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弼
[摘 要] 所謂校本教研,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的簡稱,是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為主要目的研討活動。
[關鍵詞] 校本教研;切實有效;專業(yè)成長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農(nóng)村學校的校本教研應從宏觀的教育理念解讀聚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解讀教材、教學研討、沙龍研討、課題研究等無疑是校本教研的幾種方式,這幾種方式如何融合才能使校本教研更加務實和有效,值得我們不斷思考與探究。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備課的作用。本學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學科設立備課組,選定備課組長。每周開展一次研討活動,有中心發(fā)言人,有準備具體內(nèi)容,中心發(fā)言人預先要填寫好《備課記錄》,與同組教師共同備課。而共同備課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節(jié)或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fā)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期待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更多的火花,通過交流互動、共同研究等形式進行教材分析、預設教學方案、設置教學流程、組織學生活動、設計課堂練習等,以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
首先,由主備人講述對教材的分析,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練習的設計以及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的有機滲透,等等,向共同體里的教師進行說明與解讀。
其次,其他教師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與修改意見,并通過討論甚至爭論,然后共同探討、切磋和完善,確定最佳方案并形成預案。
最后,備課組內(nèi)的教師拿到預設的母案之后,必須結合所教的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對預案進行適當?shù)男薷?、補充,形成適合本班學生實用的教案。這樣,共同研究教案就能充分集中了每個人的智慧,設計最佳方案。并在交流、商榷和碰撞中得到了提升,從而也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它指的是圍繞所研究的課題,以一兩節(jié)課例展示的形式開展的一種教研活動。研討內(nèi)容包括聽課、執(zhí)教教師談教學設想與意圖以及教后反思。聽課教師對所聽的課進行評議,肯定好的、可借鑒的地方,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等。通過評議,使執(zhí)教教師認清自我,受到啟發(fā)和教益,又為聽課教師提供學習研討的機會。
課例式研討通常安排一位教師開一節(jié)研討課,其他教師參與聽課,課后針對本節(jié)研討課進行研討與評課,執(zhí)教老師與聽課教師共同切磋。最后由教研室或校領導歸納點評。由于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而且執(zhí)教教師與聽課教師面對面地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教師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么這樣做。除現(xiàn)場觀摩外,我校還組織教師觀看有關示范課的錄像,要求教師認真傾聽、做好記錄,觀看后要認真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jīng)驗和學習之處。通過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教研組是教師每天生活、思考、工作、討論的最具歸屬感的場所,是教師自在自覺的地方。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如備課中的疑問、教學中的反思、題目中的歧義等,彌漫于教研組生活、工作的每一天。對這些問題的研討成為教研組生活的常態(tài),因為這樣的研修自然而隨意,所以往往大家不認為這是校本研究,但這恰恰是校本研究的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瞬間,是驅(qū)動教研組常態(tài)化研修的一個又一個載體與契機。
而校本教研應立足于解決教師平時教學存在的困惑與問題。針對教師平時教學中的問題,組織教師進行探付與研究,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校本教研才是真正為教師教學服務。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應該做好記錄并加以適當分析,以便在互動交流時提出探討。教師在教學時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直接性問題。就是明顯存在,需要我們直接面對,又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的問題,如,如何挖掘教材中有價值問題與滲透思想教育?二是探索性問題。就是將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如,課堂教學如何調(diào)控?三是反思性問題。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原因?”因此,校本教研是以問題作為我們研討的對象,針對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所遇到困惑與問題,組織教師去探究、去解決,從而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
沙龍研討是一種由教師自愿參加的可以自由發(fā)言的針對教學實際問題的討論會。它可營造出寬松自由的教學研究氛圍,讓教師在“聊一聊”“議一議”中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或課改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針對問題,大家談感悟、講困惑、議策略、找辦法,從而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互動式的探討。這樣“聊”起來感覺到“言之有物”,針對性強,氣氛濃,所以教師樂于參與,愿意深入探討。
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教師不拘形式地探討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通過討論、爭論,各種觀點互相碰撞,有時可以達成共識,有時雖然存在著分歧,但不同的意見,也激起其他教師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里面有許多自己已經(jīng)想到的,也有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樣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的見解中提高認識,同時也促進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從而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課題研究是將教研與科研有機融合的教研活動形式,是以研究的課題進行探討,目的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我們要求各個課題組要圍繞課題積極開展研討活動,努力使課題研究與教師培養(yǎng)結合起來,與學科教學研究結合起來,與解決學科教學問題結合起來。教師在課題研究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交流、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尋求著理論與實踐的銜接,使教師的理論積淀逐漸深厚,研究意識逐漸增強,研究能力逐漸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師在這樣的研究活動中學會了教科研方法,體會到了參與教科研的樂趣,并能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以研促教,營造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位教師,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與科研能力。
課題研究的操作程序大致為:1.選擇課題。以問題為中心,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界定是行動研究的起點。選擇課題應從學校或教師實際需要出發(fā)。對教學實踐中的疑問、困惑進行歸納、篩選,確定一個討論專題,組織交流討論,使教師沿著“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這一互聯(lián)互動的螺旋式的漸進過程,求得問題的解決。真正“開展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使校本教研真正成為教師成長的平臺。2.圍繞課題搜集材料,選擇、整理材料。3.開展課題研究。在學習和研究中注意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教師研究與專家指導等相結合。4.課題研究結題。教師要完成課題的研究報告或論文,總結教育教學經(jīng)驗,并反思課題研討中的問題,以便今后進一步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劉朋.走向以人為本的行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8).
[2]陳華忠.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四個途徑”[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2(12).
(作者單位:福建福清市宏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