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熱曼姑·依米提
摘 要: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是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加強民族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需要。新疆是多民族多語言地區(qū),實現語言的統(tǒng)一教育,以增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的認同,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為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本文通過論證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的重要性,對如何提高其漢語水平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重要性;有效策略
新疆是多民族多語言地區(qū),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的溝通需要通過雙語教育實現,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漢語水平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使他們進一步了解傳統(tǒng)漢語言文化,實現文化認同,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新疆地區(qū)也根據國家相關民族教育政策并結合本區(qū)特殊實情制定了與此相應的雙語教育政策,并在教學實踐中認真落實貫徹。
一、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的重要性
1.有助于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是我國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務,新疆地區(qū)少數民族小學教學使學生較早接受漢語教育,對傳統(tǒng)漢族語言及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積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及認知,對于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當前新疆傳統(tǒng)文化面臨轉型,提倡與漢文化融合,意味著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肩負傳承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兼具適應現代社會生產與發(fā)展所必須的現代文明,對于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有助于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
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是積極響應“雙語教育”政策的體現。新疆自治區(qū)為了開展雙語教育,先后頒發(fā)了《關于明確新疆教育改革的意見》、《加強學校政治思想教育、貫徹民族政策、注意對語文教學的領導》報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決定>的意見》以及《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等一系列雙語教育政策。2010年和2014年的兩次新疆工作座談會都把新疆雙語教育工作作為國家戰(zhàn)略層面來加以強調,把其擺在突出位置。由此可見,提高漢語教學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
3.有助于加強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相互交流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一,是國家穩(wěn)定的根源,在民族團結的基礎上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繁榮與發(fā)展。在“海納百川”的現代社會,接收借鑒不同民族之間的發(fā)展經驗以促進共同發(fā)展就要促進民族之間文化融合,而語言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開展雙語教育、重視漢語教育,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以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弘揚本民族文化。
二、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的有效途徑
1.大力倡導漢語學習,創(chuàng)造漢語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
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是提高漢語水平的必要保障。學校通過課堂、校園環(huán)境引申至社會大環(huán)境,大力倡導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使學生認識到漢語學習的重要性,實現少數民族地域環(huán)境內漢語的日常溝通與交流,也為學生一生的良好發(fā)展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大力倡導漢語學習,首先要牢牢把握課堂漢語教學,教師通過漢語課堂教學進行知識傳授,進一步加強漢字的認知能力與聽說讀寫能力;其次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漢語交流平臺,在校園內倡導“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要求和鼓勵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通過漢語加強溝通,將課堂所學與訓練應用于日常學習、溝通、交流,使?jié)h語成為規(guī)范性語言;最后,要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營造 “說普通話”的社會環(huán)境,堅持以普通話為交際語言,通過新聞媒體、電視廣播等形式引導傳播,做好宣傳工作。學生在良好的社會氛圍得到熏陶,有利于提高漢語水平。
2.落實雙語教學政策,注重基礎知識與文化熏陶
語言是實現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作為交際的工具,要更加注重漢語基礎知識的學習,接收漢族文化的熏陶,以更好地實現語言學習的目的——喜愛并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
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各學校、各教育部門必須開展雙語教學,提高學生漢語水平,一方面重視漢語基礎知識的教學——包括漢語語法、漢語拼音、漢語寫作知識等,通過漢語教學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另一方面,開設相應的漢語教學的科學社會課程,如小學階段的數學、社會、自然等漢語課程。
同時,通過漢語成語、歇后語、俗語的講解,使學生了解相關漢語文化知識,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少數民族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其含義及含義背后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與歷史典故,增加文化認同感。
3.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漢語學習興趣
漢語語言實踐活動包括漢語演講賽、辯論賽、漢語學習論壇等形式,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漢語語言實踐活動,倡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漢語學習,激發(fā)學生漢語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漢語學習的樂趣,從而規(guī)范漢語的使用。在“多聽”“多說”的實踐過程中,接收語言信息,辨識語言信息,從而形成語言記憶,外化于“形”——規(guī)范語言使用,以正確的發(fā)音實現基本交流與貼切的情感表達。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掌握學生個體情況,課堂組織應努力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知識點或課堂導入帶入,或采取情景教學的方式,構建適合學生漢語學習的語境分為,設定漢語交際與交流場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一步提升漢語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阿依夏木古麗肉孜,《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水平的規(guī)劃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01
[2] 溫碧華、朱新紅,《南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以塔里木大學為例》[J],《語文學刊》,2015.05
[3] 吐孫阿依·庫爾班,《新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維漢漢語教育的發(fā)展問題研究——以庫爾勒市H縣為例》[D],華東理工大學,碩士,2013.12
[4] 劉念,《如何提高少數民族三語學習的效率》[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03
[5] 方建華、李月琦,《新疆維吾爾族學生漢語語言能力和漢語語言態(tài)度關系研究——以家長漢語御寒態(tài)度為中介》[J],《教育學報》,2018.04
[6] 迪力夏提·買買提,《加強新疆漢語教育,促進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4
作者簡介:
努熱曼姑.依米提(1977-),女,維吾爾族,籍貫:新疆岳普湖;學歷:大專;職稱:二級教師。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岳普湖縣岳普湖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