的失敗、注意分散、干擾行為、拒絕參與課堂等情形?,F(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分析為中國教師從消極經(jīng)驗角度了解教育及其實踐提供了新的著眼點。
1. 拍攝前的觀察與記錄
與一般的課堂視頻錄制不同,現(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錄制強調(diào)前期的觀察與記錄,旨在讓觀察者了解錄制對象的背景信息,形成對觀察對象的直觀感受,并為后期拍攝做好準備。
(1)背景信息側(cè)重學校、教師、學生三維度
觀察者對于背景信息的了解,主要側(cè)重學校、教師與學生三個維度。學校維度聚焦學校歷史、地理文化、空間布局和環(huán)境布置、建筑風格、學校所提供的活動及類型等;教師維度關(guān)注教師的籍貫、教育經(jīng)歷、職業(yè)經(jīng)驗(教齡)、年齡、職稱、行為方式、教學風格、班級管理、教學計劃(是否有詳細的教學計劃、按教學計劃推進教學的程度)、任務設(shè)置與引導、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工具的使用(教材、電腦、黑板、白板或電子白板等);學生維度聚焦學生人數(shù)、性別情況、學生籍貫、所住區(qū)域,及每日往返學校方式、行為方式、分組方式等。背景信息的觀察不僅對新教師了解學校有幫助,對于一直置身其中的老教師也有獨特意義,它有助于老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并構(gòu)建起環(huán)境與日常教育的某種聯(lián)系。
(2)觀察中注意“懸置”已有價值觀念與標準
與傳統(tǒng)觀察聚焦教師、教學內(nèi)容不同,現(xiàn)象學教育學觀察尤其側(cè)重課堂互動及互動中師生的行為表現(xiàn)、表現(xiàn)方式及所使用的媒介?,F(xiàn)象學教育學觀察強調(diào)“懸置”已有的價值觀念與標準,盡管這對教師很困難。教師在觀察時應盡量避免使用日常聽評課的觀念和標準,避免因?qū)W生過度了解而產(chǎn)生的偏見和價值預設(shè);要記錄和描寫看見、聽見和感覺到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是如何呈現(xiàn)的。除了記錄教學展開過程,教師還應關(guān)注教學情境下不同人的身體語言,如手勢、身體姿態(tài)、面部表情、目光的朝向等。當教師聚焦學生學習行為本身的描述時,能夠看到許多傳統(tǒng)觀察看不到的內(nèi)容。教師撰寫觀察筆記后,可與其他研究者,例如同教研組或?qū)W科組的教師進行交叉分享與討論,以呈現(xiàn)不同研究者關(guān)注的差異,尋找共同關(guān)注的主題。
2. 視頻錄制與選擇
(1)視頻錄制的器材準備與空間布局
在對所觀察班級、教師及學生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可選擇某一個教學主題錄制視頻(如果教師要分析自己所教的課堂,那么可以請同事幫忙錄制視頻)。錄制視頻至少需要兩臺固定攝影機(一臺教師攝影機、一臺學生攝影機)、兩個三腳架、一臺手提攝影機,教師應使用迷你麥克風。教師攝影機應放在遠離教室門的教室后方,并盡可能將教師的所有活動空間收入鏡頭。學生攝影機應放置在遠離教室門一側(cè)的教室前方,與教師攝影機形成呼應。手提移動攝影機可以近距離清晰錄制小組合作學習情境中師生、生生互動或單獨學習階段學生的表現(xiàn),這樣兩臺固定攝影機就不必轉(zhuǎn)換鏡頭方向。所需設(shè)備應在上課前安裝完畢并確保功能正常。(攝影機放置見圖1)
(2)視頻分析片段的選擇與剪輯原則
課堂視頻的錄制時長一般都在40分鐘左右,教師很難對整個視頻進行分析,因此需要教師集體討論具體要分析的某一主題或某一片段。一般而言,這一片段的時間盡量不要超過5分鐘。分析片段確定后可對視頻進行剪輯,原完整視頻要保留以備后需。
1. 視頻片段的描述
現(xiàn)象學教育學角度的視頻描述,要求觀察者只描述其所看、所聽、所感受到的行為與表達,只描述事物所呈現(xiàn)的部分以及是如何呈現(xiàn)的。教師在對分析片段進行描述時也要首先“懸置”已有的理論知識、實踐經(jīng)驗、價值和判斷,以客觀、不帶價值預設(shè)或偏見的方式描述事物,尤其關(guān)注師生在某一情境下的身體語言、對于教學和學習材料的使用情況等。以下是上海某小學一節(jié)英語課中一個小片段(約50秒)的視頻描述:
