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俐俐
【摘 要】 “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基礎教育就是培育“心根”的教育。“心根”,指“人的心靈之根”,是人出生后接觸世界積累心理經(jīng)驗所形成的最本原的心靈根基,是個體生命活動的精神之源。在教學實踐中,把“學本課堂”與“心根教育”理性融合,并作為教學的行動指南,讓孩子們在充滿愛心,民主和諧的學堂中立德成長。
【關(guān)鍵詞】 學科教學;德育課程;思考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是以學生思想品德、法治意識培養(yǎng)為核心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如何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頗有收獲。
一、愛心實踐——生根
老師的愛是一種信任、一種尊重、一種鞭策。“用心傳遞愛,就能走進孩子們五彩繽紛的內(nèi)心世界,觸摸到一個個靈動的生命,孩子們在心靈深處歡迎你的到來,因你,他們將產(chǎn)生新的智能,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焙⒆觽冃枰覀儩M懷熱情,時時關(guān)注其心態(tài)、感受、興趣特征和思維方式,并順學而導,為他們的精神成長扎下堅實的“根”。
文具用品的遺失是一年級孩子日常生活中極易發(fā)生的事,東西亂放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許多煩惱。在《讓我自己來整理》課堂教學中,我用愛心、耐心為孩子們撐起一把幸福的小傘。在愛的關(guān)懷下,孩子們改變著……“我們怎樣養(yǎng)成整理的好習慣呢?我們應該把‘小伙伴送到哪去呢?讓我們一起動手把它們送回家吧!”……
由于孩子們的成長環(huán)境差異較大,動手能力發(fā)展的程度也不相同,老師要善于捕捉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發(fā)掘其身上的潛能,充分給與肯定,使其獲得勇氣和信心。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只要我們以愛心相待,課堂教學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孩子們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整理的方法,養(yǎng)成整理的習慣,學會“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讓孩子們的心根浸潤在愛的世界中,綻放出生命的美麗。
二、自由參與——養(yǎng)根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心根教育”的滋育之基。參與是指“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xiàn)行為”,是“實現(xiàn)學生主體建構(gòu)與發(fā)展的過程”。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引領(lǐng)下的各種學習活動來實現(xiàn)。我們應以課堂為主陣地,潛心開墾一片沃土,悉心耕耘這片沃土,使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給學生更精良、更豐富的精神食糧。在《大自然,謝謝您》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把課堂當作游戲場,盡情地享受著……
一開課,我就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上,在陽光的沐浴下,自由活動,讓孩子們充分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隨后,切入主題,“在大自然里,我們感受到了哪些快樂?”孩子們有感而發(fā):“我們可以在陽光做奔跑?!薄靶@里的花開了,校園更美了!”“樹葉長高了,我們圍著小樹做游戲?!薄澳銈兿牒痛笞匀唤慌笥褑幔俊蔽易尯⒆觽儑谝黄?,在這個特定的場景中,孩子們是主角,是快樂的游戲者,更是積極的探索者?!按笞匀坏恼Z言啊,真是妙不可言。認真聽,仔細看,你就會有重大發(fā)現(xiàn)哦!”
在教學中,我們既要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將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其他生活空間,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使孩子們的天性得到自由舒展,形成一道別致的課堂風景,為“心根教育”開拓更廣闊的天地。
三、 感悟立德——護根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體驗,即親身經(jīng)歷,實地領(lǐng)會。在“生命哲學”中視體驗為生命認識的基本方式,是滋育“心根”的養(yǎng)分?!兜赖屡c法治》學科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它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和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面對真實的學生,我們應潛心研發(fā)教材,“活”化教材,用真切的行動在孩子們生活的課堂里再現(xiàn)一幕幕活劇,讓孩子們的“心根”內(nèi)化在真切細膩的心靈體驗中。
在《花兒草兒真美麗》課堂教學中,我巧妙地將學生帶入春天,真切感受春的生機,留住春的美麗便成為孩子們內(nèi)心自然的涌動。
師:春天里,萬紫千紅、百花齊放。除了花,你還覺得什么美? (師生共同合作在黑板上用心繪出一幅春景圖,)
師:我們一起去游賞春天吧!你們想怎么玩?(積極調(diào)動學生情感,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春的氣息。)
師:飛飛和爸爸媽媽也來到了公園,他們是怎么玩的呢?在花壇旁,飛飛想做什么?
生:飛飛說花真漂亮!可以摘一枝嗎?
生:飛飛不能摘!花摘了,這里就不美了!
生:花摘下來就會死,多可惜呀!
師(扮飛飛):對呀,花是屬于大家的!是屬于春天的!謝謝你們的提醒!
師:瞧,草坪上,幾個小朋友正在捉迷藏,你也想和他們一起玩嗎?
生:想!草地軟綿綿的,踩在上面多舒服呀!
生:不能去!草坪上寫著“勿踏草地”。
生:草地綠油油的,踩臟了就不美了。
生:我們踩在小草身上,小草會很痛的。
師:是啊,小草很嬌嫩,需要我們?nèi)ズ亲o它。你們愿做小草的朋友嗎?你們能為小草做什么呢?(小組交流)
師:孩子們,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美的事物,這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應該怎么保護好它們呢?
真實,是教育的生命。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道德認知。讓孩子們走進“生活”,親身體驗,在思辯中做出價值選擇,樹立公民素養(yǎng)。
四、真誠對話——育根
在教育過程中,教與學互為關(guān)聯(lián),互為依存。“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正所謂“教學相長”,師生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而真誠對話,共同分享正是這種交往互助的主要方式。
在《請幫我一下吧》的課堂教學中,我成功地進行角色移位,成為孩子們樂意傾吐心聲的知心朋友,通過一系列真誠的對話,實現(xiàn)心與心的交融,讓我完全觸摸到孩子們的心根,感受根枝拔節(jié)的愉悅。
當學生沉浸在人們身處困境的生動場面中時,我娓娓地撩撥心靈的琴弦:“在生活和學習中,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當時自己的心情怎樣?”“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困難。學會求助是生活的智慧。但是向人求助也是一門學問,需要學習,要在恰當?shù)臅r間向合適的人求助……”
對話是平等的溝通、精神的共享,是生態(tài)的互動、真理的共建。一個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yōu)榕笥押凸餐角笳胬淼幕锇?。在自然和諧的“交往”中,給予學生人文關(guān)懷,引領(lǐng)學生健康成長。最終,讓學生成為像大樹一樣郁郁蔥蔥、根深枝壯的人。
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在德育課程中具有特殊價值。德潤心根,法護成長。“兒童是心根生長發(fā)育的最佳時期,因此,我們應給他們?nèi)娴臐补嗪团嘤薄T跇诵碌睦顺敝?,我們真切呼喚“有心的教育”。只要用“心”?jīng)營課堂,你便能聆聽花兒綻放的聲音,體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
【參考文獻】
[1] 張崧.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 中國德育,2017(15).
[2] 黃雅芳.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法淺析[J]. 吉林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