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碩 齊超 劉洪臣 孫立山 王艷敏
摘要:本文分析了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指出研究生課程還處于傳統(tǒng)教學階段,已經無法適應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因此,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并從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內涵建設、教學模式以及導師指導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研究生教學;研究生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31-0078-02
一、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研究生課程教學是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個階段,研究生入學后,首先要進行為期一年的課程學習,通過課程學習使研究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yè)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近年來一直在深化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鼓勵任課教師進行課程革新,但基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限制,研究生培養(yǎng)則更加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及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無論是院系管理者、任課教師,還是研究生對課程教學都不夠重視。因此,通過課程教學激發(fā)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被極大地限制,甚至很難實現(xiàn)。
1.課程設置具有局限性。課程設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的工作,是將人才培養(yǎng)要求和學科特色統(tǒng)籌結合而形成的知識體系,決定了人才培養(yǎng)的知識結構。目前,研究生課程的設置主要突出本領域的專業(yè)知識,而缺少學科前沿課程、交叉學科課程和創(chuàng)新實踐課程的設置,從而影響了研究生的教育質量。雖然體系中包含了很多課程,卻主要是由二級學科的課程模塊組成,不同學科的課程彼此獨立,缺乏學科交叉和知識滲透。在課程學習中,學生主要選擇所在二級學科開設的課程,相對來說獲取的知識面很窄,不僅不利于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yǎng),也限制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創(chuàng)新思維。
2.教學內容具有滯后性。目前,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發(fā)展,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國際化程度卻沒有得到顯著提高,在教學內容上,很少引入學科前沿的外文文獻、外文資料及視頻講座,無法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了解到最新的學術理論和科研成果,這與教育國際化的背景極為不符,很多課程在修訂培養(yǎng)方案后,多年未修訂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多年不變,缺乏靈活性,知識點單一,教學內容和本科課程重復率較高,課程缺乏理論深度和國際視野,并缺乏學科交叉的知識滲透,這使得研究生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人才培養(yǎng)要求。
3.教學方法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影響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任課教師主要采用PPT進行授課,課堂教學重視學生對專業(yè)領域基礎知識的掌握,主要以知識點講授為主,很少安排相關的實踐和研討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的教學內容,缺乏與任課教師之間的互動,逐漸的養(yǎng)成了依賴性的思維模式,影響了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到了論文研究階段,一些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知識點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而是依賴于導師的指導,一步步的進行論文研究,缺乏科學研究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阻礙了研究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激發(fā)。
4.學生選課缺乏目的性。研究生入學之初,學生一般對導師的科研領域不甚了解,對自己的論文方向尚未規(guī)劃,只是簡單地知道自己屬于哪個學科方向。并且,學生對課程學習還停留在本科階段的概念中,認為課程學習的目的是取得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并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選課傾向于選擇所在學科開設的課程、熟悉老師開設的課程、簡單易學且得分高的課程,目的是希望獲得獎學金,而不認為課程學習對自己的科研及畢業(yè)論文有很大幫助。大部分導師一般也不關注學生的選課情況,導師認為在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科研活動的參與度,通過科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總之,隨意的選課使學生無法構成和研究相關的知識體系,限制了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二、研究生教學改革的措施
1.優(yōu)化課程體系。首先,要合理的分配公共學位課、專業(yè)學位課、選修課、實踐課及專題課所占的課程比例,根據(jù)課程的內容設定學時數(shù),根據(jù)課程的銜接做好授課安排,授課制度上給予教師一定的靈活性,鼓勵增加實踐學時、研討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自主地安排授課模式、授課場地。
其次,要加快一流水平課程的建設速度,淘汰內容陳舊的課程,鼓勵院士、長江學者、教學名師等高水平教師授課或開設新課,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授課,引進或聘請外籍教師授課和講學,加強國際共建課、學術專題課、前沿學術講座的建設。
最后,要注重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課程設置不僅要符合二級學科的知識需求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還要注重多學科交叉的課程構建??梢詤⒖紘鴥韧庵髮W的課程構建思路,結合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形成具有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生課程體系。
2.加強課程的內涵建設。課程內涵反映了教學內容的學術高度,通過課程學習使研究生具備廣闊的學術視野,任課教師通過授課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從多種視角思考問題,突破自身的思維局限性。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應注重將學科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國際前沿理論融入到教學中,擴寬和加深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部分課程可依托科研平臺增加實驗或實踐學時,增加引導式、互動性的教學內容,拓寬教學的國際化視野,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院系應成立教學指導組,指導小組可由各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和學術帶頭人組成,定期對課程的內容進行審核,并給予一定的改進意見,保證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質量。
3.發(fā)揮媒體教材的導學作用。媒體教材是教育信息化的產物,是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新突破,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和傳統(tǒng)教材不同的是,媒體教材可以根據(jù)學術動態(tài)做到隨時更新,并可以自由地加入短視頻、學術資源鏈接、導學思路、科研實例等內容,信息量遠遠大于傳統(tǒng)教材。并且,生動的內容展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教學計劃。在授課前,任課教師可以使用媒體教材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進行自學,在自學過程中學生會主動關注即將學習的內容、思考知識難點,并提出疑問;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進行了預習,因此大大縮短了課堂的講授時間,從而增加了互動討論的時間,有利于讓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深化研究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4.開展研究式的教學模式。研究式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圍繞項目設計或前沿理論讓學生展開實踐和研討。在教學計劃制定時,應適當減少授課學時數(shù),增加研討和實踐的學時數(shù),明確學生的研討或實踐計劃,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才有能力完成課堂的研討環(huán)節(jié),這種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科研項目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學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利用科研平臺和實踐基地,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在實踐過程中,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實踐小組,指導學生如何選題、設計、實驗、撰寫研究報告等,讓學生可以完整地經歷研究過程,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5.加強導師的教學指導作用。在研究生課程學習中,應強化導師的職責意識和指導能力,導師的指導應貫穿整個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而不是單單體現(xiàn)在科研實踐或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在研究生入學初期,導師應圍繞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和項目情況,為新入學的研究生確定研究方向,讓學生在選課之初就對所要研究的領域及畢業(yè)論文的研究方向有一定了解。導師還應認真地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做好選課計劃,讓研究生有意識地進行課程學習,使學生具備獨立的學習意識,為科研創(chuàng)新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結語
研究生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教學管理者在師資配備、教學制度、教學方法上進行科學的研討和有效的論證,還需要任課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改革中付出巨大的精力,與此同時,怎樣激發(fā)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教學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傊?,研究生教學改革還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需要教學工作者的共同探討,從而摸索出研究生教學改革的最佳路徑。
參考文獻:
[1]韓鶴友,侯順,鄭學剛.新時期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2]耿成軒,鄂海濤.中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改革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36):264-265.
[3]高坤華,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改革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5):20-23.