教師面朝中間第二小組并后退幾步,在大約教室的中心點處停下,在后退過程中教師開始講:“你們能用今天學的句子和你們的小組成員談一談你們的周末嗎?和你們的小組成員?!边@時教師仍然是站在教室的中心點,面朝左后方,說話時教師的雙手一直放在胸前并時不時地交織在胸前順時針轉(zhuǎn)動,在說到“今天”時將雙手停頓在胸前,而說“與你們的小組成員”時左手放下,右手手臂平舉胸前,手掌做環(huán)繞型動作。此時教室中間第一組與教師背對背的女學生B高高地舉起右手,之后左側(cè)第二組的一名面朝教師的,本來含胸而坐的男學生C把背挺直,頭轉(zhuǎn)向右側(cè)同桌,目光朝向同桌桌面上的任務卡然后將頭輕輕轉(zhuǎn)回,同時將左手臂放在桌上,以約45度斜角輕輕地舉起手臂將手掌伸直大約到下巴的位置。
教師繼續(xù)講:“OK,兩分鐘時間。”教師的右手食指豎起,放在眼前約至眼睛10cm的位置。聽到兩分鐘后,學生B迅速放下高舉的右手,而學生C則將伸展開的手掌綣起并將大拇指放在嘴邊。教師又以相同的動作和語言重復了兩遍:“兩分鐘的時間,你們可以在小組內(nèi)討論你們多彩的周末?!睂W生C迅速將手臂放下,背部前傾,胸部伏在桌沿上開始在任務卡上書寫。教師布置完任務后,左側(cè)第三組男生D將朝向教師的身體慵懶地、慢慢地轉(zhuǎn)向他左側(cè)的同桌,打了個哈欠并問:“干嗎?”他的同桌身體已向他傾斜過來并手拿任務卡將其放在二人之間,用拿著筆的右手做出招呼學生D一起討論的姿勢,口中說著“討論……”,而本組另外兩個學生E和F并沒有參與討論,而是在有說有笑地聊天……
在完成對視頻片段的描述后,教師小組需進一步討論在此段視頻中所看到的內(nèi)容以及教學觀點,梳理總結(jié)相關(guān)經(jīng)驗,以呈現(xiàn)觀察視角與維度的多元化,豐富教師對教學片段本身的認識。
2. 視頻分析的具體途徑
(1)身體維度分析
身體維度的分析包括對師生的手勢、身體姿態(tài)、行為動作、面部表情(眼神、目光朝向、嘴形、面部肌肉狀態(tài)等)等方面的分析。
如在上述視頻描述片段中,師生的語言表達其實很少,主要是教師在設(shè)置任務時重復性地講了兩句話:“你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句子與同伴或在小組內(nèi)討論你們多彩的周末”“兩分鐘的時間”;其余的描述全部來自視頻中師生之間的身體性表達和呈現(xiàn)。這一段視頻呈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兩種方式:一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二是教師借助于語言、身體或其他工具的教學展示。中國的教育文化更關(guān)注提問,盡管提問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另一層面的教學。針對視頻中這一細節(jié)的分析,能夠促使教師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學生面前借助于身體性表達來展現(xiàn)教學內(nèi)容,何種呈現(xiàn)方式能更好地激發(fā)、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以及如何創(chuàng)設(shè)一種有效的互動和學習環(huán)境等。
(2)空間維度分析
空間維度的分析可從班級空間的利用情況、座位的排列方式、學生座次安排方式以及教師在教室中的空間站位等方面著手。教學中的互動其實是他者在場下的“表演”,即學校中的教和學是發(fā)生在班級或校園這個“公共空間”內(nèi)的、除了互動參與者還有其他非參與人員在場下的“自我呈現(xiàn)以及向他人的呈現(xiàn)”。
(3)時間維度分析
時間維度的分析聚焦如下問題:師生、生生在哪個時間點產(chǎn)生了怎樣的互動,課堂時間配置情況如何等。
(4)物質(zhì)維度分析
物質(zhì)維度的分析聚焦教師和學生所用的教學材料和工具,如教師為何選擇某種材料或工具;師生在課堂中是如何借助這些材料和工具進行表達的;教學材料和工具在使用過程中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等。
(5)關(guān)注學生的消極經(jīng)驗
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消極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及其轉(zhuǎn)化機制,是教師“化消極為積極”的前提。以注意為例,人的注意的有限性不僅包括注意范圍和對象的有限性,也包括時間的有限性,學生不可能連續(xù)45分鐘處于同一注意狀態(tài),非注意是學生的正?,F(xiàn)象。教師進行分析時需要考慮學生什么時候會產(chǎn)生非注意現(xiàn)象及其持續(xù)時間,非注意向注意轉(zhuǎn)換的環(huán)境與條件是什么等?,F(xiàn)象學教育學視頻分析的過程類似“出乎其外”,即在現(xiàn)象外觀看現(xiàn)象本身的樣子,進而為“入乎其內(nèi)”,即為改變教育實踐提供條件與可能。
