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霞
【摘 要】在信息社會時代,網絡已經是教師知識來源的主要窗口,網絡資源是教師最大的參考書,網絡電子文本資源具有數(shù)據量極大、數(shù)據內容異彩紛呈等優(yōu)勢。在網絡上有許多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教學素材、教學課件、網絡課程、電子書籍、教育專題網站等。而且網絡資源更新快,可以保持數(shù)據的完善與新鮮。這些不是書本這種古老的傳媒載體所能比擬的。
【關鍵詞】網絡校驗;促進;校本教研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華東師大葉瀾教授指出“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不就是記錄他平日所見、所做、所思嗎?教師的成長需要不斷實踐和不斷的反思,網絡為教師自我反思提供了條件和平臺。
一、網絡教研在教學中的作用
過去教師要想學習教育理論、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學?;騻€人訂的有限幾本教育教學雜志,以及圖書館中已陳舊的理論書籍,學習渠道極為狹窄。網絡的明顯優(yōu)勢在于其擁有無限的信息資源,而且不受時空限制,搜索查詢資料十分方便。
(1)網絡能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教研氛圍。網上教研教師間交流的方式主要以寫帖、讀帖和回帖的方式進行,交流是互動的,讀帖回帖之間就如言來語去一樣的直接。隨著交往的深入,一些不便在上面貼出來的,可以用“悄悄話”來實現(xiàn)交流,還可以借助聊天的工具如QQ、MSN進行更直接的交流,就如同面對面的交談一樣。但這種交流不同于現(xiàn)實中的交流。現(xiàn)實中面對面的交流不可能給你過多的時間去思考,容不得你縝密地去組織自己的語言。而網絡教研卻不同,讀帖之后,有感要發(fā)有話要說,可以斟酌好了再寫帖發(fā)言,斟酌不好可以不“說話”,只瀏覽。如果有不同意見或者看法不成熟,想說又怕別人知道自己是誰,還可以多注冊幾個網名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只要不是侮辱人格的,在論壇上是完全可以暢所欲言的。所以,網絡學習和交流是非常輕松隨便的。更重要的是,在交流過程中,沒有校長、主任,大家都作為朋友進行交流,因此更顯得和諧、民主。
(2)網絡為大家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平時我們的教研范圍僅限于同組的老師之間,范圍再擴展一些,也只能是本年級、本校。網絡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教研天地,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便可參與全國各地的教研。在各個教育論壇上,集結著來自天南地北的一線教師,也有各地專家、名師、教學骨干。教師們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討,在交流中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困惑,在交流中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豐富信息。
(3)網絡可以大大提高教研的實效性。教研必須以活動為載體,學校通過網絡開辟“教研專題論壇”、開展“問題研究”、“每周一題”、“教育教學故事”、“我與教材”、“課后一得”等研究活動,并通過網絡進行聽課、評課活動。教師們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教研,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實效性。(常規(guī)的評課必須先聽課再評課,而網絡可以讓我們邊聽課邊評課,時間可以縮短一半)
二、網絡教研的形式
(1)博客——經驗總結與反思。教師在博客上發(fā)表的每篇日志都有時間顯示,學校也可以通過博客日志的時間表,檢查教師寫教學反思錄的情況,了解教師近期思想動態(tài),避免了有些教師在學校臨近檢查時,臨時補上去的做法。溫州市教育學院的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博客,并在網站首頁上公開,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值得廣大學校和教師借鑒模仿。
(2)論壇——互動多向探究。我們可以在學校網站開辟“教研專題論壇”,開展“問題研究”、“每周一題”、“教育教學故事”、“我與教材”、“課后一得”等研究活動,教務處和教科室圍繞教育教學中的焦點問題和熱點問題,根據教師需要出題(“發(fā)帖”),引導全校教師展開討論,為教師搭建一個對研究主題思考、討論、爭鳴的廣闊平臺,教師借助“論壇”這個平臺,暢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跟帖”),評判他人的觀點。這種方式不受時間、地點、人員限制,能夠經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廣益,也有助于教師教研方式的個性化發(fā)展,使理論學習在思考中內化、在討論中交流、在爭鳴中實現(xiàn)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徹底擺脫了教研活動每周一次的局限,使教研活動彌散在教師日常教學的每一天。
