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臨證指南醫(yī)案》膏方用藥規(guī)律數據分析

      2018-09-10 03:46:58陳競緯
      江蘇中醫(yī)藥 2018年9期
      關鍵詞:臨證指南醫(yī)案臨證指南內風

      張 暉 陳競緯 戴 斌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3; 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蘇州215009)

      膏方,古稱煎膏、膏滋,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五十二病方》,最初所治之證多為外傷,后逐漸成為用于滋補強身、抗衰益壽、治病糾偏的一種中藥劑型。明清以來,吳門醫(yī)派在運用膏方時強調“一人一方一膏”“膏滋冬令進補”,把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調理理念充分體現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使膏方盛行于江浙等江南地區(qū)。吳門醫(yī)派代表醫(yī)家葉天士所著《臨證指南醫(yī)案》就已記載膏方,其立法精準,用藥簡練,成為后代醫(yī)家膏方立法組方的重要指導之一?,F從《臨證指南醫(yī)案》所載膏方醫(yī)案中探討葉天士膏方運用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收集《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所載膏方32首,除去其中無具體用藥者共計28首。

      1.2 數據規(guī)范化 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作為標準[1],對處方中藥物名稱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

      1.3 數據統(tǒng)計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對藥物進行頻次分析得出高頻次藥食物,根據其四氣、五味、功效以及歸經分類分析。

      2 數據分析

      2.1 藥類頻次分析 28首膏方中所含中藥種類共計88種,包括80味常用中藥以及8味食物藥,出現總頻次為203次。其中26味補虛藥共計使用75次,其藥物種類及使用頻次均為首位;其次為清熱藥,12味中藥共計使用27次;8味食物藥使用頻次也較高,共計21次;解表、祛風濕、止血、消食、芳香化濕、開竅類藥物使用頻次均較少。結果見表1。

      表1 《臨證指南醫(yī)案》膏方用藥藥類頻次分布

      2.2 高頻次藥物分析 前15味高頻次常用中藥依次為:生地黃、麥冬、天冬、沙參、阿膠、柏子仁、茯苓、茯神、白扁豆、大棗、蓮子、人參、桑葉、杏仁、薏苡仁,占總中藥種類的17.05%,總使用頻次為79次,占總頻次38.92%。8味食物藥依次為:甘蔗汁、甜梨汁、柿霜、烏骨雞、淡菜、黑豆皮、羊骨髓、豬脊髓,占總中藥種類的9.09%,總使用頻次為21次,占總頻次10.34%。結果見表2。

      表2 《臨證指南醫(yī)案》膏方用藥高頻次藥物使用頻次統(tǒng)計

      2.3 高頻次藥物藥性及功效分析 將15味使用頻率較高的中藥根據四氣進行分析,可見平性藥物運用最多,其次為寒性和溫性藥物;五味統(tǒng)計分析示甘味藥物使用頻次較多,其次為苦味和淡味藥物;藥物歸經統(tǒng)計分析可見藥物多數歸脾胃經、心經、腎經;藥物的功效分析,使用頻率最高的為補虛藥,以補氣、補陰為主,后依次為安神藥、利水藥。結果見表3、表4。

      表4 《臨證指南醫(yī)案》膏方用藥歸經及功效統(tǒng)計

      3 討論

      吳門醫(yī)派代表人物葉天士在治療內傷雜病方面經驗豐富,他師古而不泥古,繼承前人理論基礎又獨創(chuàng)新見,其主要學術思想包括:發(fā)展中風學術又倡導陽化內風學說,提出“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的用藥原則;繼承李東垣的脾胃論又強調脾胃分治,新創(chuàng)“甘潤養(yǎng)胃”之法;重視整體觀念,治療五臟虛損時重脾胃,倡導“當治其中”的治療理念;此外,他在奇經辨治、絡病理論、小兒用藥、溫病辨舌驗齒等方面均建樹頗多?,F以膏方為基礎,探討葉氏學術思想。