對于長期“就課堂分析課堂”的中國教師而言,現(xiàn)象學“出乎其外”的研究方式,能夠避免教學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使教育教學實踐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Prange K.Die Zeigestruktur der Erziehung:Grundriss der Operativen P?dagogik [M]. Paderborn, München [u.a.]:Sch?ningh,2005.
[2] Brinkmann M.übungen der Aufmerksamkeit:Ph?nomenologische und empirische Analysen zum Aufmerksamwerden und Aufmerksammachen[M]// Reh S,Berdelmann K,Dinkelacker J. Aufmerksamkeit:Geschichte–Theorie–Empirie eines p?dagogischen Ph?nomens. Wiesbaden:Springer VS,2015.
[3] Brinkmann M.Aufmerken und Zeigen. Theoretische und empir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p?dagogischen Interattentionalit?t[M]// Müller J,Nie?eler A, Rauh A.Aufmerksamkeit:Neue humanwissenschaftliche Perspektiven. Bielefeld: transcript , 2016.
[4] Sabine R,Labede J.Kamera-Interaktionen. Videoethnographie im ge?ffneten Unterricht[M]// Friebertsh?user B,Kelle H,Boller H,et al. Feld und Theorie:Herausforderungen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r Ethnographie. Opladen [u.a.]:Budrich,2012.
[5] R?del S S.Der Andere und die Anderen. überlegungen zu einer Theorie p?dagogischen Antwortgeschehens im Angesicht von Dritten[M]// Brinkmann M,Kubac R,R?del S S. P?dagogische Erfahrung. Theoretische und empirische Perspektiven(Band 1 Ph?nomenologisch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Wiesbaden:Springer VS,2015.
[6] Tomasello,William M.Die Ursprünge der menschlichen Kommunikation[M].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2009.
[7] Scholz J.Aufmerksamkeit im Schulm?nnerdiskurs der Sattelzeit[M]// Reh S,Berdelmann K,Dinkelacker J. Aufmerksamkeit:Geschichte-Theorie-Empirie. Wiesbaden:Springer VS,2015.
注釋:
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基地重大項目“基于學校變革實踐的理論原創(chuàng)和學派建設(shè)”(項目批準號:16JJD880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