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宇
摘 要:翻譯學自20世紀70年代建立以來經(jīng)歷了蓬勃的發(fā)展,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 shift)把翻譯推向一個嶄新的臺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思想既對應(yīng)了文化功能對等論的內(nèi)容,又和后殖民翻譯觀一脈相承。文化研究學派的代表之一蘇珊·巴斯奈特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見解,在譯壇上獨樹一幟。從介紹其主要成果入手,簡單歸納評述她的主要譯學思想和貢獻。
關(guān)鍵詞:蘇珊·巴斯奈特;翻譯研究;文化研究
一、寬廣的學術(shù)研究視閥
蘇珊·巴斯奈特是活躍在當今英國甚至整個世界翻譯界的著名翻譯理論家和著名詩人,英國沃里克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校長。她游歷多國,有豐富的求學、教學經(jīng)歷,精通英、意、法、西等多種語言,對歐洲各國文學和文化有較深刻的研究,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又使她在翻譯研究方面建樹頗多。巴斯奈特筆耕不輟,其專著和編著多達40余部她不僅是位著名的翻譯理論家,而且在教學、翻譯中實踐自己的理論,她把理論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對翻譯研究、文學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為這些領(lǐng)域提出了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和建議。
巴斯奈特的學術(shù)研究視野極為寬廣,除翻譯研究以外,女性主義研究、后殖民主義研究、旅行文學研究、傳媒研究等文化研究的諸多課題都在她的學術(shù)視野之內(nèi)。巴斯奈特翻譯研究的特色在于將之與文化研究的諸多課題聯(lián)姻,進而生發(fā)出新的學術(shù)增長點。
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直接命名的專著,以回應(yīng)“翻譯研究學派”創(chuàng)始人、荷蘭著名翻譯理論家霍爾姆斯(James Holmes)提出的建立翻譯研究獨立學科的倡議。在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譯研究的學科框架,回顧了翻譯研究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并為翻譯研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建議?!斗g研究》分別于1991年和2002年兩次修訂,并多次再版,現(xiàn)已成為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重要文獻。
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時學者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編撰并出版了《翻譯、歷史與文化》C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論文集,該文集收錄了勒菲弗爾、斯內(nèi)爾一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鐵木志科(Maria Tymoczko)、戈達爾德((Barbara Godard)、西蒙((Sherry Simon)等學者的論文十二篇,內(nèi)容涉及翻譯與歷史、權(quán)力、意識形態(tài)、詩學、功能等因素的關(guān)系問題,以及從女性主義研究、后殖民主義研究和大眾傳媒研究等角度對翻譯的考察。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共同為論文集撰寫了導言—《導言:普魯斯特的外祖母與﹤一千零一夜﹥: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 ( Introduction: Proust's Grandmother and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以下簡稱《“文化轉(zhuǎn)向”導言》),這篇導言如今被翻譯研究界普遍視為翻譯研究正式進行“文化轉(zhuǎn)向”的宣言書。該論文集以及這篇導言對國際譯學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比較文學一批評導論》C 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是巴斯奈特出版于1993年的專著。這本著作雖然名為比較文學,但實際上與翻譯研究密切相關(guān),尤其是著作的最后一章《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更為翻譯界人士所熟悉。在陳德鴻、張南峰合編的《西方翻譯理論精選》中,這一章節(jié)被作為巴斯奈特的代表性文章由張南峰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在由樂黛云、陳悼主編的《中外比較文學名著導讀》中,肖錦龍為該書撰寫了詳細的導讀。
《文化構(gòu)建一一文學翻譯論集》C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是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共同撰寫的唯一一本著作,也是最后一本著作,因為勒菲弗爾于1996年因病己經(jīng)憾然離開人世。兩年后,巴斯奈特把兩人未曾發(fā)表的8篇文章加上一篇導言編輯成書出版,作為對勒菲弗爾的最好紀念。
《后殖民翻譯:理論與實踐))(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是巴斯奈特與印度新德里大學的英語教授哈里什·特里維德(Harish Trivedi)合編的論文集,出版于1999年。這本論文集收錄了鐵木志科、西蒙以及維拉(E.R.PVieira)等著名后殖民翻譯研究學者的9篇論文,涉及后殖民寫作與文學翻譯、加拿大女性主義者的“第三空間”理論以及巴西的“吃人”翻譯理論等,為后殖民翻譯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