      3.1 以補為要,佐以攻邪 葉氏言“治精血五液衰奪,陽化內風之證,治咳甚嘔血吐食,均進膏滋”[2]。可見膏滋功在補虛,所治多為久虛不復之證,葉氏常用膏滋治療內風、虛勞、吐血、噎膈反胃等疾病,常用補虛藥如天冬、麥冬、沙參、人參、白扁豆、大棗等。雖然膏滋多治虛、勞、損等內傷之證,但尚有葉氏用膏滋治外感之例:“某,右脈大,寤咳寐安,病在氣分。桑葉、川貝、知母、地骨皮、梨汁、蔗漿,熬膏?!盵3]58所治為秋燥咳嗽,病在氣分,虛勞之象不顯,桑葉、川貝潤燥,知母、地骨皮清熱,梨汁、蔗漿甘寒生津,重不在補。若妄投補益之品,則成滯補,有礙津液運行,使枯燥更甚。故雖有久虛不耐攻邪之說,但《素問》中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痰、熱、瘀既是正虛所致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可使正更虛,所以膏滋應以補為要,佐以攻邪。

      3.2 甘平補虛,質厚填陰 越人有上損從陽,下?lián)p從陰之議,其中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故有建中湯急建中氣,以期飲食增而氣血旺、陰陽調。甘平之品多善補益,故葉氏喜用藥性甘平為主的藥物。建中湯之屬雖能治上焦陽分之損,但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且病根在下深遠或久損不復致虛勞者,因湯劑輕浮,不能填補虛損,故葉氏改湯為膏,取質厚味重之性使補力直趨于下。如參術膏[3]40:“人參四兩、九蒸于術四兩,各熬膏成,以炭火厚掩干灰,將藥罐燉收至極老為度。每服膏二錢五分,開水化服。”慮及久虛不可復者,因有形精血難復,大劑量參、術一可補益中焦之氣,二可培無形之氣,此外成膏方式可填補下焦真陰,此即葉氏所謂“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3.3 注重“后天”,顧護脾胃 葉氏言“久病以寢食為要,不必汲汲論病”[3]86,其中尤以飲食最為關鍵。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精津液均資于飲食入胃,后借脾臟運化輸布以營養(yǎng)全身,故葉氏施治重視顧護脾胃。

      3.3.1 從脾論治血證 主血者,心肝脾三臟也,但血之所生化者為脾,脾之健運,則氣血源源化生;脾之統(tǒng)攝有力,則營血行于脈內。故葉氏從脾論治血證,主要從脾生氣血及脾統(tǒng)血兩方面著手[4]。如“吐血”門“鄭(二八),虛損四五年,肛漏未愈,其咳嗽失血,正如經旨陰精不主上奉,陽氣獨自升降……夫精生于谷,中土納運則二氣常存……生黃芪、黃精、訶子肉、白及、苡仁、南棗,淡水熬膏”[3]86,訶子肉、白及酸斂固澀,固脫止血以治標,黃芪、黃精、苡仁、南棗甘溫建中,既可益氣攝血,又可健脾生血以治本。

      3.3.2 從胃論治內風 葉氏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提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3]14,肝為風木之臟,體陰用陽,因精血衰耗,木少滋榮,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此非外來六氣熱極所致,芩、連之屬不能制服。經曰:風淫于內,治以甘寒。故葉氏在治療內風時喜用甘寒養(yǎng)胃生津之品。如“中風”門中記述:“……今春三月,陽氣正升,肝木主乎氣候,肝為風臟,風亦屬陽……內風夾陽動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天冬、麥冬、長白沙參、明天麻、白蒺藜、甜梨汁、蘆根汁、青蔗漿、鮮竹瀝、柿霜,共熬成膏?!盵3]9除天麻、白蒺藜平肝息風,直屬肝經本經的藥物外,尚有二冬、沙參及各鮮品味甘性寒入胃經,生津滋陰,潛陽息風,合乎肝為剛臟,濟之以柔的治則。且膏性重味厚,直填陰隙,符合其“味厚以填之”治療陽化內風的用藥原則。

