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素杰,畢文娟,王春玉
摘 要:幼兒園家庭作業(yè)是指由幼兒教師布置、讓幼兒在離園回家后的時間完成的各種活動。有些家長認為幼兒園家庭作業(yè)是幼兒教師把教學任務轉嫁給家長,于是在完成家庭作業(yè)的過程中,抱怨幼兒園家庭作業(yè)“奇葩”,超出家長的能力。面對幼兒園家庭作業(yè),文章作者認為父母應該重視作業(yè)完成過程,培養(yǎng)幼兒自主性;保護任務意識,培養(yǎng)幼兒責任心;珍惜機會,讓幼兒學會分享;重視生活教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
關鍵詞:幼兒園作業(yè);生活教育;習慣養(yǎng)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1
作者簡介:付素杰(1975—),女,山東傳媒職業(yè)學院教師,高級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家庭教育、幼兒園課程、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
有些家長認為幼兒園教師布置家庭作業(yè)是把教學任務轉嫁給家長,把一些本應該幼兒園教師組織完成的活動由家長來完成;還有些家長會認為幼兒階段本沒有什么學習任務,只要孩子快快樂樂就好,作業(yè)做不做無所謂。在澄清家長這些觀點之前,我們先分析幼兒園會布置什么樣的家庭作業(yè)。
在語言集體教學活動后,作為延伸環(huán)節(jié)的內容,教師會讓幼兒把故事、兒歌等內容講給爸爸媽媽聽;科學活動中小實驗探索時,由于集體教學模式的弊端,教師很難顧及幼兒動手能力的個體差異,有的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能完成實驗探索過程,教師會要求幼兒回家和父母一起完成小實驗;春天主題活動提議周末爸爸媽媽和幼兒一起去尋找春天;有些集體教學活動、節(jié)日慶典活動會要求幼兒和父母共同準備需要的材料、道具、節(jié)目等。可見,就作業(yè)內容而言,幼兒園家庭作業(yè)并不要求幼兒進行系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就作業(yè)形式而言,書面作業(yè)比較少,以動手實踐活動為主。幼兒園家庭作業(yè)和幼兒生活緊密聯系,要求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完成,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對幼兒園家庭作業(yè),父母應該持有什么態(tài)度?如何完成呢?筆者認為幼兒父母應該分析幼兒園家庭作業(yè)類別,采取科學態(tài)度區(qū)別對待。
一、重視作業(yè)完成過程,培養(yǎng)幼兒自主性
比如繪畫、手工制作、科學小實驗等幼兒園家庭作業(yè),作為集體教學活動的延伸,教師會要求幼兒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做,必要時把作品帶到幼兒園展示。這類家庭作業(yè)需要家長的深度參與,和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制作完成,該家庭作業(yè)的目標指向制作過程。父母應該注重制作過程中對幼兒興趣、好奇心、自尊心、探索精神、學習積極性等的保護,以鼓勵引導為主,不要指責孩子動作慢、想法簡單、作品不美觀;在制作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問題,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與幼兒協商,注重親子交流過程。借此不僅可以鍛煉幼兒言語表達、交流溝通能力,而且可以在引導幼兒自己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性。
但是,在實際完成這類家庭作業(yè)時,很多家長抱怨幼兒園作業(yè)奇葩,部分作業(yè)甚至超出了家長的能力。實際上家長擔心的是孩子的作品沒有別人的好看,制作的成品不能凸顯自己的水平,正如一位媽媽的肺腑之言:“生怕孩子被別人比了下去,畫著畫著,都越畫越好,完全不顧真實性了……”甚至有的家長吐槽:“美術作業(yè)是論多年不畫畫的高一女生如何有幼兒園小朋友的畫風。”繪畫是幼兒的心靈語言,父母不可能有幼兒畫風,殊不知很多美術大師正是從幼兒天真無邪的繪畫中找到了靈感,發(fā)現了美,創(chuàng)造了美。家長在代替幼兒完成一幅繪畫作品的時候,就剝奪了幼兒一次沉浸在繪畫過程中享受繪畫的機會,為孩子的繪畫興趣潑了一次冷水;父母交上一幅“完美無缺”的繪畫作品時,也就培養(yǎng)了孩子的一絲虛榮。父母需要做的只是陪伴,陪伴孩子收集材料,提出合理建議;陪伴孩子享受繪畫、制作過程。無論孩子畫出什么樣水平的作品,家長需要鼓勵孩子專注的操作、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而不是美化結果,欣賞包辦完成的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作品。