二、“文化構(gòu)建”論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對翻譯活動的分類與雅各布森略有不同。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從而把所有的翻譯活動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文化內(nèi)”(intracultural)翻譯,指翻譯來自同一種文化的文本,類似于雅各布森的“語內(nèi)翻譯”;一類為“文化間”(intercultural)翻譯,即翻譯來自他種文化的文本,類似于雅各布森的“語際翻譯”。但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的“文化內(nèi)”翻譯和“文化間”翻譯已經(jīng)包括符際轉(zhuǎn)換在內(nèi),所以符際翻譯不再被單獨列為一種類別。對于“文化間”翻譯,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翻譯,人們己經(jīng)知之甚多,而“文化內(nèi)”翻譯則有進一步闡釋的必要。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以《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小說為例,列舉了“文化內(nèi)”翻譯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小說的節(jié)選本可能出現(xiàn)在法國大中小學的文集中;教授、學者們可能就此小說寫一些批評文字以專著的形式出版或發(fā)表在法國的學術(shù)期刊上;在巴黎、魁北克等地出版的法國文學史可能有此小說的概要介紹;還有一些教授可能忙于為此小說提供隔行對照式的詳盡評注;而最能使普魯斯特走進千家萬戶的當屬據(jù)此小說改編的電影了。所有這些形式,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認為,都可用一個詞來概括,即“改寫”。(狹義的)翻譯當然也是一種改寫。
三、后殖民翻譯思想
巴斯奈特對后殖民翻譯研究表示了持續(xù)的關(guān)注,她不僅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后殖民翻譯觀,而且對當前國際譯學界由美籍意大利學者韋努蒂引發(fā)的“歸化”、“異化”的新一輪討論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yīng)。
“后殖民理論”( postcolonial theory ),或稱“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studies ),作為一種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成話語,它主要研究殖民時代結(jié)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間的文化話語權(quán)力關(guān)系,以及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國家民族文化、文化權(quán)力身份等問題在后殖民語境中的新面目。
就殖民、后殖民與翻譯的關(guān)聯(lián)而言,巴斯奈特主要提出了三種論點:一,翻譯的低下地位始于帝國主義的早期殖民擴張;二,翻譯在帝國主義的殖民化進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三,倡導利用翻譯作為解殖民化的工具,對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雜揉”理論、加拿大女性主義的第三空間理論以及巴西的吃人理論大為推崇。
四、小結(jié)
然而,瑕不掩瑜。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為翻譯研究增添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維度,促成了翻譯研究與其他眾多學科領(lǐng)域的聯(lián)姻,帶來了無數(shù)的新的學術(shù)增長點(如女性主義翻譯研究、后殖民翻譯研究等等),極大地促進了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興盛與繁榮,并最終為翻譯研究的獨立學科地位贏得了一席之地。這一切豐碩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巴斯奈特的革路藍縷之功。
巴斯奈特是翻譯研究的重要代表,其翻譯實踐和翻譯思想是譯界的一筆寶貴財富,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她系統(tǒng)地介紹了翻譯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研究范疇,用辨證發(fā)展的眼光審視該學科中的已有論斷和不利于翻譯研究發(fā)展的問題,為翻譯研究向前發(fā)展解除了枷鎖;她把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緊密結(jié)合起來,把翻譯研究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歷史的、文化的范疇來加以探討,并且注重跨學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宏觀性在評判標準、對等與等值等問題上,她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為翻譯研究拓寬了思維空間。此外,她對文學翻譯的重視,對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的關(guān)注都使得翻譯、譯者的地位提高,同時體現(xiàn)了一位學者廣闊的胸襟和氣度然而,巴斯奈特的不足之處在于,其以文化為翻譯單位的方法似乎過于籠統(tǒng),缺乏切實可行的劃分標準,其研究也只局限在歐美各國的語言上,若能把東方語言納入翻譯研究范圍將更有助于翻譯研究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