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利
摘 要:初中歷史教材貫穿了我國千年上下的歷史發(fā)展,初中生對于歷史的了解不多,因此初中歷史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傳承使命,同時還需要結合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問題,促使學生能夠以史明鑒,樹立健全的價值觀念,規(guī)避言行的缺失,通過歷史的變遷指引,在不斷的熏陶下,養(yǎng)成對待生活與學習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歷史的教育效果在于知識的填充與精神的升華兩個層面,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與認知水平,規(guī)避歷史課堂上的教學常見問題,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構建完整的歷史教育體系,幫助學生消化知識,了解更多的歷史信息,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問題 相關對策
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成型構建時期,對待事物還是衍生了獨到的見解,一些學生開始叛逆,此時的教育應從書面成績的局限空間中脫離出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教師本身應博覽群書,能夠區(qū)分史實與編撰的內容,從而在課堂上延伸相關的歷史體系,誘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行歷史時間與事件的梳理,夯實學生的歷史記憶,并針對不容時期的問題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歷史中呈現(xiàn)的規(guī)律,剔除掉傳統(tǒng)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歷史課堂填充生機。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內容涉及不夠深入
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留存了諸多的歷史內容,而而大部分的知識點都被一帶而過,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記憶水平,將日期與事件的名字對應起來,就算是完成了歷史的教學任務,學生本身對于事件還存在諸多疑惑,這些疑惑逐漸造成學生的人生混淆,在理解不夠充分下的記憶,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逐漸對歷史失去興趣。
(二)教學時間較為緊湊
歷史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教學的時間卻較為緊湊,教師為了快速的完成歷史的任務,在課堂上壓縮歷史問題,使得教師鮮少拓展有關的知識內容,按部就班的完整敘贅。導致歷史教學內容的深度不足,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
二、初中歷史教學對策
(一)牢抓重點
很多老師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往往只關注形式,為活動而活動,既浪費了時間,又偏離了主題。如有位老師在講授《秦王掃六合》時,讓學生討論如下問題:①秦統(tǒng)一中國是哪年?是誰統(tǒng)一的?怎樣統(tǒng)一的?②假如你生活在當時,你是否愿意統(tǒng)一中國?③秦統(tǒng)一后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表現(xiàn)在哪三個方面?秦統(tǒng)一后,東西南北各指向哪里?在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這些問題中,①和③的第二問,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fā)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②這個問題是否有討論價值暫且不提,只說這個問題的指向,它明顯帶有個人的主觀傾向性,反映個體對事件的看法和意愿,基本不需要討論得出結論。③的第一問好像有一定的討論價值,但遺憾的是又限定在“三個方面”,這能開拓學生視野,鍛煉學生思維嗎?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活動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圍繞教學重點展開,不能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要使情境創(chuàng)設對課堂目標服務、對重點掌握、難點突破服務。建議:以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二)串聯(lián)知識教學
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比如,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qū)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史與孫中山、毛澤東的名字幾乎密不可分;以歷史事件的發(fā)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xiàn)象的興衰過程。此外,還可以把握一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兩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決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產(chǎn)生、發(fā)展、激化和消失的過程。
(三)層次提問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要遵守的首要原則。同樣,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我們也要堅持這一原則,提問要爭取面向全體學生。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每個班級的學生無論是在知識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所提的問題不可能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需求。為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提問的層次性,可以嘗試設計一些漸進性的問題,從易到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發(fā)揮所長。例如,我在講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就設計了這樣一套問題,問題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問題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問題三: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點?問題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于整個中國近代史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這一系列的問題有難有易,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膯栴}進行回答,這樣,回答問題就不再是優(yōu)等生的專利,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能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獲得自身素質的提升。除此以外,為了讓提問能夠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教師在提問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小竅門,例如,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不要先叫學生的名字,然后再提問題,否則一旦學生知道教師提問的不是自己,可能就不會去關注教師接下來所提的問題,也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這樣教師的提問可能就只是針對了教師所提問的學生。
結語
總之,提問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把金鑰匙,教師既要經(jīng)常用它,又要懂得科學的利用它。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提問技巧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為歷史教學工作朝著素質教育方向的發(fā)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周林鵬.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東西南北教育,2017(16):277-277.
[2]高玉龍.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學周刊,2016,26(26):235-236.
[3]邊占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6,11(11):163-164.
[4]古麗帕麗.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