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fā)展,教育模式與教學理念得以創(chuàng)新,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有力支持,賦予課堂教學新面貌。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實踐方略進行分析,以期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是學生語文學習奠基階段,通過拼音、生字、口語練習、看圖寫作等教學實踐,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語文學習體系,為今后展開語文系統學習奠定基礎。在有效教育學生語文知識基礎上,受新課改影響,教師越發(f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成效,期許在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過程中,學生語文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及自身素養(yǎng)得以提升,凸顯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價值。然而,在當今語文教學過程中,卻存在教師重理論教育、輕能力培養(yǎng)教學現象,使學生無法有效提升核心素養(yǎng),影響其語文學習效率?;诖耍瑸槭剐W語文教學水平得以有效提升,思考其核心素養(yǎng)課堂實踐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 在情境教學中與語文知識融為一體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角色扮演形式“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得以融入語文知識,感悟語文知識,在表演過程中深度分析語文知識,學生在寓教于樂氛圍中,有效達成語文學習目標,賦予課堂教學無限生機。其中,學生進行情境教學實踐,通過角色表演,動態(tài)展示課文內容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表現力、領悟力、創(chuàng)造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
例如,教師在進行《刻舟求劍》教學時,可鼓勵學生在原文基礎上,自主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劇本,清晰展現人物關系、表演內容及所要傳達的表演精神,使學生得以有效理解文章內容,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學生為使表演更富成效,且極具表現力,表現船在水面流動狀態(tài)時,采用對照法,即由三名學生披上白色的外衣、毛巾等物,扮演成“河流”,在學生創(chuàng)設的“船”下端向后平移,用以表現水紋流動狀態(tài),賦予情境教學無限趣味性,可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為有效落實語文教學目標奠定基礎。同時,學生在自主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氛圍過程中,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創(chuàng)新、團結協作等核心素養(yǎng)。
二、 通過信息化教學法賦予語文課堂無限生機
伴隨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善用先進教育設備,是有效提升教學水平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供路徑?;诖?,小學語文教師應迎合教育創(chuàng)新浪潮,不斷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學能力,使先進教育設備可物盡其用,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在進行《狐貍和烏鴉》的教學時,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借助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該教學內容相關插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小學生會被這些色彩鮮艷的插畫所吸引,繼而對學習內容產生好奇,為教師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使學生得以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營造和諧高效教育氛圍。待學生自主觀察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插畫。有些學生基于理解能力較低,口語表述較為零散不連貫,有些觀察較為細致的學生,會發(fā)現這些插畫存在關聯性,具有故事情節(jié),可有效還原《狐貍和烏鴉》文章內容,這時教師不應急于評價學生陳述內容,應給予學生更多時間觀察、分析插圖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得以找到自身思維漏洞,為提升學生分析、思考能力奠定基礎,使學生得以開展更好的語文教學互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其中,教師以信息化教學法為平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及陳述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凸顯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價值。
三、 在生活實踐中落實教學目標培育綜合素養(yǎng)
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受課堂教學形式束縛,無法為學生打造自由學習空間,使學生熱愛自然、崇尚自由的成長訴求得不到滿足,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保障學生人身健康基礎上,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大課堂”內,感受語文知識,領悟語文知識對人們實踐與生活的重要性,在學生生活實踐過程中,高效落實語文教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凸顯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價值。
例如,教師在進行《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時,可組織學生到郊區(qū)春游,親身體悟大自然的語言,感受風吹樹舞、水波粼粼的自然美景,聽鳥兒在枝頭歡唱,河水靜謐的流淌,在這種身心愉悅的氛圍中,引導學生探究“何為大自然的語言?”“文章題目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還可以用該修辭手法描繪出不一樣的自然嗎?”在教師問題引導下,學生會主動展開本篇文章的學習與思考,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體悟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的語言,繼而愛上自然,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待學生自主思考結束后,教師不應急于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學成果討論,幫助學生梳理語文學習脈絡,為其有效運用語文知識奠定基礎。教師針對學生探究成果展開補充式教學,彌補學生在語文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空白,引導學生健全自身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其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大自然氛圍中展開自主學習、生生交互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分析、理解、口語表達及合作探究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你還可以用該修辭手法描繪出不一樣的自然嗎?”為開放性問題,并無標準答案,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高效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奠定基礎。在結束課程教學時,教師會發(fā)現學生對大自然戀戀不舍,這是源于熱愛自然的種子已經在學生的心中發(fā)芽,教師在帶領學生離開自然環(huán)境,回到班級時,督促學生將隨身攜帶的垃圾及個人物品收好,以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引導學生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對教學創(chuàng)新提出新要求,需教師在落實教學目標基礎上,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教學實力,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善用信息技術、情境教學、生活實踐等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在有效落實語文教學目標基礎上,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供途徑,使語文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汪振德.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J].教育,2017(43):13.
[2]劉琴.小學語文中核心素養(yǎng)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7(29):51-52.
[3]葛少臣.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7(5):180.
作者簡介:
吳艷萍,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