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習作的總目標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痹诳偰繕说囊笙?,又制定了各階段的具體目標。這些規(guī)定無論在文體上,還是表達上,都比原來的大綱降低了要求,減輕了學生在習作準備上的壓力,便于他們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自由地表達出來。宋代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币馑际钦f,如果你要寫詩寫文章,那就要在寫詩作文之外的地方下功夫。那么,這個寫詩作文之外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寫作素材的積累。葉圣陶先生也曾在《論寫作教學》中明確指出:“訓練學生寫作,必須傾吐他們的積蓄。”要有一腔積蓄,就必須依靠平時點滴的積累。因此,要搞好作文教學,要使學生筆下生花,引導學生“我手寫我心”,就要引導他們進行語言的積累、習作素材的積累。
一、在閱讀活動中積累素材
(一)課堂教學中積累
新課標突出強調(diào)了積累語言的重要性,淡化了對課文的理性認識。規(guī)定閱讀教學要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的機械練習。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字詞和句子,重視語言的積累。
在課堂教學中感知課文,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在初讀感悟中走入文本,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脈絡;在精讀賞析中深入文本,理解課文重點字詞句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提煉升華中走出文本,歸納寫作手法和積累語言素材。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積累語言是第一位的,這是閱讀教學的基礎(chǔ),也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讀課文。教學一篇精讀課文大致要經(jīng)歷“初讀了解——精讀感悟——熟讀積累”這幾個階段,在充分閱讀后,可穿插讀和寫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讀文、批注、背誦、仿寫等形式把課文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教學一篇略讀課文可放手讓學生利用精讀課文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并將略讀課文的落腳點直接放到習作上。
背誦不失為一種最快捷、最有效的積累途徑。我們古人私塾教育里就非常重視背誦,對于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可以不急求懂,讓學生先背下來,在學生的腦子里形成語言樣式,學生就會將所背誦的語言樣式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而達到會用的效果。至于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也就慢慢能悟出來了。
究其根本,學語文就是學語言。我們語文教學就要完成兩個目標,一個是能看懂別人的文章,二是自己會寫文章。學語文的過程就是要將語言爛熟于胸,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形成語言樣式。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加強熟讀和背誦,是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
(二)課外閱讀中積累
新課標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課外閱讀量,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新課標也用規(guī)定背誦篇數(shù)的方法,把積累語言落到實處。學生在課內(nèi)的閱讀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多積累生活素材,每天堅持讀書、看報、看新聞、看少兒電視節(jié)目,為自己積累寫作素材。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以多種方式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海量閱讀,比如推薦適合學生年齡段的課外閱讀書目、在班上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利用班隊會舉行“讀書交流會”、親子閱讀、睡前故事等多種形式來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陛。在學校、班級、家里創(chuàng)設濃濃的閱讀氛圍,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必需,滿足符合學生年齡段的精神食糧,創(chuàng)建書香班級、書香學校、書香城市?!耙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我們國家的閱讀平均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是靠后的。想要提高全民素質(zhì),必須從娃娃抓起,讓學生插上閱讀的翅膀,在書海里翱翔,獲取更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有了豐富的素材和詞匯,學生定會意到筆隨。
二、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作文訓練中,教師要從教學內(nèi)容入手,積極引導挖掘?qū)懽髦?。讓學生通過看、聽、經(jīng)歷和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課內(nèi)閱讀教學進行拓展,從而進入生活領(lǐng)域?qū)ふ伊曌魉夭?,為學生的作文練習提供豐富的源頭活水。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們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于身邊的景物和發(fā)生的事例,學生不會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留意身邊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啟發(fā)他們用眼、用手、用心靈去感知周圍的事物,感受時代的氣息,以激發(fā)寫作激情,讓學生捕捉更多的寫作素材,使學生獲得細膩、獨特的感受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睜大”自己的眼睛,“伸長”自己的耳朵,“放飛”自己的想象,留心周圍的一切,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新事物,獲得新感受,以激發(fā)學生自由傾吐的欲望。
三、在網(wǎng)絡資源中積累素材
學生的寫作材料可以來自自然、來自生活、來自書籍,更可以來自日漸完善的網(wǎng)絡。隨著手機和電腦的普及、網(wǎng)絡的全覆蓋,凸顯出了網(wǎng)絡所包含的博大的信息量以及快速方便的查找方式,有著其他信息源所不能比擬的優(yōu)越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習作材料,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和途徑。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沒有語言積累,學生習作水平肯定無法提高。生活素材的積累,學生語言的豐富與發(fā)展,是學生輕松習作的根本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