在孩子完成作業(yè)的學習過程中,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應該更注重作業(yè)的結果還是完成作業(yè)過程中幼兒心理的成長?我們可以借鑒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先生的論述:“當今教育一個最大問題:教育是注重養(yǎng)成心理的習慣,如虛心、知識的誠實、責任心呢?還是只要讀書多,在成績展覽會中可以出風頭就夠了呢?倘注重前一說,那么教了這些科學,并不是當作最后的目的,而是一種方法,用以養(yǎng)成虛心、誠實和有責任心的人格。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p>
二、保護任務意識,培養(yǎng)幼兒責任心
為了培養(yǎng)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豐富幼兒生活,幼兒園會組織一些活動,比如節(jié)日慶典活動、唱歌表演、講故事比賽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需要幼兒提前練習。教師是幼兒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幼兒非常重視老師布置的任務,一定會漂亮地完成。家長不要認為幼兒園的表揚不是那么重要,不會像中小學生的榮譽證書那樣影響到孩子的升學,殊不知幼兒的責任心就是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培養(yǎng)出來的。
例如,有位教師利用早餐結束后的半小時組織小朋友輪流講故事的活動,既可以讓幼兒在眾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也可以督促幼兒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按照班級花名冊,每天有兩名小朋友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故事,可以借助幻燈片,也可以口頭講述。前一天教師會提醒明天該哪位小朋友講故事了,有很多幼兒會說:“我準備好了?!薄皨寢屝瞧谔炀徒o我買好繪本了?!庇變憾己苷湎ё约褐v故事的機會,站在小朋友面前有的幼兒鎮(zhèn)定自若,有的幼兒緊張得會有各種小動作,但是當幼兒講完故事在小朋友們的掌聲中走回自己的座位時,臉上會洋溢著自豪的微笑。有一天,輪到小邊小朋友講故事了,前一天老師提醒他的時候,他就說:“我媽媽說今天晚上給我講?!薄敖裉煨∵呁瑢W準備好了嗎?”他沒精打采地走到小朋友面前,在老師的幫助下戴好耳麥,只說了一句話:“我還沒有準備好?!崩蠋焼枺骸盀槭裁茨兀孔蛱焱砩蠜]有和媽媽一起看一個故事嗎?”孩子的回答就是我們很多家長的心態(tài)吧?小邊小朋友說:“昨天晚上睡覺前我告訴媽媽,媽媽說太晚了,算了,下次輪到我的時候再講?!?小邊小朋友在老師給他戴耳麥的時候沒有說自己沒有準備好,說明孩子是渴望在小朋友面前展示自己的,是愿意得到小朋友們的認可的,是有得到尊重的需要的,不能在小朋友面前講故事帶來的失望清楚地寫在小邊小朋友的臉上,刺痛他的自尊心。小邊的媽媽可能工作比較忙,可能的確把講故事這項家庭作業(yè)忘記了,但是沒有完成作業(yè),幼兒不僅失去了一次鍛煉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還缺失了一次面對任務的態(tài)度,失去了一次培養(yǎng)責任心的機會。
三、珍惜機會,讓幼兒學會分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園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依據幼兒發(fā)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來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比如,幼兒建構游戲需要的智力玩具,角色游戲需要的炊具和醫(yī)護用品,美工角的手工材料,植物角的一盆小花,圖書角的繪本,體育場上的一個小沙包等,均是完成教育活動的必備材料。雖然投資置辦教育教學用材是幼兒園的責任,但是,現階段,在幼兒園獲取的教育投資不是十分充足的條件下,家園共建不僅可以有效補充幼兒園辦園資金的不充裕,還可以讓幼兒學會分享,增強主人翁意識,促進社會性發(fā)展。
在準備這些材料的時候,有些材料是沒有具體要求的,只要求幼兒樂于分享、學會分享。而有些材料的準備是為了完成一定的學習探索活動,家長就要仔細閱讀教師的要求,選擇符合要求的材料,為幼兒做好榜樣,讓幼兒體會分享的快樂。
