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
【摘 要】俞平伯先生與朱自清先生同游秦淮河,都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寫下散文,都成為經典。這兩篇同名散文寫作背影相同,描寫的景物一樣,體現的思想境界相似,但是仔細閱讀,我們發(fā)現,由于兩位作者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兩篇文章在語言、情境等方面還是存在著差異。
【關鍵詞】《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創(chuàng)作風格;賞析
1923年,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共同的題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風格不同、各有千秋而傳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這兩篇散文寫于“五四”革命風潮剛剛過去三四年的時候。當時,隨著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比之“五四”當時來,整個文化領域顯得比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還沒有到來,一些知識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樣:“到了‘五卅的前夜為止,苦悶仿徨的空氣支配了整個文壇,即使外形上有冷觀苦笑與要求享樂和麻醉的分別,但內心是同一苦悶彷徨。走向十字街頭的當時的文壇只在十字街頭徘徊?!保ā吨袊挛膶W大系小說一集》)這兩篇同題散文當可印證這一點。我們從文章中不難看出,無論是俞平伯還是朱自清,由于他們都困縛在知識分子的狹小天地里,因而他們也就不可能從秦淮河的歷史和現狀里,發(fā)掘出更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來。他們也有所不滿,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著一種悵惘之感。他們不掩飾自己思想上的苦悶。朱自清寫道:“這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yōu)榇嗳?;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則寫道:“其實同被因襲的癬趣所沉浸?!彼麄兌加兄环N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來滋潤心靈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靈魂,這里多少還回蕩著一點“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呼聲,雖則這呼聲是那么輕微。但是山水聲色之樂,畢竟不能解除他們精神上的苦悶,他們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樣放浪形骸,因而在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上,他們處處顯得拘謹,顯得與環(huán)境很不協(xié)調。結果自然是乘興而去,惆悵而歸。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們又可以發(fā)見他們不同的地方。在如畫的美景中,朱自清抒發(fā)的是難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對那怡人娛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聲,有著一種熱切的依戀,感情上比較強烈,而這一切,寫來又是那么樸直,不加文飾,更表露作者樸實誠懇的性格。有人說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這是很中肯的評論。而俞平伯作文,喜歡在抒情寫景之中,闡發(fā)所謂“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這所謂“六朝金粉”的銷金窟里,他雖則被這“輕暈著的夜的風華”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悅,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與怪樣的朦朧。”“我們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們不信它是沒有,勉強哲學地說,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謂‘空”。比之朱自清的熱切依戀之情來,俞平伯表現得冷靜、理智,他在文章中極力要造成一種空靈、朦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僅有一種淡淡的苦澀之感,而且使讀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們常常說,現實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因而文學作品的題材應該多樣化,這樣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文藝也才能百花齊放。這些自然是很對的,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一步考察的話,還會發(fā)現,即使是同樣的題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筆下,由于不同的風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使同一題材的作品,呈現不同的風貌。一樣的燈彩月影,一樣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筆下,寫得卻是各呈異彩。俞平伯是首次來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則是重游,因此,那文章一開頭,就大為不同。“我們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燈影,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边@突如其來的兩句,一下子就把這位初來者的欣悅并略帶驚奇的心情勾勒出來了。而那位重游者,在文章的開頭,卻只是比較平直的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敝熳郧迳朴诎炎约旱恼媲閷嵏?,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筆致簡練,樸素親切。俞平伯寫散文追求一種“獨特的風致”,遣詞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長處,比較古樸、凝練。在整個格局方面,他又喜歡在細膩柔婉的描寫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著一種情與思、熱與冷的結合。雖則有些地方顯得比較繁縟,但也不乏機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寫,比如“小船兒載著我們,在大船縫里擠著,挨著,抹著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這“擠著”、“挨著”、“抹著”,很有生活實感,寫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嘩景象。特別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有形或無形的聯系。坐在小船上看風光,殊不知這一葉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風光,每一個賞燈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風光的組成部分。在這里,情與思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了。同是寫船出大中橋,來到秦淮河最為繁華的地方,朱自清寫來從容舒徐,在俞平伯筆下,卻是奇峰突起:“船兒俏俏地穿出連環(huán)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凄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劈拍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鄙仕坪醺鼮闈饬腋伙@出這位初來者的驚奇與欣喜。
總體來說,俞平伯諳熟古典小說詞曲,在這篇散文中隨處可見文藝樣式的用詞;朱自清慎密、細致,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傊?,兩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都向我們展現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