      3.3.3 從脾胃論治他臟病 葉天士繼承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療思想,肝木肆橫,胃土必傷,故治肝時不忘顧護脾胃,扶土抑木。如“脅痛”門中記述“黃,左脅骨痛,易饑嘔涎。肝風內震入絡。肝胃絡虛,心嘈如饑,左脅痛,便燥少血。生地、天冬、枸杞、桂圓、桃仁、柏仁,熬膏,加阿膠收”[3]441,枸杞、生地、天冬滋陰潛陽息風,桃仁、柏仁辛潤柔肝,桂圓、阿膠補益脾胃,扶土抑木并行,不致木旺克土、土虛木乘更甚。

      《素問》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胃為肺母,若胃陰不足,虛火上擾于肺,肺陰虧損,肺燥咳嗽,葉天士擅用沙參、麥冬、玉竹、白扁豆、桑葉、甘草或麥門冬湯等甘藥理胃,培土生金。如“咳嗽”門“張(十七),入夏嗽緩,渴飲。此溫邪延久,津液受傷,夏令暴暖泄氣,胃汁暗虧,筋骨不束,兩足酸痛。法以甘寒,益胃中之陰。仿金匱麥門冬湯制膏。參須、北沙參、生甘草、生扁豆、麥冬、南棗,熬膏”[3]59,參須、生扁豆、南棗、生甘草益氣健脾,沙參、麥冬共養(yǎng)肺胃之陰,宗仲景虛則補其母之義。

      3.4 藥食同源 食物藥是葉氏遣方用藥的一大特點,首先,他充分發(fā)揮藥食同源之特性,善仿五汁飲而喜用鮮品,取其甘寒多汁之性有助于生津增液,符合胃喜柔潤之性。除甘蔗汁、甜梨汁等食物藥外,亦將生地黃、柏子仁、麥冬、蘇子等藥物取鮮品釀汁用,甘寒養(yǎng)胃,濟陰潤燥。其次,葉氏善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補形,他曾言“老年衰憊,無攻病為法”,久病多為虛損之證,因其精血不足,必以血肉充養(yǎng),故用淡菜、豬脊髓、羊骨髓血肉有情之品,補益作用可見一斑。

      4 結語

      縱觀《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膏方的藥食物運用規(guī)律,可發(fā)現葉氏使用膏方重在固本補虛,佐以攻邪,使用藥物多以甘平補益為主,同時將李東垣的脾胃學說運用其中,總體從脾胃生理特性以及脾統(tǒng)四臟兩個方面體現葉氏治病崇脾胃。葉氏對鮮品、厚重之品的靈活運用,亦是一大特點。因此,分析學習《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膏方的運用,對臨床診療有所裨益。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分析部分補虛藥及特殊藥物的使用,對其他類別的藥物尚未做系統(tǒng)分析,故闡述葉氏膏方運用特點尚有不足之處,期望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繼續(xù)對葉天士臨床經驗做進一步數據挖掘、探討和總結,為傳承中醫(yī)藥而努力。

      猜你喜歡
      臨證指南醫(yī)案臨證指南內風
      基于“內風”理論觀察針藥結合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亞急癥臨床研究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臨證指南醫(yī)案》中“四時節(jié)律”運用探析?
      基于中國知網的《臨證指南醫(yī)案》研究概況分析※
      葉天士“肝—胃”學術思想探析
      黃文政教授對腎風病“內風”的認識與用藥經驗
      《臨證指南醫(yī)案》治痹特色探析
      新中醫(yī)(2016年7期)2016-02-21 18:48:35
      感冒后咳嗽從風咳論治診治思路
      從“風”論治哮喘
      舒兰市| 克山县| 滨海县| 申扎县| 鄂温| 磴口县| 新田县| 榆林市| 高阳县| 绍兴县| 昭平县| 木里| 东城区| 包头市| 永康市| 伊金霍洛旗| 桃源县| 达州市| 临高县| 昆明市| 班戈县| 桂东县| 揭阳市| 邹城市| 彭泽县| 抚远县| 清徐县| 安塞县| 九江市| 健康| 石泉县| 诸城市| 和林格尔县| 怀仁县| 紫阳县| 漳浦县| 玛曲县| 县级市| 密云县| 隆昌县|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