例如,在一次科學活動中,其目標是讓幼兒認識電池的正負極,探索兩節(jié)電池如何裝到手電筒里才可以讓手電筒亮起來。教師提前兩天就布置家庭作業(yè):“帶一個兩節(jié)電池的手電筒?!庇變宏懤m(xù)把手電筒帶到幼兒園,不符合要求的手電筒教師會讓幼兒帶回去,和爸爸媽媽講清楚帶什么樣的手電筒,再帶過來。教師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交流工具,在微信群里詳細說明要帶什么樣的手電筒?;顒娱_始了,教師引導幼兒打開手電筒后蓋,觀察電池外形,認識正負極;動手操作電池的放置順序,分別實驗電池的各種安裝順序,找規(guī)律,分析總結出能讓手電筒亮起來的電池安裝方式。這時候有的幼兒的手電筒是一體的,電池不可以拆卸;有的只有一節(jié)電池……這時教師抓住機會,讓同一小組幼兒合作拆裝符合要求的手電筒。從而沒有照著教師的要求準備手電筒的幼兒便失去了一次寶貴的分享體驗。
四、重視生活教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
幼兒園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在幼兒園,教師會教給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自己盛飯、午睡時要把鞋放整齊等,這些活動會要求幼兒在家里和幼兒園保持一致的做法,家長要耐心聽幼兒講清楚幼兒園的要求,并做好榜樣,讓幼兒在家練習,逐步按幼兒園的要求進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幼兒在幼兒園進餐要吃多少盛多少,盡力把碗里的飯吃干凈。有一個幼兒幾乎每次喝湯的時候都剩一口,教師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媽媽每次吃飯都這樣?!蔽覈慕逃姨招兄壬f:“生活即教育?!庇變旱膶W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中,面對模仿力極強的幼兒,家長和教師要做好榜樣。
有一天大班的教師要求幼兒回家采訪一下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在哪里上班?上班時做什么事情?上班時可以接電話嗎?記住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钡诙旌托∨笥逊窒?。這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旨在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完成這些家庭作業(yè),只需要家長在生活中耐心與幼兒交流即可。從早晨入園開始,就有一個小姑娘眼含淚水,一直圍著老師訴說:“媽媽昨天沒有告訴我她是做什么工作的,說太累了?!奔词估蠋熞辉侔参浚骸敖裉旎丶以賳柊职謰寢屢部梢??!钡」媚镆恢毖蹨I汪汪。幼兒的擔憂失落不是教師幾句話就可以化解的,對于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家長可能認為微不足道,也不是硬性規(guī)定的作業(yè),但是幼兒能在這點點滴滴的生活對話中學習、成長。
五、結語
對于幼兒園的家庭作業(yè),家長只有分析作業(yè)的不同類型,科學對待,家園共建,方可為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造科學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劉曉東,盧樂珍.學前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王銀玲,顏承琳.幼兒園家庭作業(yè):內涵、特點與作用[J].學前課程研究,2009(1):12-14.
[3]韋琴芳.幼兒園“作業(yè)”家長怎么想[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4(12):18-19.
[4]周 芯.淺析幼兒園親子作業(yè)的問題現狀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1(28):295.
[5]彭 瑛.幼兒園該留什么樣的作業(yè)[J].貴州教育,2000(9):18.
[6]教育部關于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通知[Z].教基二〔2012〕4號.2012-10-09.
[7]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Z].教基〔2001〕20號.20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