(3)備課中心——網絡多次備課。將現(xiàn)有的“課件中心”改造成“備課中心”,建立《公用備課庫》(教師只可讀取不可寫入),教師從《公用備課庫》中可直接下載教案,付諸課堂教學。教師下載后,也可結合自己的課堂實際、本班學生的特征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特點風格進行加工調整并記錄于“個人教學特色補白”一欄中,并于課后及時記錄課堂即時生成的對策或反思,經整理過的教案按單元再次上傳至《個人備課庫》中(個人備課庫中以教師名字建有文件夾)。學校將此內容列入備課常規(guī)檢查的重點,將其作為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評價的一個硬性指標來檢查,從而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避免“大一統(tǒng)”式教學,實行教學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4)網上評課——錄像與直播。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課堂教學研究,可一改傳統(tǒng)的聽課評課,實現(xiàn)課堂教學研究即時化。筆者認為可以采用課堂教學直播或錄像的研討形式進行。一方面,開展課堂教學“直播”研究就是運用校園網和網絡監(jiān)控系統(tǒng),將課堂教學現(xiàn)場進行實況直播,讓教師在其他教室邊聽課邊評課,使課堂教學研究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及時準確獲取和反饋信息,這樣的研究,不僅及時、省時,而且有實效。還不會干擾所聽課教師和學生的上課。
三、網絡教研促進校本教研的幾點建議
(1)建立平臺、分工負責。要使教師能夠在網上開展教研,就要為教師提供研究的平臺。我校可利用長沙市一中網校、綜合管理平臺和備課中心(由現(xiàn)有“課件中心”改造而成)建立自己的研究平臺。設立“教案”、“論文”、“試卷”、“課件”、“日記”、“論壇”等版塊使教師有自己進行教研的地方,而依托這個平臺,教師們又可以參加長沙市一中網校、教育在線、人教社論壇等的教研活動。建議學校行政在學校論壇中都負責一個或兩個版塊,擔任版主,對老師們網上教研進行組織、指導,對老師們的教案、論文、反思等進行點評。更要鼓勵精通電腦、有熱情、不怕苦的教師也負責一或兩個版塊,擔任版主。如果白天忙不過來,就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信息技術教師更應負起責任來,保障網絡的安全暢通,并向年齡偏大的教師進行技術指導。
(2)建立制度、及時反饋。為了有效利用網絡開展教研活動,學校建立了嚴格的制度,與教師的考核掛鉤。要求教師每月上傳一定數(shù)量的課件、教案等,并要求教師積極在論壇上瀏覽別人的帖子、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要讓瀏覽成為我校教師每日“必修課”。每個教師每天必須瀏覽學校的教研平臺,特別是教師上傳的教案、論文、課件等。另外對學校論壇中所有話題進行瀏覽,對學習版塊的內容進行認真的閱讀并采用跟帖的方式留下學習體會。
(3)培訓教師、逐步推進。學校就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方法、模式、技術等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特別是對教師進行上傳、開通和編輯博客、在論壇上的發(fā)表話題、回帖、轉帖、簡單的網頁編輯、簡單動畫制作以及相應的視、音頻的處理技術,以及熟悉網絡環(huán)境下對多媒體的控制等一系列信息技術的培訓。負責各個版塊的版主(學校行政和各科中精通電腦、有熱情、不怕苦的部分教師)要定期碰頭,面對面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4)優(yōu)化網絡、提高實效。學校要給教學樓的每間教師辦公室配備至少一臺電腦,要讓教室和辦公室的每一臺電腦都能通暢地聯(lián)接互聯(lián)網。并對教室和教師辦公室的各電腦進行監(jiān)控,以防教師和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炒股、聊天、玩游戲、看電影等,真正讓網絡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研。
誠然,網絡化教研不排斥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以上只是筆者的一些設想和建議,以期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還請領導和同行批評指正。最后,祝我校的教研活動能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