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強
摘要:太倉市新區(qū)中學近年來突破語文學科的藩籬,從傳統(tǒng)國學文化的視角出發(fā),提出“成語+”概念,構建“成語浸潤式”學校文化,從德育和智育兩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校構建了“成語+”模型,整合剪紙、電視臺、STEAM教育等特色,開發(fā)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建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形成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成語+”;德育;教學理念;成語考級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向全黨全國人民發(fā)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對文化繁榮發(fā)展作出重要講話。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鼓舞和引導下,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增強。
成語,作為漢語和漢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元”(莫彭齡),默默地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可以從成語中找到時代的烙印、先哲的智慧。成語具有全面性和準確性,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近年來,我校突破語文學科的藩籬,從傳統(tǒng)國學文化的視角出發(fā),提出“成語+”概念,構建“成語浸潤式”學校文化,從德育和智育兩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構建“成語+”模型,整合學校剪紙、電視臺、STEAM教育等特色,開發(fā)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建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形成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
一、在“成語+德育”體系中,浸潤成語文化
我們將成語滲透于德育的活動育人、管理育人、環(huán)境育人三大系統(tǒng),構建成語“潤物”德育體系,在協(xié)調一致、生動活潑、“潤物細無聲”的“成語+德育”中,浸潤成語文化。
我們通過主題活動月、活動周的形式,開展或以成語為內容、或以成語為形式的課外活動,學生集體生活和勞動,構建成語主題式德育體系。我們還將學校的辦學理念用成語詮釋,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深度融合成語文化,制作班級成語名片,開設成語主題班會課,開辟成語文化角等,將成語滲透于“學校——班級”的管理育人系統(tǒng);同時,將成語滲透于校園環(huán)境育人系統(tǒng),以顯性可感的物質形式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學校重點建設以下幾個項目:
(一)“成語+電視臺”:依托電視媒體擴大成語文化輻射力
以學校成熟的校園電視臺為載體,開設成語專題欄目,進一步擴大成語文化的輻射作用。我們開播了“成語有約”欄目,宣傳學校成語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同時開播了“作客成語”欄目,面向全體學生定期開設成語專題講座,傳播成語文化;還分主題錄制成語故事微電影,形成系列,在公共平臺播出,使學生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點擊觀看,在趣味中學習成語,啟迪心靈,并積累形成有效的教育資源。
(二)“成語+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中自然感受成語魅力
我們結合本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較多的校情,建設“五湖四海——我的家鄉(xiāng)”成語長廊,引領學生增強地域自豪感,體現學校對孩子的尊重。同時還在校園樹立成語雕塑,將學校大廳等重要區(qū)域的布置與成語結合,以美的立體形象、美的環(huán)境解讀成語,感染學生。
二、在“成語+教學”的課堂改革中,滲透成語文化,提高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一)“成語+口語”:在表達中用成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制約“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瓶頸。成語以其簡明固定的形式、約定俗成的意義,清晰生動地表情達意。本課程將成語作為突破表達瓶頸的突破口,旨在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語文教研組推出“課前5分鐘”成語時間——在每節(jié)語文課上課最初的5分鐘,請學生上講臺演講成語;各個班級推出“成語小小講壇”,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成語演講團”。
(二)“成語+課本”:在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滲透成語,提高學習能力
成語不但保存了海量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人文信息,很多科學信息同樣可以在成語中找到詮釋。將成語作為資源,以“教材”和“教法”層面的意義滲透各科教學,充分利用成語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和生活中使用較頻繁的親切感,能夠縮短學生與學科知識的距離,降低難度,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用“一個成語帶一類”的思路,打通有關聯性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學習零散的知識更有抓手,教師也能抓住“線頭”重組教材。比如,歷史學科利用典故型成語勾連相關內容;地理學科利用成語文化中的地域元素組建相關內容內部體系;古文教學用成語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時空距離;作文教學用成語為寫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三)“成語+STEAM”:在綜合實踐課程中“玩”成語,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成語以其包羅萬象的內涵、數以億計的體量,從本體、文化、資源、功能等各個不同的層面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如將成語與剪紙綜合實踐課程結合,在實現研究性學習“知識的自主建構”的靈魂的同時,以傳統(tǒng)促傳統(tǒng),提高初中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和傳承的使命感。又如在原有綜合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引入STEAM課程,將成語與科技、剪紙、藝術、電視媒體等結合,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開發(fā)設計一系列“成語+”文創(chuàng)產品,如3D打印立體剪紙、成語書簽、激光剪紙印章等,培養(yǎng)創(chuàng)客人才。
(四)“成語+考級”:在考級中推廣成語,提高成語普及率
即將出版的校本教材《成語+——學科中的成語密碼》,將成語與語文、史地、科學等多門學科相結合,它既是一本包含各學科知識的書籍,也是以生動的形式弘揚成語文化的教材。學校將借此契機,配備專業(yè)教師,開設“成語”課。同時,以本教材為考級依據,邀請專家論證,制定科學的考級制度,開創(chuàng)成語考級先河,為成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嘗試。
(責任編輯:吳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